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南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南省,为中华民国的一省,延续清朝制度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简称为“豫”。
Remove ads
人口
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总量变动分3个阶段。民国元年(1912年)~25年(1936年)为人口缓慢增长阶段。民国元年(1912年)人口为2852万,至24年(1935年)全省总人口3457万3236人,人口增长605万,23年间每年平均增长26万人。其中元年(1912年)~20年(1931年)每年平均增长227万人;21年(1932年)~22年(1933年)人口总量保持静止状态;23年(1934年)~24年(1935年)人口增长较快,每年平均增加36.5万人。
民国26年(1937年)~33年(1944年)为人口逐年下降阶段。此阶段正值抗战时期,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8年间减少956万,民国33年(1944年)只有2471万。总计饿死约300万人,流亡他省的约600万人。
民国34年(1945年)~38年(1949年)为人口逐年恢复和增加阶段。民国35年(1946年)人口达到2847万人,较前年增加60万人。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河南省的人数为13万7830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5.11%[1]。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在20世纪初,随着平汉铁路(1906年通车)和陇海铁路(1910年开封到洛阳段通车,1918年修到徐州,1925年修到海州,1927年到灵宝,1935年修到西安,1937年到宝鸡,1945年到天水)的陆续修通,河南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府存道,设开封道、河洛道、汝阳道、河北道,道尹公置分别驻开封、洛阳、信阳、汲县。北洋军阀时期,民国9年(1920年),洛阳曾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基地,设有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至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同年2月4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宣布京汉铁路总同盟大罢工。2月7日吴佩孚对工人进行镇压,罢工领导人高斌及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40多人牺牲,300多人负伤。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民国19年(1930年),蒋中正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展开大规模内战-中原大战,河南是主要战场。蒋中正的中央军大获全胜。民国17年(1928年)-21年(1932年)期间,共产党的张国焘、徐向前等人在大别山区开辟武装割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度威胁武汉。新集(今新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
民国27年(1938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后,国民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进攻郑州、武汉,但也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0余县成为黄泛区,89.3万人命丧黄泉[2][3],1200万人流离失所,被迫迁移[4];黄河直至1946年方才回归故道[5]。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阳。
从民国36年(1947年)下半年起,中共解放军转入强大攻势阶段,河南战场上的国军只有招架之力。到民国37年(1948年)春夏,经洛阳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开封、睢杞)战役,国民政府土崩瓦解。国民党各县党部也相继解散,纷纷逃离。同年10月,省城开封易手,河南省党部南逃,省政府迁往信阳,各县(区)党部随之垮台。
Remove ads
光绪31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留日河南籍学生踊跃参加,并建立同盟会河南支部,创办《河南》等杂志,宣传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与此同时刘纯仁等在省内也建立革命团体。光绪32年(1906年),东京同盟会河南支部派人回开封秘密组建河南同盟会分部,联络省内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准备起义。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来,河南革命党人奋起回应。在谋求省会开封独立的同时,同盟会河南支部又组织多路起义,均未成功。
为支援河南革命党人,同年11月至翌年2月,秦陇豫复汉军、威武军、淮上军、旅鄂奋勇军和湖北北伐军分4路进取河南。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宝丰县人白朗率众起义。孙中山发起反丧二次革命时,白朗军以“中华民国扶汉讨袁军”的旗帜辗转作战。二次革命失败后,转战于豫西南及皖、鄂等地,继而驱陕西,入甘肃。民国3年(1914年)回师河南。白朗在宝丰、临汝交界处殉难。
