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国世界遗产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有重要文化或自然价值的遗产项目[1]。常见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如建筑、雕塑、题字)、建筑群、遗址(如考古遗址);自然遗产通常是具备特殊物质和生物价值的自然地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如濒危动植物栖息地),或在科学、保育、自然美角度极具价值[2][3]。法国在1975年6月27日接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自此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

法国拥有54项世界遗产,在全球排名第四[5],当中有6项是跨国遗产。在这54项世界遗产中,有45项文化遗产,7项自然遗产,另有2项复合遗产。此外,法国在预备名单中有32个项目[4]。法国首批世界遗产于1979年入选,共有5处。最近一处入选的是卡纳克和莫尔比昂海岸巨石林(法语:Mégalithes de Carnac et des rives du Morbihan),于2025年入选[4]。
法国曾五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任期分别为1976年—1978年、1978年—1985年、1987年—1993年、1993年—1999年和2009年—2013年[4]。法国共举办过10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均在巴黎举行[6]。
Remove ads
分布图
![]() ![]() 阿尔勒城的古罗马建筑(法语:Monuments romains et romans d'Arles) ![]() 勒阿弗尔,奥古斯特·佩雷重建之城(法语:Centre-ville reconstruit du Havre) ![]() 喀斯和塞文(英语:Causses and Cévennes) ![]() 香槟地区山坡、房屋和酒窖(法语:Coteaux, maisons et caves de Champagne) ![]() 卡纳克和莫尔比昂海岸巨石林(法语:Mégalithes de Carnac et des rives du Morbihan) 法国本土的世界遗产。限于尺幅,部分项目以简称标示。法国圣迭戈-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比利时和法国的钟楼、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墓葬与纪念遗址(法语:Sites funéraires et mémoriels de 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 (Front Ouest))、北部-加来海峡的采矿盆地(法语:Bassin minier du Nord-Pas-de-Calais)、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沃邦防御工事、韦泽尔谷洞穴群与史前遗迹、卡纳克和莫尔比昂海岸巨石林(法语:Mégalithes de Carnac et des rives du Morbihan)及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林未在地图上显示。 | |
![]() ![]() 留尼汪岛的山峰、冰斗和峭壁(法语:Pitons, cirques et remparts de l'île de La Réunion) 法国海外领土的世界遗产 |
Remove ads
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十项标准收录世界遗产,入选项目必须符合至少一项标准,其中第一(i)至六(vi)项为文化遗产,第七(vii)至十(x)项为自然遗产,同时符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标准的则称为复合遗产,顺序按入选年份排列[7]。文代表文化遗产,自代表自然遗产,自文代表复合遗产。
*跨国遗产
更多信息 名称, 图像 ...
名称 | 图像 | 位置(大区) | 入选年份 | 教科文组织数据 | 简介 |
---|---|---|---|---|---|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1979年 | 80ter;i、iii、vi 文 |
圣米歇尔山隐修院(法语:Abbaye_du_Mont-Saint-Michel)矗立在诺曼底与布列塔尼交界处的辽阔沙洲中的一座岩石小岛上,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修道院建于11至16世纪之间,是一项技术与艺术的杰作,必须适应这独特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8]。 |
沙特尔大教堂 | ![]() |
中央-卢瓦尔河谷大区 | 1979年 | 81bis;i、ii、iv 文 |
该教堂是13世纪初期宗教建筑中最为真实且完整的作品之一。它曾是圣母玛利亚朝圣地的目的地,在中世纪西方基督教中极为盛行。由于其建筑与装饰的统一性,这是哥特式早期研究的成果,以及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巨大影响,沙特尔主教座堂成为中世纪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卓越的12至13世纪彩绘玻璃群、纪念性雕塑,以及奇迹般逃脱人为与时间摧残的彩绘装饰,使得沙特尔成为哥特式艺术中最令人赞叹且保存最完好的典范之一[9]。 |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 ![]() |
法兰西岛大区 | 1979年 | 83bis;i、ii、vi 文 |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自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统治期间,一直是法国君主居住与行使权力的特权场所。这座由数代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装饰家及景观艺术家共同建造与修饰的宫殿,逾一个多世纪以来代表着欧洲王宫的完美典范。其建筑规划与壮丽的景观布局形成紧密共生关系,完美衬托出宫殿内部寓所装潢的恢宏气势[10]。 |
韦兹莱教堂和山丘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1979年 | 84bis;i、vi 文 |
本笃会的韦兹莱修道院于9世纪成立,不久后获得了圣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圣髑,从此成为重要的朝圣地。1146年,圣伯尔纳铎在此宣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90年,狮心王理查与腓力二世亦在此会面,并出发参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拥有12世纪修道院教堂的韦兹莱玛德莲教堂,以其雕塑柱头与门廊,成为勃艮第罗马式艺术与建筑的杰作[11]。 |
韦泽尔谷洞穴群与史前遗迹 | ![]() |
新阿基坦大区 | 1979年 | 85bis;i、iii 文 |
韦泽尔河谷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史前领地,拥有150多处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与约三十个装饰洞穴。这片约30公里乘40公里的广阔区域,从民族学、人类学和美学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凡价值,特别是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该地区还为欧洲第四纪时期的史前文明建立了年代框架[12]。 |
枫丹白露的宫殿和园林 | ![]() |
法兰西岛大区 | 1981年 | 160bis;ii、vi 文 |
这座宫殿自12世纪起被法国国王使用。16世纪时,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将其改造、扩建并美化,意图使之成为“新罗马”。这座被巨大公园环绕的宫殿,融合了文艺复兴与法国艺术传统,众多意大利艺术家曾为其贡献才华。这座宏伟宫殿的扩建与装饰需求,促成了一个真正艺术中心的存续条件[13]。 |
亚眠大教堂 | ![]() |
上法兰西大区 | 1981年 | 162bis;i、ii 文 |
亚眠大教堂是法国最大的教堂之一,也是最完整的13世纪哥特式教堂之一。其设计的严谨连贯性——中殿与唱诗班席在耳堂两侧完美对称、三层内部立面的优美造型、标志着追求光线新阶段的建筑结构大胆轻盈感,以及丰富的雕刻装饰与彩绘玻璃,使其成为中世纪建筑中的卓越典范[14]。 |
奥朗日古罗马剧场和凯旋门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1981年 | 163bis;iii、vi 文 |
位于罗讷河谷的奥朗治古剧院拥有103米长的立面,是所有伟大罗马剧院中保存最完好的之一。这座建于公元10年至25年间的罗马拱门,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行省凯旋拱门中最精美且最有趣的现存范例之一。拱门上装饰著纪念罗马治世建立的浅浮雕[15]。 |
