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紫色大稻埕
臺灣電視連續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紫色大稻埕》,2016年三立台湾台周五台湾好戏系列之第10部曲,由青睐影视制作,改编自谢里法的同名小说《紫色大稻埕》。由施易男、柯佳嬿、林玟谊、郑人硕领衔主演。2015年8月6日开拍,2016年2月13日远赴日本东京拍摄,2月18日全剧杀青;3月4日上档[3][4][5]。
Remove ads
Remove ads
播出时间
演员阵容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大稻埕江记茶行少爷,为人热情、单纯、海派,没有门户之见,在同侪中颇受好评。与郭雪湖是一起长大的好友,醉心绘画,向往自由。崇拜蒋渭水,欣赏陈植棋,屡次参加文化协会活动,支持师范学校罢课学潮。但父亲一心只期望逸安接管家业,父子冲突不断。三位母亲中,只有大娘支持逸安,从中协调父子关系,开导逸安。后与彩云结为连理。 | ||
江逸安、王彩云之子,1980年赴美寻访父亲好友雪湖,进而了解父亲的一生。 | ||
宜兰佃农林家童养媳,个性坚毅、好强不服输。养兄上学后,如月暗自羡慕,常借机偷看课本认字。在养父支持下,如月承诺不耽误家事,养母终于同意让她去上学,但只读了几年即辍学。如月不想接受被安排的命运,逃离养家,到大稻埕投靠吃茶店工作的好友锦玉,因而认识逸安、雪湖一行人。 | ||
老年如月。 | ||
铭新剧团团长,大稻埕殷商子弟,痛恨社会阶级,追求自由公平正义。公学校时因为在校说台语及反日思想,被老师殴打退学。后赴日读中学,毕业后至中国学习,在厦门看到“文明剧”演出,回台后即和同好组成“铭新剧团”演出台语新剧,以戏剧传播民主进步思想。一眼看出如月潜力,培养她为出色的演员,也渐渐被她吸引。 | ||
老年石铭。 | ||
台湾宜兰人(1890-1931)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医师与民族运动者,创立台湾文化协会与台湾民众党,是反日本殖民运动中,重要的领袖。 | ||
江逸安之父,原籍福建安溪,少年时随父亲来台,在新店山上开垦种茶,后开始经营茶叶贩售,在大稻埕创办江记茶行,开始涉足其他产业,投资戏院等。做生意眼光独到,为人踏实,和日本商人来往密切,也暗中资助蒋渭水的“台湾文化协会”等社会运动。 | ||
江民忠大老婆;采茶工出身的素莲,为江家童养媳,与江父同甘共苦,一起打拼创立江记茶行,互相扶持一生。 | ||
江民忠二老婆;富商庶出的女儿,个性好强,从不认输,“目头巧”,懂得看人脸色,很有生意头脑,帮忙茶行管理账务。 | ||
江民忠三老婆、逸安的生母;年轻时和郭母同为江记茶行拣茶的女工,个性温婉善良谨守本分,与大娘二娘平和相处,对独子逸安的管教相对保守。 | ||
郭雪湖之母,早年丧夫,一肩扛起家计和教育儿女的大任。个性温和贤淑,面对种种挑战从不畏惧,有独到的生活智慧常开导雪湖及他的友人。 | ||
(郭金火) |
出生于大稻埕番仔沟,本名金火。2岁丧父,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聪明手巧,从小就能自制风筝、灯笼等。工业学校退学后,由母亲带引至“雪溪画馆”学画习艺“雪湖”之名即为蔡雪溪所命。1927年,第一届台展,郭雪湖与陈进、林玉山入选为东洋画部的台湾人画家,有“台展三少年”之称。 | |
72岁(1980年),画家,与妻子阿琴定居于美国加州李奇曼。 | ||
大稻埕望族王家千金,就读静修高女,个性善良开朗、聪慧机灵,勇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单身赴日求学。后与逸安结为连理。 | ||
老年彩云。 | ||
画家,大稻埕南北货行林家养女,被收养后,养母陆续生下子女,因此备受疼爱。与郭雪湖同为乡原古统的弟子,勤于习画。 | ||
65岁(1980年),老年阿琴,与丈夫郭雪湖定居于美国加州李奇曼。 | ||
上海人,从小在戏班子长大,接受严格训练,靠着努力与天分,终于成为剧团台柱,为第一个进驻永乐座的京剧团,对石铭的爱却始终只能存心中。 | ||
从小跟着父亲在新店江记茶园种茶,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勤快机敏,受到江父鼓励,读完公学校后,跟着江父到大稻埕江记茶行工作。 | ||
画家,受教于石川钦一郎。出生于汐止的殷实农家。是出名的孩子头,充满领袖型的魅力。1924年因学潮而遭退学处分。受石川老师鼓励,进入东京美术学校以《台湾风景》《淡水风景》入选第9回、第11回帝展。 | ||
画家,台北人,本名荣宽。小时便热衷于绘画,师事于川田墨风门下,经营‘雪溪画馆’。 | ||
画家,嘉义人(1895-1947),父亲为前清秀才,母亲早逝,由祖母带大。自幼喜欢绘画,18岁考入台北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石川钦一郎指导写生训练与水彩技法。 |
Remove ads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如月同乡好友,Colour吃茶店员工。 | ||
铭新剧团团员。 | ||
拣茶班妇人,与郭母为邻居好友。 | ||
日本水产株式会社社长,投资南港瓶盖工厂,与江家为多年好友,战后暂留台湾帮助产业重建。 | ||