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河南厮杀混战。民国11年(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战败。5月河南督军赵倜命赵杰率兵驱直军出豫,被直军战败。民国14年(1925年)河南督办胡景翼率国民二军同直系憨玉琨争战,憨部惨败。民国15年(1926年)吴佩孚指挥三路大军讨豫,继任河南督办岳维峻率国民二军迎战,溃不成军。双方死伤惨重。民国16年(1927年)1月吴佩孚与靳云鹗内讧,以吴败收场;2月奉军进击河南,靳云鹗抗奉失败。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民国16年(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发动清党,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联合桂、川等地方势力三面包围武汉国民政府,奉军也进兵河南。武汉国民政府为了打破四面受敌的困境,经国共两党多次协商,决定出师北伐,与冯玉祥部会师中原,扫荡奉系势力。4月下旬北伐军入豫沿平汉路北上,经西平、上蔡、临颍等地激战,奉军败退黄河北岸。同时,冯玉祥率20万大军入豫,6月与北伐军会师郑州。
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要员汪兆铭、谭延闿等同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设开封政治分会,以冯为主席,管辖豫、陕、甘三省。冯玉祥总揽了河南的军政大权。因奉、鲁军盘据于豫北、豫东,豫中、豫西尚有一些小军阀拥兵自重。冯玉祥为统一河南,相继发动了反靳之战、讨伐豫东直鲁联军之战、安阳驱奉之战等战争,皆获胜利。
Remove ads
民国17年(1928年)6月,北伐军攻克北京后,蒋中正为了削弱其他军阀势力,随后以编遣军队为名,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召开了军队编遣会议,矛盾趋于激化。爆发两次蒋冯战争。同年10月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等通电反蒋,兵分3路入豫,连克豫西重镇。蒋中正急调重兵增援,冯军撤至潼关。唐生智于12月通电联合石友三反蒋,但被击败,是为蒋唐战争。
民国19年(1930年)冯玉祥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合,三系将领57人联名发出反蒋通电,拥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为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分别宣布就职,誓师讨蒋。冯军26万入豫,晋军20余万投入津浦、陇海战场;蒋中正以4个军团迎战。前后历时半年,双方投入兵力百万以上,最后晋军撤退,冯军失败,11月初,阎、冯宣告失败,通电下野。中原大战结束。
民国16年(1927年)中共“八一会议”后,在河南发动确山刘店、阳四望山起义、商城等20多起武装叛乱,分别建立起革命政权和根据地。民国19年(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红31师与32、33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多次挫败了国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扩大其势力。
民国21年(1932年)蒋中正指挥大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因张国焘的错误指挥而失败,主力被迫放弃根据地,向西逃亡,重建了红25军,继而又组建了红28军,对抗国军的清剿计划。民国22年(1933年)国军第五次围剿之后,中共中央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指示红25军向陕南“长征”,只留下红28军在鄂豫皖边区进行游击战争,与国军周旋。至民国27年(1938年)2月,红28军和桐柏山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入河南省,国军节节败退。11月攻陷安阳。次年2月,豫北几乎全陷。5月,日军连陷豫东数城。6月6日开封失陷。9日国军在郑县花园口炸破黄河大堤,以水抵挡日兵,造成百万人民死于非命。8月,日军华中派遣军一部由皖入豫,国军第71军在固始东南部的富金山顽强抗击后失陷。民国30年(1941年)1月日军发起豫南战役,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以很大伤亡代价,痛击日军。民国33年(1944年)4~5月间日军发起河南战役,攻陷豫中、豫西大片土地。民国34年(1945年)初国军经豫西南会战、鄂北会战再次溃退。日军在8年中先后占领县城113座,河南省仅有9县未陷于日军之手。
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挺进河南,建立起太行、太岳、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西等抗日根据地,正规军发展到10万人,民兵达20万以上。日本投降前夕,攻克县城有40余座,统治2000余万人口。
Remove ads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中正迅速调动大量兵力,在日伪军的协助下,进军武汉、开封、郑州、洛阳等地,重兵包围了豫西、中原、豫皖苏匪占区。为了反击国军的军事进攻,晋冀鲁豫和中原解放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正规兵团,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调整部署,于10月发起桐柏战役,相继攻克桐柏、枣阳、新野、唐河4县,控制了桐柏山地区。