阿尔勒城的古罗马建筑(法语:Monuments romains et romans d'Arles)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1981年 | 164bis;ii、iv 文 |
阿尔勒是古代城市适应中世纪欧洲文明的绝佳范例。该城拥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罗马遗迹,其中最早期的竞技场、罗马剧场与地下拱廊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时,阿尔勒迎来第二个黄金时期,君士坦丁浴场与阿利斯康墓园皆见证了这段辉煌。11至12世纪期间,阿尔勒再度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在城墙范围内,附设回廊的圣托菲姆教堂堪称普罗旺斯地区最重要的罗马式建筑遗产[16]。 |
丰特莱的西斯特尔教团修道院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1981年 | 165bis;iv 文 |
该修道院由圣伯尔纳铎于1119年在勃艮第的一个沼泽山谷中创建。这座修道院以其朴素的建筑风格、教堂、回廊、食堂、宿舍、面包房及铁匠作坊,展现了早期熙笃会僧侣实践自给自足理想的典范[17]。 |
从萨兰-莱班大盐场(法语:Salines de Salins-les-Bains)到阿尔克-塞南皇家盐场,敞锅盐的生产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1982年 | 203bis;i、ii 文 |
位于贝桑松附近的阿尔克-塞南皇家盐场由克洛德·尼古拉·勒杜设计建造。该建筑始建于1775年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工业建筑的首个重要成就,体现了启蒙时代的进步理想。这个巨大的半圆形建筑群旨在实现理性与阶级分明的劳动组织,原计划后续将建造一座理想城市,但该项目最终未能实现。萨兰-莱班大盐场至少运作了1200年,直至1962年停止生产。从1780年到1895年,其盐水通过21公里的木制管道输送至阿尔克-塞南皇家盐场。该盐场建于广阔的肖森林附近,以确保燃料木材供应。萨兰-莱班大盐场内保存着一条13世纪的地下廊道,其中包含一座至今仍可运作的19世纪水力泵。锅炉房见证了盐工们采集“白色黄金”的艰辛劳动[18][19]。 |
南锡的斯坦尼斯拉斯广场、卡里埃尔广场和阿莱昂斯广场 | ![]() |
大东部大区 | 1983年 | 229bis;i、iv 文 |
这几座广场构成了启蒙运动时期最和谐的城市景观之一,以典范和精湛的方式诠释了皇家广场作为城市、纪念性和中心空间的理念。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岳父,也曾是波兰国王,因退位而获得了洛林公爵的终身封号作为补偿,于1737年至1766年期间在位,期间对南锡的城市规划是他其中一个最辉煌的成就[20]。 |
圣塞文-梭尔-加尔坦佩教堂 | ![]() |
新阿基坦大区 | 1983年 | 230quater;i、iii 文 |
这座古老的修道院由西方修道院制度之父——阿尼昂的班奈狄克(英语:Benedict of Aniane)在卡洛林王朝时期,于查理曼大帝及其继任者的保护下创立或重建。该建筑于11世纪重建,其比例均衡的体量见证了西方罗马式建筑风格。修道院内的壁画完成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是中世纪图像艺术的非凡杰作。建筑顶部矗立着一座哥特式尖塔,高度近80米,始建于14世纪,并于19世纪重建[21]。 |
波尔托湾:卡兰切斯、基罗拉塔湾(法语:Golfe de Girolata)、斯康多拉保护区 | ![]() |
科西嘉大区 | 1983年 | 258;vii、viii、x 自 |
该自然保护区是科西嘉地区自然公园(法语: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 Corse)的一部分,是一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斑岩地貌。植被是灌木丛的杰出典范。海鸥、鸬鹚和海鹰在此栖息。清澈的海水中分布着小岛和难以进入的洞穴,孕育著丰富的海洋生物[22]。 |
加德桥(罗马式水渠)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1985年 | 344bis;i、iii、iv 文 |
加尔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目的是让尼姆的导水道能够跨越加尔东河。设计这座桥梁的罗马建筑师与水利工程师创造了技术与艺术的杰作,桥高近50米,分为三层,最长的一层达275米[23]。 |
从大岛到新城:欧洲的斯特拉斯堡城镇景观 | ![]() |
大东部大区 | 1988年 | 495bis;ii、iv 文 |
最初于198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由大岛(斯特拉斯堡的历史中心)构成,其结构以主教座堂为核心。此项目于2017年扩展至在德国管治时期(1871—1918年)规划建造的新城。新城的城市布局部分借鉴了乔治-欧仁·奥斯曼的模型,同时采用了受日耳曼风格启发的建筑语汇。这种双重影响造就了斯特拉斯堡独特的城市空间——主教座堂周边的视野向河流与运河环绕的统一景观敞开[24]。 |
巴黎塞纳河畔(法语:Rives de la Seine à Paris) | 法兰西岛大区 | 1991年 | 600bis;i、ii、iv 文 |
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从协和广场到巴黎大皇宫与小皇宫,巴黎的演变与历史都能从塞纳河上一览无遗。巴黎圣母院和圣礼拜堂是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奥斯曼设计的宽阔广场与林荫大道,更影响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25]。 | |
兰斯圣母大教堂、圣雷米修道院和塔乌宫 | ![]() |
大东部大区 | 1991年 | 601;i、ii、vi 文 |
13世纪对于新建筑技术的卓越处理,以及雕塑装饰与建筑的和谐结合,使兰斯的圣母院成为哥德艺术的杰作之一。这座前修道院仍保留其美丽的9世纪中殿,其中安放着法国国王神圣涂油仪式的创立者——圣雷米吉乌斯(440—533年)的遗骸。前大主教宫殿,即著名的塔乌宫,在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于17世纪几乎全部重建[26]。 |
布尔日大教堂 | ![]() |
中央-卢瓦尔河谷大区 | 1992年 | 635bis;i、iv 文 |
建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末的布尔日大教堂是哥德艺术的伟大杰作之一,其比例与设计的统一性令人赞叹。尤其是门楣、雕塑与彩绘玻璃窗更为引人注目。除了建筑之美,它亦见证了中世纪法国基督教的强大力量[27]。 |
阿维尼翁历史中心:教皇宫、主教圣堂和阿维尼翁桥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1995年 | 228rev;i、ii、iv 文 |
14世纪时,这座位于法国南部的城市曾是教廷所在地。由西蒙尼·马蒂尼和马泰奥·乔瓦内蒂(法语:Matteo Giovannetti)精心装饰、外观庄严的教皇宫耸立于城区,周围环绕着城墙以及罗讷河上12世纪桥梁的遗迹。在这座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下方,小皇宫与罗曼式的圣母院大教堂共同构成一组非凡的历史建筑群,见证了阿维尼翁在14世纪基督教欧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8]。 |
米迪运河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1996年 | 770;i、ii、iv、vi 文 |
这条长达360公里的通航水道网络,透过328栋建筑(船闸、渡槽、桥梁、隧道等)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堪称现代土木工程中的杰出成就。它建于1667年至1694年间,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其缔造者皮埃尔-保罗·里凯(法语:Pierre-Paul Riquet)对设计的用心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巧妙融合,将一项技术成就转化为一件艺术杰作[29]。 |
卡尔卡松历史城墙要塞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1997年 | 345rev;ii、iv 文 |
自前罗马时期以来,卡尔卡松如今所在的山丘上便存在着一座设防的定居点。如今,它堪称中世纪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雄伟的防御工事环绕着城堡及其周围的建筑、街道和精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卡尔卡松也因其非凡的重要性而备受推崇,这要归功于现代文物保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欧仁·维奥莱-勒-杜克开展的长期修复工作[30]。 |
比利牛斯—珀杜山*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1997年 | 773bis;iii、iv、v、vii、viii 自文 |
