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热微菌门
假单胞菌界下的一门(纲)细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热微菌门(学名: Thermomicrobiota),其下分级仅有唯一一个纲即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该纲是一类嗜热绿色非硫细菌。基于对玫瑰色热微菌(Thermomicrobium roseum)菌种(模式种)和嗜热球形杆菌(Sphaerobacter thermophilus)的研究,该细菌类群具有以下描述:[3][4]
热微菌纲又细分为两个目,该目具有效发表的名称:热微菌目 Thermomicrobiales Garrity and Holt 2001和球形杆菌目 Sphaerobacterales Stackebrandt, Rainey and Ward-Rainey 1997。革兰氏阴性。多形性、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不形成芽孢。不含二氨基酸。不含大量肽聚糖。非典型蛋白质细胞壁。超嗜热,最适生长温度为70—75°C。强制需氧和化能有机营养。[note 1]
作为嗜热细菌,该类细菌通常存在于远离人类活动的环境中。[5]然而,它们具有改善抗生素生长和一氧化碳(CO)氧化活性等特点,使它们成为有趣的研究课题(例如用于生物技术应用)。
Remove ads
历史
1973年,从黄石国家公园的毒菌泉中分离出一株玫瑰粉色嗜热细菌,后来被命名为玫瑰色热微菌(Thermomicrobium roseum),并提出作为新属热微菌属(Thermomicrobium)的一个新物种。[6]当时该属被归类为无色杆菌科(Achromobacteraceae),但到2001年它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门。[3]
2004年,基于遗传关联分析,有人提议将热微菌纲重新归类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ota;其以前称为 Chloroflexi)的一个纲。最初被描述为放线杆菌纲 (Actinobacteria)的嗜热球形杆菌(Sphaerobacter Thermophilus)现在被认为是热微菌纲。[4][7]同年,从黄石国家公园分离出另一株玫瑰粉色嗜热细菌,被命名为土生热杆菌 (Thermobaculum terrenum)。[8]后来根据基因组的分析,将该物种归入热微菌纲。[9]然而,土生热杆菌的当前地位存在争议。[10]
2012年,从生物反应器中分离出一种耐热亚硝酸盐氧化细菌,被命名为荷兰硝化杆菌(Nitrolancetus hollandica),并于2014年下半年被提议作为一个新物种。[11]虽然它具有亚硝酸盐氧化活性,这在热微菌纲中是独一无二的,但根据16S核糖体RNA系统发育,它被归入热微菌纲。[12]
2014年,从生长在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侧翼的基拉韦厄伊基坑火山口的土丘上的地热生物膜中分离出的两种嗜热、革兰氏阳性、杆状、不形成芽孢的细菌(菌株KI3T和KI4T)被提议作为基于16s核糖体RNA系统发育的新物种代表。KI3T菌株,后来被命名为Thermomicrobium caroxidum,与Thermomicrobium roseum密切相关。KI4T菌株,后来被命名为Thermorudis peleae,被提议作为新属Thermorudis的模式菌株。[13]
2015年,从新西兰怀蒂克地热土壤中分离出的嗜热细菌菌株WKT50.2被提议为一个新物种,后来被命名为Thermorudis pharmacophila。基于16s核糖体RNA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置于热微菌纲中,与Thermorudis peleae为近亲。[5]
Remove ads
脚注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