民国35年(1946年)6月国军以30万兵力向中原军区发起进攻,中原军区向西突围,转移到豫西、鄂西、陕南、川东地区活动。晋冀鲁豫野战军占领陇海路徐、汴段和路南10余县,配合苏皖解放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共军的国军增援陇海路,在豫东、豫北和鲁西南地区辗转机动,伺机歼敌。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先后发起出击陇海路战役、定陶战役、鄄城战役、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等,歼灭大量国军部队,打乱了蒋中正的进攻部署。继而发动豫北战役和鲁西南战役。
民国36年(1947年)1月刘、邓大军兵分两路,配合华东野战军锉败了国军鲁南会战的计划,又在豫东取得胜利,使豫皖苏军区连成了一片。同年3月,刘、邓大军在豫北展开攻势。豫北除少数城镇外,多被中共解放军所控。8月,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挺进大别山区;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8万余人南渡黄河,进入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进军豫皖苏地区。国军慌忙派大军围攻大别山。刘、邓大军迅速展开,使豫皖苏根据地与大别山连在一起,威胁国军的长江与大巴山防线。陈粟、陈谢大军发起平汉、陇海铁路破击战役,攻克许昌、漯河等城镇50余座,威逼信阳、武汉。
民国37年(1948年)3月,华野两个纵队和陈、谢兵团攻克洛阳后主动撤离。4月陈赓率部再克洛阳。5月陈赓指挥发起宛西战役,使豫西与桐柏根据地联成一片。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发动宛东战役。华东野战军于6月全歼开封国军后又撤出开封,发起睢杞战役。10月邓小平、陈毅指挥4个纵队攻克郑州后,开封、南阳国军弃城逃亡,国军仅剩豫北、豫南的信阳、安阳、新乡等10余个据点,其余均被解放军攻克。民国38年(1949年)1月徐蚌会战结束,解放军消灭国军近60万人。解放军集结河南,准备渡江作战。4月16日,解放军发起安新战役。此时,国军在河南省仅控制新乡县、安阳县两座县城,亦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华北平原最后据守的两座城池。5月6日,解放军全歼安阳守军,攻占安阳城[6]。6月12日,灵宝地区的残余国军宣布投降。
管辖范围
民国36年(1947年)河南省土地面积为165141平方公里。辖境基本与清代相似,今安徽省的金寨县大部、湖北省的大悟县东部已划出。民国25年(1936年),因河北、河南两省政府的请求,为“便利行政并整理冀豫两省区域”,内政部奉准将河北省的长垣、濮阳、东明三县划归河南省,将河南省的武安、涉县2县划归河北省[7]。后未实行[8]:97。东接江苏、安徽、山东,北邻河北、山西,西界陕西,南接湖北。
行政区划
民国16年(1927年)秋,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时,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民国17年(1928年)1月增设豫中一区、二区行政长公署;将豫北区改为豫北一、二区,豫东区改设为豫东一、二区;4月增设豫北三区、豫东三区及豫西二、三区和豫南二、三区。至此,全省共设14个行政长公署。7月19日省政府令:自7月25日起,撤销行政长公署,改为吏治视察专员。7月26日省政府公布《吏治视察专员规程》规定,全省划为5个视察区,即第一视察区(豫中)、第二视察区(豫东)、第三视察区(豫南)、第四视察区(豫西)和第五视察区(豫北)。设吏治视察专员5人。视察区不列为行政区,吏治视察专员设在省政府。
民国17年(1928年)1月23日省政府令:在直隶、山东两省政府未正式成立前,该两省内业经克复县份,应暂归河南省政府统辖,在濮阳设直南行政长公署;在菏泽设鲁西行政长公署。4月29日省政府令:撤销直南、鲁西两行政长公署,“所有政务归中央战地政务委员会办理”。
民国16年(1927年)秋至17年(1928年)7月期间各行政长公署如下[9]:
- 豫东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开封县,辖开封、尉氏、通许、陈留、兰封、杞县、考城7县。
- 豫东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商邱县,辖商邱、宁陵、永城、夏邑、虞城、柘城、睢县、民权8县。
- 豫东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淮阳县,辖淮阳、西华、鹿邑、沈丘、商水、太康、扶沟、项城8县。
- 豫中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郑县,辖郑县、荥阳、荥泽、河阴、汜水、新郑、中牟、密县8县。
- 豫中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许昌县,辖许昌、长葛、鄢陵、洧川、禹县、临颍、郾城、襄城、叶县9县。
- 豫南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信阳县,辖信阳、确山、遂平、西平、泌阳、桐柏、舞阳、汝南、上蔡9县。
- 豫南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南阳县,辖南阳、方城、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南召、新野、唐河9县。
- 豫南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潢川县,辖潢川、商城、光山、固始、息县、正阳、罗山、新蔡8县。