这片壮丽的山地景观横跨当代法国与西班牙的国界,以海拔3,352米的石灰岩山块——佩尔迪多山为中心。该遗址总面积达30,639公顷,包含西班牙境内两处欧洲最宏大深邃的峡谷,以及毗邻法国陡峭北坡的三座巨型冰斗绝壁,完美展现了这些地质地貌的经典形态。此处同时是反映欧洲高地地区曾普遍盛行、现仅存于比利牛斯山脉此处的农牧生活型态之文化地景,透过村落、农庄、田地、高地牧场与山径等景观元素,为过往欧洲社会提供了非凡的见证[31]。 |
法国圣迭戈-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 | ![]() |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中央-卢瓦尔河谷大区、大东部大区、上法兰西大区、法兰西岛大区、诺曼底大区、新阿基坦大区、奥克西塔尼大区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1998年 | 868bis;ii、iv、vi 文 |
中世纪期间,圣迭戈-德孔波斯特拉是欧洲各地众多朝圣者的主要目的地。为了抵达西班牙,朝圣者必须穿越法国。四条象征性的路线从巴黎、韦兹莱、勒皮和阿尔勒出发,穿越比利牛斯山,与旅行者所采用的众多路线汇合。朝圣教堂、简朴的圣所、医院、桥梁和路边十字架见证了朝圣的精神与物质层面。作为一种灵修实践和信仰表现,朝圣也在世俗世界中产生了影响,对思想与艺术的诞生和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2]。 |
里昂历史遗迹 |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 | 1998年 | 872;ii、iv 文 |
里昂历史悠久,从凯尔特人时代的原始城市群,到公元前1世纪由罗马人建立的三高卢首都,一直在欧洲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城市结构和各个时期的众多精美历史建筑生动地展现了里昂的历史[33]。 | |
圣艾米伦区(法语:Juridiction de Saint-Émilion) | ![]() |
新阿基坦大区 | 1999年 | 932;iii、iv 文 |
葡萄种植由罗马人引入阿基坦这片肥沃的地区,并在中世纪时期得到加强。圣埃米利永地区受益于其位于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路线上的位置,自11世纪以来,许多教堂、修道院和招待所在那里建立。在12世纪英格兰统治期间,它被授予“管辖区”的特殊地位。这是一片完全专注于葡萄种植的独特景观,城镇和村庄中有许多精美的历史遗迹[34]。 |
比利时和法国钟楼* | 上法兰西大区 | 1999年 | 943bis;ii、iv 文 |
法国北部的23座钟楼与比利时让布卢的钟楼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作为对1999年已登录的32座比利时佛兰德与瓦隆尼亚钟楼的扩展项目。这些建于11至17世纪间的建筑,展现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市民自由权胜利的重要象征。当意大利、德国与英国城镇主要选择建造市政厅时,在西北欧部分地区则更强调建造钟楼。作为城市景观中第三种高塔(相对于领主象征的城堡主楼与教会象征的教堂钟楼),钟楼象征着市政官员的权力。数世纪以来,它们逐渐代表着城镇的影响力与财富[35]。 | |
卢瓦尔河畔叙利到萨尼奥尔讷间的卢瓦尔河谷 | ![]() |
中央-卢瓦尔河谷大区和卢瓦尔河地区大区 | 2000年 | 933bis;i、ii、iv 文 |
卢瓦尔河谷是一处极具美学价值的杰出文化景观,包含历史悠久的城镇与村庄、宏伟的建筑古迹(城堡群),以及由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主要是卢瓦尔河本身)历经数世纪互动形成的耕作土地。自罗马高卢时期直至19世纪,卢瓦尔河一直是重要的交通与商业动脉,促进了河谷及其城镇的经济发展。作为无数工程的见证——这些工程旨在疏通河道以利航行,并保护人类与土地免受洪水侵袭——河畔散布着港口或堤防系统,部分甚至以石砌工艺建成[36]。 |
普罗万城 | ![]() |
法兰西岛大区 | 2001年 | 873rev;ii、iv 文 |
普罗万是香槟地区中世纪市集的杰出且真实典范。该地区曾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并随着11世纪贸易市集的兴起,见证了欧洲重大国际贸易的开端。这些具有国际规模的贸易市集以商人与贸易者为目标,需要保障欧洲与东方之间的长途货运安全,从而促进了银行业、外汇交易以及生产活动的发展。普罗万现存的城市布局与中世纪住宅,是专为实现这些功能而建造的建筑群之杰出范例。此建筑群包括商人住宅、拱顶地窖与仓库、贸易用的户外空间,以及宗教建筑群。该城镇亦以其为保护市集而建造、保存完好的防御系统闻名[37]。 |
勒阿弗尔,奥古斯特·佩雷重建之城(法语:Centre-ville reconstruit du Havre) | ![]() |
诺曼底大区 | 2005年 | 1181;ii、iv 文 |
位于诺曼底英吉利海峡边的勒阿弗尔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轰炸。1945年至1964年间,根据奥古斯特·佩雷所率团队的规划,被毁区域得以重建。该区域现构成勒阿弗尔的行政、商业与文化中心。在众多重建城市中,勒阿弗尔因其整体性与完整性而显得与众不同。它既融合了城市原有格局与现存历史建筑的思考,又结合了都市规划与建筑技术的新理念。这是一个基于方法论统一、采用预制构件、系统化运用模组化网格,以及创新发挥混凝土潜力的战后都市规划与建筑杰出范例[38]。 |
波尔多月亮港 | ![]() |
新阿基坦大区 | 2007年 | 1256;ii、iv 文 |
月亮港卓越的城市与建筑群体创建于启蒙时代,这些价值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上半叶,其受保护建筑数量除巴黎外超过法国任何其他城市。该城亦因其2000多年来作为文化交流要地的历史角色而闻名,尤其是自12世纪以来与英国及低地国家的商业往来。18世纪初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群使该城成为创新古典与新古典潮流的杰出典范,并赋予其非凡的城市与建筑统一性与连贯性。其城市形态体现了哲学家们的成功愿景——将城市塑造成人文主义、普世价值与文化的熔炉[39]。 |
沃邦防御工事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布列塔尼大区、大东部大区、上法兰西大区、诺曼底大区、新阿基坦大区、奥克西塔尼大区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08年 | 1283;i、ii、iv 文 |
沃邦防御工事由12组位于法国西部、北部和东部边境的防御建筑和遗址组成。这些工事代表了国王路易十四的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最杰出的作品。该系列遗产包括沃邦从零开始建造的城镇、城堡、城市棱堡城墙和棱堡塔楼,还有山区要塞、海防要塞、一座山区炮台和两座山区通讯建筑。此遗产被列入名录,见证了西方军事建筑中经典防御工事的巅峰。直至19世纪中叶,沃邦在欧洲及其他大洲的防御工事史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40]。 |
新喀里多尼亚泻湖:珊瑚礁多样性及相关生态系统 | ![]() |
新喀里多尼亚 | 2008年 | 1115;vii、ix、x 自 |
该系列遗址包含六个海洋群集,代表了新喀里多尼亚法属太平洋群岛珊瑚礁及相关生态系统的主要多样性,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最广阔的礁石系统。这些潟湖拥有绝佳的自然美景,展现了珊瑚与鱼类物种的非凡多样性,以及从红树林到海草床的连续栖息地,并拥有全球最多样的礁石结构集中地。新喀里多尼亚的潟湖呈现出完整的生态系统,拥有健康的大型掠食者群体,以及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的大型鱼类。这里为多种具象征性或受威胁的海洋物种提供了栖息地,例如海龟、鲸类或儒艮,后者的族群数量更是全球第三大[41]。 |
阿尔比市的主教旧城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10年 | 1337;iv、v 文 |
在法国西南部的塔恩河畔,阿尔比古城体现了中世纪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巅峰。如今,老桥、圣萨尔维及其教堂见证了其初期发展。在针对卡特里派异端的阿尔比十字军征讨之后,它成为一座强大的主教城。这座高耸的防御性主教座堂以独特的南法哥特风格建造,采用当地红橙相间的砖材,俯瞰整座城市,展现了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重获的权力。座堂旁是宏伟的贝尔比宫,俯瞰河流并被可追溯至中世纪的住宅区环绕。阿尔比主教城形成了连贯且和谐的古迹与街区整体,数世纪来大致保持不变[42]。 |
留尼汪岛的山峰、冰斗和峭壁(法语:Pitons, cirques et remparts de l'île de La Réunion) | ![]() |
留尼汪大区 | 2010年 | 1317;vii、x 自 |
