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至1918年间始于欧洲波及全球的大型现代化战争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或称欧战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发生在欧洲的大战。然而当时的欧洲列强互相牵扯下,战火最终延烧至全球,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中。大量新式战术、科技与武器被初次广泛运用在这场战争中,包括新近发明的飞机、堑壕战、化学武器等,导致这场战争在损失程度上超过了之前所有的军事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
Western Front (World War I)
Western Front (World War I)

点击图片连结至战斗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为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德军步兵冲锋、凡尔登战役的法军冲出战壕、索姆河战役Mark I 坦克拉马尔迈松战役被法军俘虏的德军战俘、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的法军机枪部队、百日攻势中的法国雷诺FT-17坦克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4年4个月又2周)
和约
地点
欧洲、非洲、中东、太平洋群岛、中国山东及南北美洲海岸
结果

协约国胜利

参战方
协约国:
同盟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约瑟夫·霞飞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费迪南·福煦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乔治·克列孟梭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雷蒙·普恩加莱
大英帝国 乔治五世
大英帝国 H·H·阿斯奎斯
大英帝国 大卫·劳合·乔治
俄罗斯帝国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帝国 尼古拉大公
俄罗斯帝国 克伦斯基

意大利王国 维多·伊曼纽三世
意大利王国 维托里奥·奥兰多
美国 伍德罗·威尔逊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彼得一世
比利时 阿尔贝一世
罗马尼亚王国斐迪南一世
大日本帝国 嘉仁
中华民国段祺瑞
德意志帝国 威廉二世
德意志帝国 埃里希·冯·法金汉
德意志帝国 保罗·冯·兴登堡
德意志帝国 埃里希·鲁登道夫
奥匈帝国 弗朗茨·约瑟夫
奥匈帝国 卡尔一世
奥匈帝国 康拉德·赫岑多夫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五世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 三帕夏
保加利亚王国 斐迪南一世
兵力
  • Flag_of_Russia.svg 12,000,000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8,660,000[注9]
  • 大英帝国 5,839,000[注10]
  • 意大利王国 5,093,000
  • 美国 4,744,000
  • 英属印度 1,680,000
  • 罗马尼亚 1,234,000
  • 大日本帝国 800,000
  •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707,000
  • 加拿大 629,000
  • 澳大利亚 417,000
  • 比利时 380,000
  • 希腊王国 230,000
  • 葡萄牙第一共和国 200,000
  • 南非联邦 136,000
  • 新西兰自治领 129,000
  • 黑山王国 50,000
  • 汉志王国 50,000
总计:42,928,000[参1]
德意志帝国 13,250,000
奥匈帝国 7,800,000
奥斯曼帝国 2,998,321
保加利亚王国 1,200,000
总计:25,248,321[参1]
伤亡与损失
士兵阵亡:
5,525,000
士兵受伤:
12,831,500
士兵失踪:
4,121,000
总计:
22,477,500人阵亡、受伤或失踪
详情
士兵阵亡
4,386,000
士兵受伤:
8,388,000
士兵失踪:
3,629,000
总计:
16,403,000人阵亡、受伤或失踪
详情
Map_1914_WWI_Alliances.jpg
1915年时,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图里同盟国标示为红色,协约国标示为绿色,中立国标示为黄色

在1914年,欧洲各大列强分裂为两个阵营:由法国英国俄国在1907年组成的三国协约,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就的三国同盟。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储君斐迪南大公与其妻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视察过程中刺杀后,奥匈帝国随后强烈谴责了塞尔维亚,导致了七月危机。7月28日,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后,俄罗斯帝国以对塞尔维亚的保护责任为由向奥匈帝国宣战。讫8月4日,除意大利王国仍保持中立,德国、法国、英国纷纷按照盟约宣布战争。1915年4月,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

面对来自两个战线的敌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计划为,在1914年击败法国后,将部队调至东线后击败俄罗斯,此计划被称为施里芬计划[1] 然而,德国击败法国的设想失败了,到了1914年底,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德国西线对峙,从比利时到南法的战线演变为缺乏运动战的堑壕战。相比之下东线的机动性较高,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在数场交战中迅速变换领土。其他战线包含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交战的意大利战线,法国和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王国奥匈帝国交战的巴尔干战线,以及各海外战区。

窘境中的德国军方想要彻底打击协约国并最终将局势推向有利自己的胜利,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陆军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陆军在1916年间发生了三场大规模战役,分别为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布鲁西洛夫攻势。德国在上一年的战略性失败,使1917年的局势转变为法国攻势,德国守势的局面。

1917年4月,美国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而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则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掌权,并在德军十一天的攻势中被迫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并退出战争。俄国的投降使得大量东线德军得以调派至西方战线。补充了大量部队后,德国总参谋部希望能够彻底击败法国和其盟国,发起了春季攻势。尽管在初期取得了成功,但德军于第二次马恩河战役被法军击败,攻势停止。该年8月,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发起百日攻势,彻底击败德国。[2]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约6,500万人参战,约2,000万人受伤,预估超过900万名士兵战死,500万平民死于军事行动的连带伤害、疾病或是饥荒。超百万人死于战争期间的奥斯曼帝国治下的种族灭绝与战争末期与战后流行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严重的人口及经济损失,除美洲亚洲外,欧洲各国均受到重创,特别是战败国还要面对巨额赔款。随着帝国瓦解,许多新生国家建立,又没法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