- 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洛阳县,辖洛阳、自由、平等、偃师、孟津、巩县、新安、宜阳8县。
- 豫西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临汝县,辖临汝、郏县、鲁山、宝丰、登封、伊阳6县。
- 豫西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陕县,辖陕县、灵宝、阌乡、渑池、洛宁、嵩县、卢氏7县。
- 豫北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汲县,辖汲县、新乡、阳武、封丘、延津、滑县、浚县、辉县、淇县9县。
- 豫北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博爱县,辖博爱、沁阳、修武、武陟、济源、原武、获嘉、温县、孟县9县。
- 豫北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安阳县,辖安阳、汤阴、内黄、临漳、林县、涉县、武安7县。
- 直南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濮阳县,辖濮阳、东明、长垣、清丰4县。
- 鲁西行政长公署,公署驻菏泽县,辖菏泽、曹县、定陶、城武、金乡、单县、郓城、嘉祥7县。
民国21年(1932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为省政府的辅助机关。为围剿红军区域,该年8月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另颁《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9月初步规划全省为14个行政督察区,但未实行。各区如下[9]:
- 第一区,专署驻杞县,辖杞县、开封、陈留、兰封、考城、通许、尉氏、洧川、中牟9县。
- 第二区,专署驻商邱县,辖商邱、宁陵、民权、永城、夏邑、虞城、睢县、柘城8县。
- 第三区,专署驻淮阳县,辖淮阳、沈丘、太康、项城、商水、西华、鹿邑、扶沟8县。
- 第四区,专署驻郑县,辖郑县、广武、荥阳、汜水、密县、新郑、长葛、禹县8县。
- 第五区,专署驻许昌县,辖许昌、临颍、襄城、鄢陵、郾城、郏县、临汝、鲁山、宝丰9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阳县,辖南阳、方城、新野、桐柏、唐河、泌阳、南召、舞阳8县。
- 第七区,专署驻内乡县,辖内乡、淅川、邓县、镇平4县。
- 第八区,专署驻汝南县,辖汝南、上蔡、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确山7县。
- 第九区,专署驻潢川县,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7县。
- 第十区,专署驻洛阳县,辖洛阳、巩县、偃师、孟津、登封、宜阳、伊川、嵩县8县。
- 第十一区,专署驻陕县,辖陕县、灵宝、阌乡、卢氏、新安、渑池6县。
- 第十二区,专署驻安阳县,辖安阳、林县、临漳、汤阴、武安、涉县、内黄7县。
- 第十三区,专署驻新乡县,辖新乡、汲县、滑县、浚县、淇县、阳武、延津、封丘、辉县9县。
- 第十四区,专署驻沁阳县,辖沁阳、博爱、修武、温县、孟县、济源、原武、获嘉8县。
民国21年(1932年)11月,进行第一次调整改划,设11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如下[10]:381-382:
民国27年(1938年)8月进行第二次调整,从第一区划出开封、通许2县,第二区划出陈留、兰封、考城、民权、睢县、杞县6县,增设第十二区,专署驻兰封县;11月,从第三区划出滑县、浚县、内黄3县,第四区划出原武、阳武、延津、封邱、辉县5县,增设第十三区[11],专署驻滑县;第七区鹿邑县移属第二区。民国28年(1939年)9月,进行个别地区区划调整。民国31年(1942年)6月,再次进行区划调整,撤销第十三区,将其辖县划归第三、第四区管辖,抗战结束后仍为12个行政督察区,行政院于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各区如下[10]:382-383:
民国38年(1949年)时,河南省划分为12行政督察区,下辖111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12]。河南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行政区划年表
政府体制
治开封县(今开封市)。抗战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6月,河南省政府由开封县暂迁至镇平县;民国28年(1939年)10月,因日军入侵,再迁至洛阳县;民国31年(1942年)4月,河南省政府由洛阳县迁至鲁山县;民国33年(1944年)5月,河南省政府由鲁山县迁至内乡县丹水镇(今西峡县城东南),后迁至卢氏县朱阳关等地。民国34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迁回开封。
民国37年(1948年)10月,省会开封易手前夕,省政府迁往信阳。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迁往湖北汉口。
民国37年(1948年)8月25日,改组河南省政府[34]。该年省会开封易手前夕,省政府迁往信阳。于明年4月迁往湖北汉口。5月,河南省政府主席张轸率部在湖北金口起义。张轸起义后,其部下一二七军军长赵子立搜集残部,被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李云为书记长。随着勘乱战争的迅猛失利,赵子立带省党部沿湖南长沙、广西桂林向南撤退。民国38年(1949年)12月赵子立在四川投共,中华民国的河南省政府组织就此彻底瓦解、消亡。
- 河南省政府主席
注释
参考来源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