留尼汪岛的山峰、冰斗与峭壁与留尼汪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重合。该遗产地占地超过10万公顷,相当于留尼汪岛总面积的40%。这片遗产地以两座高耸火山峰为主体,拥有巨型岩墙与三座峭壁环绕的冰斗,涵盖变化多端的险峻地势、壮观的断崖、林木葱郁的峡谷与盆地,构成震撼人心的地貌景观。作为多样化植物的自然栖息地,此处展现极高的物种特有性。亚热带雨林、云雾林与石楠地交织成独特而迷人的生态系统与地景拼图[43]。 |
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 | ![]() |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和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2011年 | 1363;iv、v 文 |
这项横跨奥地利、德国、斯洛文尼亚、法国、意大利及瑞士,由111个小型独立遗址组成的系列遗产,涵盖了阿尔卑斯山区及周边从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500年期间,在湖泊、河流或湿地边缘建造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或称高脚屋)聚落遗迹。仅在部分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为研究阿尔卑斯山欧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史前生活形态,以及人类社群与环境互动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保存异常完好且文化内涵丰富的考古遗址群,是研究该地区早期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44]。 |
喀斯和塞文——地中海农牧文化景观(法语:Les Causses et les Cévennes)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11年 | 1153rev;iii、v 文 |
这块位于法国中部南部的302,319公顷土地,是一片点缀著深谷的山地景观,代表了农牧系统与其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透过牧羊道或赶牲口道路。位于喀斯高原深层梯田上的村庄与坚固石造农舍,反映了自11世纪以来大型修道院的组织方式。该地产内的洛泽尔峰,是至今仍以传统方式利用牧羊道进行夏季移牧的最后几个地方之一[45]。 | |
北部-加来海峽的采矿盆地(法语:Bassin minier du Nord-Pas-de-Calais) | ![]() |
上法兰西大区 | 2012年 | 1360;ii、iv、vi 文 |
这处景观非凡,见证了1700年代至1900年代的煤炭开采历史,由109个独立组成部分构成,占地超过12万公顷。其特色包括矿坑(最古老的可追溯至1850年)、升降基础设施、矿渣堆(部分面积达90公顷且高度超过140米)、煤炭运输基础设施、火车站、工人住宅区以及矿工村落,涵盖社会住宅、学校、宗教建筑、医疗与社区设施、公司场所、业主与经理人住宅、市政厅等。该遗址见证了从19世纪中叶至1960年代打造模范工人城市的追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工业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记录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及由此孕育的团结精神[46]。 |
阿尔代什省的肖维-蓬达尔克彩绘洞穴 | ![]() |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 | 2014年 | 1426;i、iii 文 |
位于法国南部阿尔代什河石灰岩高原的该遗址,包含了世界上已知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具象绘画,可追溯至奥瑞纳文化时期,是史前艺术的非凡见证。该洞穴约在20,000年前因岩崩封闭,直至1994年才被发现,这种天然密封使其保持原始状态。目前已在洞壁清点出超过1,000幅图像,结合多种人形与动物主题。这些具备卓越美学价值的作品,展现了阴影技法、绘画与雕刻的结合、解剖精准度、立体感及动态表现等多样技术。其中包含猛犸象、熊、洞狮、犀牛、野牛与原牛等当时难以观察的危险物种,还有4,000件史前动物遗骸与多种人类足迹史前艺术[47]。 |
香槟地区山坡、房屋和酒窖(法语:Coteaux, maisons et caves de Champagne) | ![]() |
大东部大区 | 2015年 | 1465;iii、iv、vi 文 |
该项目涵盖了自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期工业化期间,以瓶内二次发酵为原理生产气泡酒的技术发展地点。此遗产由三个独特部分组成:欧维莱、阿伊与马勒伊叙阿伊的历史葡萄园、兰斯的圣尼凯斯山,以及埃佩尔奈的香槟大道(法语:Avenue de Champagne)和夏布罗尔堡(法语:Fort Chabrol (Épernay))。这三个构成要素——由历史山坡形成的原料供应区、生产场所(包括地下酒窖)以及销售与配送中心(香槟酒庄)——完整展示了香槟酒的生产流程。该遗产清晰见证了一项高度专业化工艺活动如何发展成为农业工业企业的历程[48]。 |
勃艮第风土和气候(英语:Climats, terroirs of Burgundy)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2015年 | 1425;iii、v 文 |
气候区是第戎市的尼伊丘产区和博讷产区上明确划分的葡萄园地块。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地质和朝向)以及葡萄品种的不同,它们彼此各异,并经过人类耕作的塑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因其产出的葡萄酒而获得认可。这片文化景观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葡萄园及相关生产单位,包括村庄和博讷镇,共同代表了生产系统的商业层面;第二部分包括第戎的历史中心,体现了催生气候系统的政治监管动力。该遗址是中世纪盛期以来葡萄栽培与葡萄酒生产发展的杰出范例[49]。 |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运动的杰出贡献* | ![]() |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大东部大区、法兰西岛大区、新阿基坦大区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16年 | 1321rev;i、ii、vi 文 |
这组跨国系列遗产选自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共包含17个地点,分布于七个国家,见证了一种与过去决裂的新建筑语言的诞生。这些建筑历时半个世纪建成,期间被勒·柯比意称为“耐心的研究”。这些建筑展现了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为应对社会需求而寻求的新建筑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创意天才的杰作也证明了建筑实践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化[50]。 |
塔普塔普阿泰 | ![]() |
法属波利尼西亚 | 2017年 | 1529;iii、iv、vi 文 |
赖阿特阿岛上的塔普塔普阿泰亚位于“波利尼西亚三角”的中心,这个广阔的太平洋区域点缀著众多岛屿,是人类最后定居的地球部分。该遗产包括两个森林覆盖的山谷、一部分潟湖和珊瑚礁,以及一片开阔海域。遗产的核心是塔普塔普阿泰马拉埃建筑群,这是一个政治、仪式和丧葬中心。其特点是拥有多个功能不同的马拉埃。马拉埃在波利尼西亚广泛存在,是生者世界与祖先及神灵世界交汇的场所。塔普塔普阿泰是1000年毛利人文明的非凡见证[51]。 |
多姆山链,利马涅断层构造区(法语:Chaîne des Puys - faille de Limagne) | ![]() |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 | 2018年 | 1434rev;viii 自 |
该遗产位于法国中部,包含长期的利马涅断层(法语:Faille de Limagne)、谢讷德皮的火山群排列以及塞尔山(法语:Montagne de la Serre)的逆转地形。它是西欧裂谷的标志性段落,形成于3500万年前阿尔卑斯山脉诞生之后。该遗产的地质特征展示了大陆地壳如何裂开、随后塌陷,使深层岩浆上升并导致地表隆起。此遗产是大陆分裂(或称裂谷作用)的杰出例证,这是板块构造运动五大主要阶段之一[52]。 |
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法语:Réserve naturelle nationale des Terres australes françaises) | ![]() |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 2019年 | 1603bis;vii、ix、x 自 |
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包含了南印度洋中罕见的最大陆地群: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圣保罗岛和阿姆斯特丹岛,以及60座小型亚南极岛屿。这片南冰洋中的“绿洲”面积超过1.66亿公顷,拥有全球最密集的鸟类与海洋哺乳动物群聚,尤其是国王企鹅与黄鼻信天翁(英语:Atlantic yellow-nosed albatross)的最大栖息地。这些岛屿远离人类活动中心,成为生物演化极度完整的展示场,也是独特的科学研究场域[53]。 |
