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徐永昌

末任中華民國軍政部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永昌
Remove ads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县[注 1]人,[2]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代表中华民国前往日本参加盟军受降仪式,后出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Thumb
事实速览 徐永昌, 行政院院长 ...
Remove ads

早年经历

自幼在大同长大,13岁时成为孤儿,在一家车马站打工。14岁时,遇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大同,他在护驾的毅军中当夫、当兵。1908年,入读武卫左军随营总堂,毕业后授副军校(中尉),任武卫左军路前营左哨副哨长。

辛亥革命爆发时,驻守北京宝泉局。1914年,考入陆军大学第四期。1916年,赴山东参与居正吴大洲之民军,进行倒袁运动[2]

中年经历

1917年冬,任直隶军官教育团教官。1924年10月,任孙岳国民军第三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925年1月,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一混成旅旅长;8月,任国民军第一师师长陕西警备司令。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徐永昌以主张不合,乃与冯玉祥疏远。国民三军在陕北缺衣缺食难以生存,1927年率部入山西归入阎锡山属下。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为阎军右翼总指挥,奉军反扑占领了雁北地区,却未能突破右翼防线进入娘子关。1928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路军总指挥;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928年10月,就任首任绥远省政府主席。1929年8月,调任河北省政府主席。

1930年,阎锡山谋划倒蒋,徐反对;并一再表示不要用他作指挥官。在阎的坚持下,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后任阎锡山之副司令兼前敌总司令;9月,被任为晋绥警备总司令。中原大战倒蒋军失败后,徐永昌先指挥西北军在郑州渡河北撤,然后是晋军撤退。待全部军队撤退后,他才渡过黄河铁桥。阎锡山下野,潜赴大连,行前委任徐永昌为晋绥警备总司,负两省军政全责。中原大战结束后,1930年11月5日至11月30日短暂停职一切事务。1930年12月1日,复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徐与负责华北军政的张学良商讨,将晋绥军改编为4个军,后又增加了一个护路军,除改变番号外,基本上保全了阎的部队。1931年,山西省政府主席商震离晋。8月,阎锡山由大连潜归,蒋介石与张学良深感忧虑,一面逼阎出走,一面1931年8月,国民政府任命徐永昌为山西省政府主席[2],并有意让徐出任晋绥两省军政长官。徐向蒋陈述利害,认为只有阎锡山可胜此任。

抗战前夕,徐感到已难与阎继续共事。1937年3月6日,国民政府特任陆军二级上将徐永昌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3]:5379。3月18日,蒋指示徐永昌检查各地国防工事[3]:5387。4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召开省防会议,讨论防务、训练等问题,徐永昌、傅作义及在绥远各将领出席会议[3]:5395。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指挥第一战区抗日军事。1938年1月,军事委员会改组,奉命出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期间运筹帷幄,献替良多,于1943年10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2]

Thumb
徐永昌签字,站着的两位分别为麦帅王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特派徐永昌代表中华民国参与9月在日本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之受降典礼并签署降伏文书(同行人员尚有杨宣诚中将、朱世明少将、王之少将、李树正少将、王丕承少将)。1946年,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2]

1947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2月30日,行政院会议决议,派徐永昌任陆军大学校长[3]:8477

Remove ads

晚年经历

1948年12月,徐永昌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2]。1949年夏天,任行政院政务委员[2]。8月22日下午,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奉命去西北公干,从广州飞重庆,8月23日因为飞机在中途故障,致8月24日成行[4]。9月1日,徐永昌自银川飞赴南郑,转回重庆[3]:9001政府迁台,率陆军大学师生迁移台北[2]

1952年4月,被蒋中正聘为总统府资政;10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2]。1954年11月,兼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

1959年7月12日,退役陆军一级上将徐永昌在台北市病故,享寿72岁[5]

著有《徐永昌日记》(1989年出版)。

参考资料

备注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