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继琨
中国现代音乐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蔡继琨(1912年9月25日—2004年3月21日),台湾彰化鹿仔港人,生于福建晋江塘东村,中华民国现代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
生平
蔡继琨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同进士蔡德芳四子蔡谷仁之孙[2]。日本治台后实施住民去就决定日,全家便离开台湾搬到福建。蔡继琨出生于1912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五)[3],少年时曾先后在厦门集美高级师范学校、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高等音乐学院学习。1936年以管弦乐处女作《浔江渔火》,获得“日本现代交响乐作品”征曲比赛首奖,获国际作曲家协会交响乐公演首奖而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也是华人第一个获国际大奖的交响乐作曲家。随后担任日本新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前身)常任指挥期间,提升了日本交响乐演出水准,此时对蔡继琨在管弦乐指挥方面影响颇深。
留学归国后,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40年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首任校长,抗战中兼任福建省战地服务团团长、南洋华侨慰问团团长、中华音乐教育社社长兼交响乐团团长。并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音乐系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军简二阶少将,就任台湾省警备司令部交响乐团(今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当时分三团:管弦乐队、军乐队以及合唱队)首任团长,发展台湾音乐,同时致力于台湾美术的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台湾交响乐之父”。
1949年到马尼拉任菲律宾交响乐团指挥,为中菲文化艺术交流搭起桥梁。1994年82岁高龄时,在福州创办华侨大学福建音乐学院,任董事长兼院长[4][3]。
2004年3月21日,蔡继琨病逝于福州[5]。
Remove ads
争议
1946年3月14日时任少将的蔡继琨率军队三十余名,并带机关枪数架,分乘卡车数台,包围雾峰农会,全副武装,强迫该会副会长林士英打开仓库,将存米二千余包搬运一空,苏瑶崇认为这使米荒问题更加严重,二二八研究者张若彤则指那批派兵拿的米是在官方之前就征收后存放在农会封存,以供急需和每月军粮的米。[6][7]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