欧洲温泉疗养胜地* | ![]() |
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 | 2021年 | 1613bis;ii、iii、iv、vi 文 |
这项跨国系列遗产包含11个温泉小镇,位于七个欧洲国家: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所有这些城镇皆围绕天然矿泉水源发展而成。它们见证了从18世纪初至1930年代蓬勃发展的欧洲国际温泉文化,催生了大型国际度假胜地,这些胜地透过温泉建筑群影响了城市类型学,这些设计旨在利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并实现其沐浴与饮用的实用功能。相关设施还包含花园、集会厅、赌场、剧院、酒店与别墅,以及温泉专属的支援基础建设。这些建筑群皆融入整体城市景观,涵盖精心规划、坐落于如画风景中的休闲与疗愈环境。这些遗产共同体现了人类价值观与医学、科学及温泉疗法发展的重要交流[54]。 |
科尔杜昂灯塔 | ![]() |
新阿基坦大区 | 2021年 | 1625;i、iv 文 |
该灯塔矗立于新阿基坦大区吉伦特河口处大西洋中的一片浅岩台地上,地势极为暴露且环境恶劣。这座以白色石灰岩砌块建造的灯塔始建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由工程师路易·德·富瓦(法语:Louis-Charles de Nogaret de Foix)设计,并于18世纪末由工程师约瑟夫·特莱尔(法语:Joseph Teulère)进行改建。作为航海信号技术的杰作,科尔杜昂灯塔的纪念性塔身装饰有壁柱、柱式托饰与滴水兽。它不仅体现了灯塔建筑与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建造初衷更延续了古代著名灯塔的传统,彰显了航海业复兴时期灯塔建筑的艺术成就——彼时灯塔作为领土标志与安全设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18世纪末的塔身增高工程与灯室改造,见证了该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建筑形式融合了古代范本、文艺复兴风格主义,以及国立桥路学校独特的工程建筑语汇[55]。 |
里维埃拉旅游之都尼斯(法语:Ville de la villégiature d'hiver de riviera à Nice)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21年 | 1635;ii 文 |
尼斯位于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脚下,靠近意大利边境。这座城市的发展展现了如何充分利用其温和气候与山海之间的沿海位置,打造一个专注于冬季旅游的城市。自18世纪中叶起,此地逐渐吸引大量主要来自英国的贵族与上流社会家庭,形成了在此度过冬季的习惯。1832年,当时仍属撒丁王国的尼斯成立了“装饰委员会(法语:Consiglio d'Ornato)”,制定了城市规划方案与建筑规范,旨在吸引外国游客。因此,英国冬季游客于1824年沿海岸线开辟的一条简朴小径,后来演变为著名的“盎格鲁街”。1860年尼斯割让给法国后,得益于欧洲铁路网络的连接,来自各国的冬季游客蜂拥而至。这促使中世纪旧城区外的新城区经历了连续的扩建阶段。冬季游客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以及对气候条件与海岸景观的充分利用,塑造了这些城区的城市发展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奠定了尼斯作为国际化冬季度假胜地的声誉[56]。 |
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林* | ![]() |
大东部大区、奥克西塔尼大区、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21年(扩展至法国) | 1133quinquies;ix 自 |
这个跨国遗产包含18个国家的93个组成部分。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欧洲山毛榉从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脉、地中海等几个孤立避难区开始,在短短几千年内扩散至整个欧洲,这个过程至今仍在持续。这种树种能够成功扩张至整个大陆,与其适应力及对不同气候、地理和物理条件的耐受性有关[57]。 |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法语:Sites funéraires et mémoriels de 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 (Front Ouest))* | ![]() |
上法兰西大区、法兰西岛大区、大东部大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2023年 | 1567rev;iii、iv、vi 文 |
此项目为法国与比利时的跨国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全长约700公里,从北海延伸至法瑞边境,沿线分布着139处丧葬与纪念遗址,见证了冲突各方共同愿望——缅怀战殁将士。这一目标体现于个别墓冢及/或刻有失踪者名单的纪念碑。这些专门营造的场所致力于冥想、追忆与致敬,无论规模、位置或设计如何多元,其核心精神皆在于构建配得上牺牲者尊严的空间。这种精神彰显于贵重建材的选用,以及延聘知名建筑师、植物学家、景观设计师与艺术家共同打造具备卓越建筑、艺术与景观价值的场域。每日前来凭吊者包含朝圣者、散客、官方代表团、学校团体、地方社区代表及后裔。这些遗址所承载的丧葬与纪念传统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偶然发现或考古发掘的遗骸仍会以全礼仪式安葬于此。这些纪念遗址堪称全球共有的文化遗产,持续传递著历久弥新的和解精神[58]。 |
尼姆方形神殿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23年 | 1569rev;iv;文 | 方形神庙建于公元1世纪,位于罗马殖民地内毛苏斯(法语:Nemausus)(今奥克西塔尼大区的尼姆市),是最早能与罗马行省帝国崇拜联系的罗马神庙范例之一。这座建筑献给奥古斯都的推定继承人——早逝的“青年王子”,既象征着罗马对征服领地的控制,也表达了尼姆市民对奥古斯都王朝的效忠与依附。方形神庙的建筑结构与精致装饰,象征性地参与了奥古斯意识形态计划的传播——该计划将古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从而开启以“罗马治世”之名承载和平、繁荣与稳定承诺的新黄金时代[59]。 |
培雷山与马提尼克北部山峰的火山和森林 | ![]() |
马提尼克大区 | 2023年 | 1657;viii、x 自 |
培雷火山与卡尔贝山峰(法语:Pitons Du Carbet)的全球重要性基于其对火山过程与森林类型的代表性。1902年的喷发被视为20世纪最致命的火山事件,并成为全球火山学史的参考基准。该系列遗产涵盖了小安的列斯群岛所有的森林类型与特有植物多样性,形成从海岸延伸至火山顶峰的连续森林带。此区域孕育著全球受威胁物种,如马提尼克火山蛙(法语:Allobates chalcopis)与马提尼克拟黄鹂(法语:Oriole de Martinique),这两种严格特有种[60]。 |
人类之地——马克萨斯群岛 | ![]() |
法属波利尼西亚 | 2024年 | 1707;iii、vi、vii、ix、x 自文 |
位于南太平洋的这处系列遗产,见证了公元1000年左右经由航海抵达的人类文明,在10至19世纪期间于这座与世隔绝的群岛建立领地统治的非凡历程。该地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拥有不可替代且保存极佳的海陆生态系统。群岛景观以陡峭山脊、壮丽峰峦与拔海而起的悬崖为特色,在热带纬度地区独树一帜。此处是物种特有现象的重要中心,孕育稀有多样的植物群、多种指标性海洋物种,以及南太平洋最丰富的海鸟群落之一。几乎未受人为开发的马克萨斯海域,堪称全球最后的海洋荒野。遗产范围内还包含从巨型干石建筑到石刻雕塑与岩刻的考古遗址群[61]。 |
卡纳克和莫尔比昂海岸巨石林(法语:Mégalithes de Carnac et des rives du Morbihan) | ![]() |
布列塔尼大区 | 2025年 | 1725;i、iv 文 |
这座位于法国布列塔尼的系列遗产,拥有新石器时代建造的密集巨石建筑群,这些建筑与该地区独特的地貌精心对齐。这些巨大的石造结构——彼此之间的排列以及与地形和水道等自然特征的关系——展现了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丰富的雕刻及相关文物进一步说明了居住在欧洲大西洋沿岸这片区域的社会文化复杂性[62]。 |
关闭
Remove ads
预备名单
除了已入选项目外,接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还可以把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任何遗产在提名《世界遗产名录》前都必须入选预备名单[63]。截至2025年,法国的预备名单共有32个项目[4]。文代表文化遗产,自代表自然遗产,自文代表复合遗产。
*跨国项目
更多信息 名称, 图像 ...