日本警察(巡查部长)。 | ||
日本巡佐,后为部长。 | ||
Colour吃茶店领班。 | ||
江家最小的女儿,丽美之女,林阿琴的同学。 | ||
幼年宝珠。 | ||
永乐座工作人员、铭新剧团团员。死忠的工作人员。 | ||
日本画家,台北第一师范学校以及台北师范学校图画科教师,是台湾近代西洋美术的启蒙者,同时也是台湾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创者。 | ||
与瑞尧、雪湖同为‘雪溪画馆’弟子。 | ||
民报记者。 | ||
民报记者。 | ||
台湾第一代西画家。有“画家中的画家”“九段画家”“万米长跑者”之誉。 | ||
画家,蔡雪溪弟子,广东人,父亲为大稻埕‘中华会馆’馆长,与雪湖在‘雪溪画馆’学画,二人为终身好友。 | ||
任职于永乐座,负责剧场业务。 | ||
铭新剧团团员。 | ||
铭新剧团团员。 | ||
江家次女,二娘丽美的女儿,热心为逸安做媒。 | ||
画家,台中人,就读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系,1927年任教于台南长老教会中学,创设赤岛社。 | ||
在日本学寮访问陈澄波的记者。 | ||
京剧演出人员之一。 | ||
京剧演出人员之一。 | ||
画家,嘉义人,本名林金水,与郭雪湖、陈进有‘台展三少年’之称。2015年由国立台湾美术馆收藏的《莲池》为中华民国国宝。 | ||
老年玉山。 | ||
图书馆管理员。 | ||
旅居日本的台湾商人。 | ||
画家,台南人,留学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29年在法国学习素描、油画,致力于台湾工艺美术的推动。 | ||
书店老板娘。 | ||
流浪汉。 | ||
日本画家,为日治时期著名艺术教育家。提携后辈甚力,著名弟子包括陈进、林阿琴、郭雪湖等,影响台湾画坛甚钜。 | ||
明月亭员工,凄凉身世,和铭新剧团团员阿土有革命情感。 | ||
石铭友人。 | ||
石铭友人。 | ||
画家,1934年,自法国返台后,即与颜水龙、李石礁、廖继春、陈澄波、陈清汾…等7位画家致力于台阳美术协会的筹备,为台湾艺术的推广尽心。 | ||
铭新剧团团员。 | ||
铭新剧团团员。 | ||
阿春。 | ||
日本主管。 | ||
日本警察(巡查部长)。 | ||
前任经理去职后,接手永乐座业务,十分力挺铭新剧团。 | ||
郭雪湖、林阿琴之女。 | ||
郭雪湖、林阿琴之子。 | ||
妇人。 | ||
外省公务人员。 | ||
郭雪湖、林阿琴之女。 | ||
广东商人。 | ||
外省记者。 |
Remove ads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江家客户,广东商人。 | ||
任先生之妻。 | ||
台湾第一位西画家,石川钦一郎的第一个弟子,兼营矿产事业,一生倾囊贡献于台湾美术之振兴及艺术人才之扶植是台湾企业家赞助美术的先驱。 | ||
绣庄店老板,对雪湖母子很照顾。 | ||
大稻埕传统的接生妇。 | ||
如月从小被送作堆的养兄,忠厚耿直,多次北上要求如月回乡圆房。 | ||
画家,日治时期台湾女子学画的第一人,“台展三少年”之一,被誉为‘闺秀画家的代表性人物’。 | ||
老年陈进。 | ||
曾为大稻埕艺旦,赴日开设料理屋。在大稻埕时与江民忠熟识。 | ||
台中清水人,为知名门阀士绅,投身台湾民族运动,鼓吹地方自治。其为人急公好义,多方奖励青年画家,推动文化运动不遗余力。 | ||
旧时代传统媒人婆,满口吉利话。 | ||
林阿琴祖母,对孙女十分疼爱,是阿琴与郭雪湖的媒人。 | ||
1945年抗战胜利后,就任台湾省警备司令部交响乐团首任团长,发展台湾音乐,同时致力于台湾美术的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台湾交响乐之父”。 | ||
蒋渭水之弟。1946年成立“台湾民众协会”,力图民主政治。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国民党军队攻击,女儿惨死,儿子重伤。 | ||
文山茶行老二。台湾省茶业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曾担任“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宣传组长,负责草拟《三十二条处理大纲》,随后遭国民党军警处死。 |
Remove ads
电视剧歌曲
曲别 | 歌名 | 演唱者 | 作词 | 作曲 |
片头曲 | 大稻埕的天光 | 施易男 | 许明杰、高妙慧、叶天伦 | 石青如、朗忍 |
片尾曲 | 一轮明月 | 真如 | 真如 | |
配乐 | 送别 | 李叔同 | J·P·奥德威 |
收视率
Remove ads
奖项纪录
第21届亚洲电视大奖
制作团队
拍摄场景
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2日,《紫色大稻埕》,作者: 谢里法,出版社:艺术家,ISBN 9789866565243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电视节目的变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