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ㄝ
注音符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ㄝ()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也”字,发音则取官话“也”字的韵母。
“ㄝ”的发音为半开前不圆唇元音/ɛ/,但部分汉学家则认为是中前不圆唇元音;由于国际音标没有中前不圆唇元音的专属符号,只有表示较半闭前不圆唇元音/e/张口的/e̞/,因此汉学家另自行发明“ᴇ”(缩小的大写E)作为发音符号,但没有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ㄝ”在前面接了“ㄧ”时,部分学者认为会音变成半闭前不圆唇元音/e/。由于官话中没有其他发音为/e/的韵母,所以发音为/e/、/ᴇ/或/ɛ/实际上没有辨义差别,为同音位的自由变异。
而官话的“ㄢ”(音/an/)前面接了“ㄧ介音”时,会音变作/ɛn/,其前半段与“ㄝ”的发音相同。
在汉语拼音中,“ㄝ”与“ㄜ”共用〔e〕这个拼写符号,因为“ㄝ”跟“ㄜ”前面能接的声母是几乎不同的,只有“诶”此字可发为“ㄝˋ”,会与“恶”的“ㄜˋ”音混淆,此时“ㄝ”会写作〔ê〕;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的规则相同,但没有处理“诶”、“恶”拼写相同的问题。在威妥玛拼音中,“ㄝ”写作〔eh〕。在台罗拼音里,“ㄝ”则写为〔ee〕。粤语“ㄝ”一般念/ɛ/,只有在“希”韵里,于/i/前念作/e/,粤拼一律拼写作〔e〕。马祖话于第一、二、五、八调发音为/e/,但于第三、四、七调发音为/ɛ/,没有音位对立,视作同一音位,马拼一律写作〔e〕。
Remove ads
相关变体
有些汉语族语言中会有两种“ㄝ”音并形成对立关系。例如上海话、宁波话。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规定,在此情况下,不圆唇的半开前不圆唇元音/ɛ/用“ㄝ”,圆唇的半闭前不圆唇元音/e/用“”。若不对立,则一律用“ㄝ”。到了方音注音符号,则改作替/ɛ/音另设“
”号,而且“
”也可用于次开前不圆唇元音/æ/音中;而/e/音则沿用“ㄝ”号。至于台湾方音符号中,则维持原来的“ㄝ”表示/ɛ/,拼写作〔ee〕;然后增设“ㆤ”(
)来表示半闭前不圆唇元音/e/,对应的台罗拼音为〔e〕,台湾人称之为“闭口ㄝ”、“紧ㄝ”。
至于此音的鼻化韵,闰音符号中增闰了“”号,在“ㄝ”上方添加“~”号。方音注音符号则以“
”号兼职表示/ɛ̃/或/æ̃/,/ẽ/则借用“
”号(“
”本来表示/œ/、/ø/、/ɵ/或其鼻化韵,见ㆾ条目)。台湾方音符号则以“ㆥ”(
)作为“ㆤ”的鼻化对应,写法是“ㆤ”的最末笔收个圆并突出。“ㆥ”发音为鼻化半闭前不圆唇元音/ẽ/,在台罗拼音中写为〔enn〕。若是前接的声母本身就是鼻音声母(ㄇ、ㄋ、ㄫ及ㄬ),则所有鼻化韵母都直接写成非鼻化版本,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例如“夹”的台湾话白读音为/ŋẽʔ˧˨/,后面的“ㆤ”是鼻化母音,但是因为前面的“ㄫ”为鼻音声母,所以“夹”的台湾话注音写为“ㄫㆤㆷ”即可,后面的“ㆤ”不需要写成鼻音版本,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写为〔ngeh〕而非〔ngennh〕。
吴守礼教授认为在台湾话漳腔中,过去曾有“ㄝ”及其对应的鼻化母音〔eenn〕,因此替后者增设了“”作为“ㄝ”的鼻音符号;今日全台的台湾话漳腔仅剩彰化县永靖乡老一辈有保留“ㄝ”,但已没有鼻化“ㄝ”的纪录,其他地方都已并入“ㆤ”和“ㆥ”。由于现在的优势腔只有“ㆤ、ㆥ”而无“ㄝ、
”,因此两者实际上已经可以视为同音位的自由变异,无论写作“ㄝ”或“ㆤ”都没有辨义差别。
Remove ads
编码与拼音
- 以下汉语拼音包含扩充版本闽南方言拼音方案。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