名称 | 图像 | 位置(大区) | 列入年份 | 教科文组织基准 | 简介 |
---|---|---|---|---|---|
圣但尼大教堂 | ![]() |
法兰西岛大区 | 1996年 | i、ii、iv 文 |
圣但尼大教堂,昔日为圣但尼皇家圣殿,在哥特式建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其建造过程中的每个重要阶段皆是一场艺术与技术的革命。这座教堂在国家历史中亦具有独特意义,因为从13世纪至法国大革命期间,该圣殿一直是皇家陵墓所在地。围绕着巴黎首位主教圣但尼的遗骸,此处逐渐发展出一片大型墓地。考古发掘证实了墨洛温王朝时期此处已存在一座圣殿,并由国王达戈贝尔特慷慨捐赠。随后在卡洛林王朝与卡佩王朝时期,该地相继建有多座圣殿。现今教堂的重建由修道院长叙热决定,并于13世纪由建筑师皮埃尔·雷蒙·德蒙莫尔继续完成[64]。 |
鲁昂:半木造城市综合体、大教堂、圣旺教堂、圣玛洛教堂 | ![]() |
诺曼底大区 | 1996年 | 文 | 中世纪时期,鲁昂的领主与城市中的富裕商人除了为自己建造精致宅邸外,也资助兴建宏伟的宗教建筑。从东向西贯穿市中心,矗立着一系列壮丽的教堂——圣旺教堂、圣玛洛教堂、鲁昂主教座堂以及纪念圣女贞德的现代教堂。维克多·雨果曾以“百塔之城”形容鲁昂[65][66]。 |
沃子爵城堡 | 法兰西岛大区 | 1996年 | i、ii、iv 文 |
沃子爵城堡是保存完好的凡尔赛宫最初样板,后者在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及后续王朝期间被改建扩建。这座城堡位于一座以轴线对称的广阔园林景观中心,该设计归功于安德烈·勒诺特尔,完美融合了花园景致。此庄园由尼古拉·富凯于1641年购得。其花园布局似乎于1652年完成,而城堡主体则建于1656年至1659年间[67]。 | |
欧洲西北部尼德兰的堡垒城镇(法语:Liste de fortifications en France)* | ![]() |
大东部大区和上法兰西大区 | 1996年 | 文 | 这组城镇涵盖了北部边境地区的主要要塞城镇,该地区延伸至法国北部-加来海峽和香槟-阿登、比利时以及荷兰南部地区。这些要塞城镇位于欧洲西北部的核心地带,北海岸边与阿登高地更崎岖的地形之间,形成了一片特殊领土,其开阔的地势并无真正无法轻易绕过的自然障碍[68]。 |
圣维克多山和塞尚遗址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1996年 | 自文 | 圣维克多山雄踞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区,是“石灰岩普罗旺斯”的标志性地形,最高峰海拔1000米。这里是一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景区:拥有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恐龙蛋)、多样化的植物群(已记录逾千物种)以及丰富的鸟类生态,也是文化胜地,史前与历史遗迹见证了该地区自远古时代以来的重大事件与多元人类活动。但让圣维克多山举世闻名的,终究是保罗·塞尚笔下那超然绝俗的独特山景之美[69]。 | |
法国南部的结核洞穴群(法语:Catégorie:Ensemble de grottes à concrétions du Sud de la France) | ![]() |
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和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00年 | vii、viii、ix 自 |
在估计总数达50,000个的洞穴或洞穴群(水文地质系统)中,有19个拥有极具美学、科学及稀有性价值的非凡矿物遗产。这项自然遗产在法国尤为丰富,其中某些洞穴更是举世无双[70]。 |
瓦努瓦斯国家公园 | ![]() |
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 | 2000年 | 自文 | 瓦诺瓦兹国家公园位于萨瓦省东部,座落于连接莫里耶讷与塔朗泰斯谷两大高山谷地的瓦努瓦斯山上,毗邻意大利边境。该公园环抱着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群峰,山区留存着众多冰川,同时也被易于通行的宽阔山口所贯穿的山谷所穿透。由于受到前阿尔卑斯山与贝勒多纳山脉的屏障,这片山区得以远离海洋性降雨,形成降雨相对稀少且阳光充足的气候特征。此地联同意大利的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构成西欧其中一个最大的保护区[71][72]。 |
勃朗峰山脉 | ![]() |
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 | 2000年 | 自文 | 勃朗峰被誉为“欧洲屋脊”,顶峰高达4807米,是欧洲之最,并为阿尔卑斯山最著名的部分。这片横跨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三国的壮丽高山群,拥有绝佳的自然与文化价值,尤其作为登山运动发展的起源地,更是意义非凡,与珠穆朗玛峰或安纳布尔纳峰同为登山界的圣地[73]。 |
卡马格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02年 | vii、x 自 |
这片约20,000公顷的区域包含卡马格自然保护区(法语:Réserve naturelle nationale de Camargue)以及周边其他保护区。这个由湿地、沼泽、草原和荒野组成的天然与人工混合三角洲,因罗讷河从阿尔卑斯山脉携带而来的沉积物持续演变。凭借淡水、咸水和海水的独特混合,这片极其重要的湿地涵盖了8种陆地生物群落在内的广阔栖地类型。它为鸟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栖息环境,其中7种鸟类仅在法国此处繁殖,最壮观的当属红鹳。此外,该区域更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有超过20万只鸭类在此越冬。此区域不仅是生物圈保护区,同时也是法国首个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宣告具有国际重要性的湿地[74]。 | |
博尼法乔海峡 | 科西嘉大区 | 2002年 | vii、viii、ix、x 自 |
博尼法乔海峡位于博尼法乔海峡自然保护区(法语:Réserve naturelle des Bouches de Bonifacio)内,是环境保护的圣地。作为法国本土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面积达80,000公顷,横跨科西嘉岛与撒丁之间。博尼法乔海峡完美体现了地中海之魂,汇聚了令人惊叹的多样地貌:悬崖、海蚀洞、梦幻沙滩、受保护的海床,以及不同岛屿。保护区内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为多种珍稀物种提供了自然栖地[75][76]。 | |
埃克兰国家公园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 | 2002年 | 自文 | 埃克兰山形成一片连续的山区,是法国最高的山脉之一,其最高峰超过4000米,包含约150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约50座超过3500米,并拥有极重要的冰川系统,面积超过11000公顷,为法国第二大冰川。该山脉在阿尔卑斯山弧中占据战略位置,位于内阿尔卑斯与外阿尔卑斯交界处,介于南阿尔卑斯与北阿尔卑斯之间,处于地中海与大陆性气候的交汇点。这一独特的位置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使其在欧洲生态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77]。 |
克罗港岛国家公园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02年 | vii、x 自 |
此国家公园成立于1963年12月14日,是欧洲和法国最古老的海洋国家公园。公园内有602种陆地植物、500种藻类、144种鸟类、180种鱼类,包括多种濒危物种。同时,公园拥有丰富的地中海历史遗迹,包括罗马遗址、约30艘沉船和20多座军事堡垒[78][79]。 |
