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俱舍论》(梵语Abhidharmakośabhāṣya藏语ཆོས་མངོན་པ་མཛོད།),简称《俱舍论》,佛教的论书,由印度世亲所著。本论是世亲的代表作之一,对说一切有部学说进行整理与改造,被推崇者称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1]

题目解释

阿毘达摩俱舍”为音译;“阿毘达摩”初次译作“阿毘昙”,简称“毘昙”。“毘”字亦有异体字“毗”的用例。

其中,“阿毘”(abhi)意译为“对”;“达摩”(dharma)含义为“法”,阿毘达摩合起来义为对法、胜法、无比法、大法;“俱舍”(kośa)汉译为“藏”,故阿毘达摩俱舍的汉译为“对法藏”;而梵文名的bhāṣya或śāstra者,“论”也,故《阿毘达摩俱舍论》全名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2]

简介

《俱舍论》曾二次译为汉文:

  • 真谛的‘阿毘达磨俱舍释论’。
  • 玄奘的‘阿毘达磨俱舍论’。

《俱舍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所说最为详细,《发智论》、《六足论》、《大毘婆沙论》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

印顺法师认为,《俱舍论》是出入于有部阿毘达磨与经部之间,成为一折中的学派。有部的论师众贤曾造《顺正理论》来破《俱舍论》,对其中经部论师的观点一 一反驳。

内容

相传阿毘达磨论是舍利弗尊者听佛所说的笔记,教导如何修持禅定,目前大藏经中记录世亲菩萨造的阿毘达磨俱舍论是三藏法师玄奘大师奉诏翻译的,它以《杂心论》作为体例范本。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对于修学禅定来说,是必读书。《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贤圣是无漏果,智是无漏因,定是无漏缘。

轶事

传说世亲造《俱舍论》破毘婆沙义,遍通部派佛教十八部义,不信大乘。后其兄无著恐其造论破坏大乘,劝其改宗大乘佛教。在无著逝世后,世亲广造大乘论,解释诸大乘经,宗瑜伽行唯识学派[3]

影响

《俱舍论》由真谛译成汉文,在中国流传。受此影响,成立了俱舍宗,是汉传十三宗之一,被称为“小乘有宗”。此论传至西藏后,诸大德也十分重视,尤其格鲁派将之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以难度大而著称。

现代研究

据传统说法,世亲造《俱舍论》是为了诠释《大毘婆沙论》。在日本俱舍宗的研究中,开始认为《俱舍论》的范本是《杂阿毘昙心论》而不是《大毘婆沙论》。至木村泰贤时,比较《俱舍论》与《杂阿毘昙心论》的内容,考证认为《俱舍论》是以《杂阿毘昙心论》为范本,进一步发展而成。如印顺等人的研究,也认为《俱舍论》并不是全然肯定《大毘婆沙论》,而是参考经量部的说法与《杂阿毘昙心论》的架构后,对说一切有部的学说进行的重新改造。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