盖朗德盐沼(法语:Marais salants de Guérande) | ![]() |
卢瓦尔河地区大区 | 2002年 | 自文 | 盖朗德的盐田与海湾共同构成了一片约2278公顷的独特遗产。正因其特有的生态与人文历史因素交织,这里无疑是法国大西洋沿岸最具历史底蕴、最为独特且工艺最精湛的盐业区。该区域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片人工建造的景观完全依赖人类持续的盐业活动才能存续。从盖朗德丘陵俯瞰,盐田呈现出蜿蜒土堤交错的景观,层层嵌套的水塘构成迷宫般的格局。部分水域被细密堤网分割,强化了人造地景的特质。丘陵脚下延伸的这片土地,除了深色盐仓外不见树木与建筑。仅凭盐田的样貌便能感受其历经千年人为调控所成就的高度专业性与环境脆弱性。现存盐田主体是以蓝色黏土夯筑的“盐沼区”为基础建造而成[80]。 |
比利牛斯山脉的地中海沿岸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02年 | 自文 | 这是比利牛斯山脉延伸至地中海所形成的文化景观。陡峭的岩石海岸、贝阿尔角(法语:Cap Béar)与克雷乌斯角、阿尔贝拉山脉,构成了一处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与陆地生物多样性,堪称地中海沿岸的典范,并具备诸多独特元素,如班尤尔斯的沿海葡萄园及其壮观的梯田设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见证人类活动与地中海文化交流,留有深刻的历史印记(希腊、罗马、中世纪与近代),并与20世纪多位追寻光线与色彩的欧洲艺术大师之作相互辉映[81]。 |
马赛港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02年 | ii、iv、v、vi 文 |
马赛港是法国最大的港口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地中海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枢纽。这里见证了马赛作为古老港口的繁荣,承载了多元的海洋文化,包括渔业、航海传统和港口活动,是当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核心。由于其港口特性,马赛港长期以来是不同文化(如北非、意大利等)的交汇点,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语言和艺术风格,体现了地中海的多元文化特色[82][83]。 |
纳博讷古城及其领土:尼姆、阿尔勒、格拉努姆(法语:Glanum)、渡槽、多米提亚道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02年 | ii、iii、iv、v 文 |
尼姆、阿尔勒、格拉努姆等城市位于罗马帝国领土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它们是雷戈尔达纳道(法语:Chemin de Régordane)、奥勒良道、阿格里帕道(法语:Voie romaine d'Agrippa)以及多米提亚道的交汇点。这些交通要道相关的活动催生了许多高品质建筑,这些建筑保存至今,构成了法国南部古代遗产的核心。该遗产包括城市纪念碑、水道遗迹以及与交通要道相关的工程建筑[84]。 |
塞尔达涅线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02年 | iv 文 |
这是一条窄轨电气化铁路,建于1903年至1911年间,旨在连接比利牛斯山高地区的泰特河谷与塞尔达尼亚,并将其纳入法国铁路网络。该线路的特点在于其历史悠久、技术高超、沿途陡峭的地形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建筑,以及通过一系列水力发电设施实现自给自足的供电系统[85]。 |
默东国家航空航天科研局(法语:Office national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s aérospatiales) | ![]() |
法兰西岛大区 | 2002年 | 文 | 国家航空研究局于1940年接替了沙莱-默东军事航空机构(法语:Chalais-Meudon),占地约十公顷,位于默东国家庄园东侧边缘。从19世纪末至今,众多建筑陆续兴建,使这片土地逐渐密集,见证了此处科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多样性,这些活动如今已成为庄园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片建筑群中,大型风洞无疑是最具建筑标志性的结构。该工程由工程师加斯东·勒马雷克(法语:Gaston Le Marec)于1932年至1934年间建造,采用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原理,但进行了扩建并适应更高功率需求,被誉为两次世界大战间法国工程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整个单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壳建造,其中央扩散器是自承式薄壳应用的典范。其庞大体量与现代造型的结合,充分展现了钢筋混凝土在解决此类大型工程难题时的灵活性与可能性。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几乎未经改动,仅于1950年在空气收集器前方加建了稳流室[86]。 |
Y机库(法语:Hangar Y) | ![]() |
法兰西岛大区 | 2002年 | 文 | 沙莱-默东航空基地的航空活动始于1877年,由天才发明家夏尔·勒纳尔(法语:Charles Renard)主导。他为军用气球部队设计了所需装备。为此,勒纳尔将1878年世界博览会(法语:Exposition Universelle (1878))“机械展廊”附属馆的金属拱架搬迁至沙莱盆地附近,作为飞艇库使用。该展廊建筑被归功于博览会总工程师亨利·德迪翁(法语:Henri de Dion)。正是在此处,1884年研发的飞艇“法兰西号”完成了人类首次闭环飞行,航线覆盖默东森林与维拉库布莱上空。此事件影响深远,以致这艘电动飞艇的部分结构被展示于1889年世界博览会的军事航空展馆。Y机库在战神广场呈现无下弦杆的独特拱架结构,而在默东则保留了相同主体结构并增设低侧翼。其尺寸达长70米、宽24米、高约26米[87]。 |
努瓦谢勒的前梅尼尔(法语:Menier (entreprise))巧克力工厂 | ![]() |
法兰西岛大区 | 2002年 | 文 | 梅尼耶工厂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初,由安茹血统的安托万·布鲁图斯·梅尼尔(法语:Antoine Brutus Menier)创立。在连续四代人的推动下,这座与该家族在尼加拉瓜拥有的可可种植园相关联的工业综合体,将在努瓦谢勒发展成为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技术实现上都极其重要的存在。1869年至1872年间,让·梅尼耶之子埃米尔·梅尼尔(法语:Émile-Justin Menier)委托朱尔·索尔尼埃(法语:Jules Saulnier)在马恩河畔建造了一座大型建筑,其结构设计与材料选用展现出极大胆识。这座工厂以四组石墩为基,矗立于方形中空金属支柱上,外露的金属框架结构立面饰有对角加固件,并以中空砖墙填充,部分釉面砖更构成网格状多彩装饰元素,点缀著可可花图案。这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曾在法国及国际刊物上发表[88]。 |
萨拉老城区 | ![]() |
新阿基坦大区 | 2002年 | v、vi 文 |
该镇是法国最早实施“受保护区域(法语:Secteur sauvegardé)”政策的区域之一;作为1960年代古城保护实验的示范城市,该地完整保存了所有历史建筑。这股文化遗产修复风潮同时推动了防止居民外流的政策,并以戏剧节为核心发展出活跃的文化生活。这座受波尔多影响的“微型城市共和国”既是艾蒂安·德·拉博埃西的故乡,亦因此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重要推手,堪称法国民主制度的实验摇篮[89]。 |
罗什福尔兵工厂(法语:Arsenal de Rochefort)和夏朗德河口的防御工事 | ![]() |
新阿基坦大区 | 2002年 | 文 | 1666年,路易十四在尚-巴蒂斯特·柯尔贝尔的建议下从无到有创建了罗什福尔兵工厂,旨在为法国的大西洋沿岸提供一个安全的海军基地。该兵工厂拥有如皇家绳索厂和干船坞等宏伟建筑,位于夏朗德河上游,距海24公里,以防敌军登陆。城市按照规整的网格规划建造,靠近但未与兵工厂融合,后于1690年被纳入完成的城墙防御体系中。兵工厂的防御依赖于佩尔蒂及特别是艾克斯岛的防御工事,这是唯一能确保锚地安全的地点。夏朗德河口因此形成了一系列要塞和堡垒,作为罗什福尔的卫星防御体系,这些设施或早已存在、或与兵工厂同期建造及规划,共同构筑其防御网络[90]。 |
皇家与帝国梅斯:权力斗争、风格冲突与城市身份 | ![]() |
大东部大区 | 2014年 | i、ii、iv 文 |
此项目包含历史城区的两大主要部分:一方面是拥有圣艾蒂安主教座堂、雅克-弗朗索瓦·布隆代尔的纪念性建筑群、喜剧院广场、摩泽尔河码头、圣雅各广场、和平街、宫殿街和小巴黎街的古老城区;另一方面则是20世纪初德国吞并期间及之后完成的城市扩建区,包含火车站广场及周边区域。这处由两个和谐区域组成的遗产,包含公共与私人建筑、象征梅斯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群、著名的城市空间,以及历经世纪传承并被现代化改造的普通街区。缓冲区涵盖了大部分保护区范围,北至金宫岛,西抵摩泽尔河谷,南达火车站综合体,东以城墙街和圣路易广场为界[91]。 |
1944年诺曼底盟军登陆海滩(法语:Plages du débarquement allié en Normandie) | ![]() |
诺曼底大区 | 2014年 | iv、vi 文 |
登陆海滩涵盖了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行动所涉及的海滩:犹他海滩、奥马哈海滩与宝剑海滩等。这些海滩还包含在该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沿海陆地与海上要素,例如奥克角、滨海隆格,以及海滩外围的水下战场[92]。 |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17年 | viii 自 |
这处跨国项目跨越法国、意大利及摩纳哥,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横跨法国东南部的滨海阿尔卑斯省与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以及意大利西北部的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大区。这片保育区域涵盖多个相邻的自然保护区。该地区的地质起源可追溯至4亿年前;在同一地点清晰展现了两大山脉(华力西与阿尔卑斯)的形成历程,并在约3000万年前叠加了西地中海板块张裂的构造现象。此构造运动导致年轻的西阿尔卑斯山脉横向断裂,并通过西地中海海盆的张裂形成海洋盆地[93]。 |
卡尔卡松城堡及其山间哨兵城堡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17年 | ii、iv 文 |
此项目为“卡尔卡松城堡”的扩展项目。这组同期建造的防御工事见证了13世纪上半叶法国国王及其附庸对朗格多克的征服,及其目标:控制广袤领土并彰显王权威严。历史学家尚-路易·比盖(法语:Jean-Louis Biget)称其为“宣言式建筑,其力量与现代性预示著一个伟大王国将由伟大君主统治”。其中部分遗址曾作为异教徒避难所,因而被没收自朗格多克领主[94]。 |
夏洛莱-布里奥内斯地区(法语:Pays Charolais-Brionnais),牛养殖文化景观 | ![]() |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 2018年 | iii、v 文 |
自17世纪起,夏洛莱-布里奥内斯地区从原本的多元农业活动转向发展牧草饲养牛只。这项产业的发展始于当地一种最初多用途的牛种,经过针对肉用特性的选育改良后,成为专门的肉牛品种(即夏洛莱牛),同时伴随着牧草地扩张的现象。在19世纪有利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农民取得土地所有权、农学技术进步等),可耕地转变为牧场的趋势更加显著——当时肉类消费量大幅增长,且因交通运输改善使得都市市场更易进入。此转型过程于20世纪下半叶完成,形成了以牧草为主、几乎不见农作物的地景。虽然这处文化景观的形成历程相对短暂,但其历史文献纪录却相当完整[95]。 |
枫丹白露庄园:城堡、花园、公园和森林 | 法兰西岛大区 | 2020年 | ii、iv、vi 文 |
此项目作为一个持续演变且充满生机的文化景观,是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枫丹白露宫和园林”之扩展项目。该领地包含一座自12世纪起供法国国王使用的狩猎行宫、多处花园与水池、环绕皇家宅邸的广阔公园,以及一片辽阔的森林。在枫丹白露,城堡的设计旨在透过狩猎与艺术彰显君主权力。这座皇家领地历经数世纪发展,成为权力核心的专属场所——最初作为狩猎用途的行宫,其建筑规模不断扩建以接待日益增多的显贵宾客。这组沉淀了各时代痕迹的建筑群,透过极致装饰艺术展现其建筑力量与狩猎象征,使该行宫跻身欧洲最负盛名之列[96]。 | |
比利牛斯山国家建设的物质见证:安道尔亲王国*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21年 | iii、iv 文 |
该跨国项目由分布在法国、安道尔及西班牙的纪念性建筑组成,见证了一段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一千年来,这段历史由安道尔人民、乌赫尔主教及富瓦伯爵三方共同编织,其后继者包括法国国王、革命时期与帝国时期的统治者,直至今日的法国总统。该系列包含十二处遗迹(10处位于安道尔,1处位于法国,1处位于西班牙),年代横跨中世纪至16世纪,保存与保护状态良好,均具备最高程度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这组涵盖建筑、考古、宗教与民用等多样类型、风格及功能的见证,伴随着非凡的文献档案。它以真实而完整的方式,连贯且无间断地记录了超过七百年来,一个欧洲国家直至今日的特殊建国历程。这个国家立足于同一领土,保持相同边界与行政区划结构,其制度根基可追溯至12世纪的体系。如今,它依然构建著一个独立、现代、民主、社会和谐的国家:安道尔公国[97]。 |
圣奥诺拉(法语:Île Saint-Honorat),康城莱兰群岛的修道院岛 | ![]() |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 2022年 | v、vi 文 |
此地位于法国东南部的康城外海,属于莱兰群岛的一部分。这座岛屿以其历史各阶段留下的遗迹与重要元素,独特见证了从公元4世纪至今,岛屿空间所承载的宗教与文化传统。自5世纪初以来,圣奥诺拉岛一直是基督教的精神中心,岛上保留了历代修士的文化遗产。这座修道院见证了三重传统:其创始人圣奥诺拉与西方原始修道制度的传统、深刻影响建筑风格的本笃会及其会规的传统,以及自19世纪下半叶延续至今的熙笃会传统[98]。 |
比戈尔南峰(法语:Pic du Midi de Bigorre)天文台,高山领域的先驱 | ![]() |
奥克西塔尼大区 | 2022年 | ii、iii、iv 文 |
天文台位于比戈尔峰山顶,海拔2876米。这是一座开创性且至今仍运作的高山科学基地。最初专注于高海拔气象研究,后因当地极佳的高空观测条件而迅速发展成国际级天文观测站。该山峰及其周边区域是欧洲最古老、最重要的暗空保育区之一。自1878年开始建设至今,该基地历经多次科学设施扩建与更新。从创立之初,除了持续的科研使命外,还因通往此地难度极高、却能俯瞰从大西洋到地中海之间几乎整条比利牛斯山脉的绝佳全景,而兼具受控的观光功能[99]。 |
菲尼斯泰尔教区围墙(法语:Enclos paroissial) | ![]() |
布列塔尼大区 | 2024年 | ii、iii 文 |
教区围墙是菲尼斯泰尔省部分堂区教堂周边,体现宗教与农村社区空间建筑特色的系列文化遗产。其分布密度在该省北部与中部地区尤为密集。这些纪念性建筑群由多项不动产元素构成:教堂及其南侧钟楼门廊、环绕教堂广场的围墙与宏伟入口门楼及踏阶、一或多座骨灰堂、十字架或受难像。教堂内奢华的家具与夸饰的内部装潢,亦为这些教区围篱的独特之处[100]。 |
关闭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