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道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道(梵语:madhyamā-mārga;或巴利语:majjhimā paṭipadā,梵语:madhyamā-pratipad),佛教术语,为释迦牟尼的核心教义之一;相对于二边,包括有无、苦乐、生灭等,释迦牟尼在说法时,主张应远离二边,至于中道[1]。释迦牟尼在讲述中道时,通常都与缘起、十二缘起连结在一起,用来阐明无我、空的道理。
佛教大纲 ![]() |
部派佛教时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经》的内容,对中道思想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直到大乘佛教兴起,在般若系经典与中观派经典中,中道思想开始成为理论核心。如来藏学派中,以中道为如来藏的代称之一。
Remove ads
概论
在梵文中,madhya是形容词,中间的意思。加上最高级词尾mā,形成madhyamā,意为最中、至中。mārga是道、道路、正确道路的意思。madhyamā-mārga可以解释为,最中间的道路;另一个意思,则是指在路程的一半、道路中途。加上词尾-ka,名词化成为专用术语,之后形成madhyamāka。
梵语:pratipad,意思是道路、行道、道支、正道。四圣谛中的苦灭道谛(巴利语: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ariyasaccaṃ)就使用了这个字。
根据昭慧法师研究,在阿含经中,除了用于形容道路中途之外,中道有三种使用方法:
- 当使用于法义讨论时,中道都与缘起、十二缘起一同出现,这三个概念紧密相关,因此可称为缘起中道。
- 当讨论于实际修行时,中道与远离苦、乐两边一同出现,称为苦乐中道。
- 第三种用法,则是与八正道一同出现,因此又称八正道中道。
阿含经的中道说
在《杂阿含经》中,中道一词出现六次,都是用于法义讨论。包括了:
- 第10卷〈262经〉,提出不有不无的中道[2][3]。此经是阿难讲述迦旃延的故事,原本的故事出自第12卷〈301经〉[1]。〈301经〉、〈302经〉同样提出不有不无之中道[4]。
- 第12卷〈297经〉大空法经,提出不一不异为中道[5]。〈300经〉提出不常不断为中道[6]。
在《杂阿含经》中,提出了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等中道概念。中道、缘起、十二缘起是被连结在一起的,可以被视为是一组相同的概念。
部派佛教的发展
大乘佛教的发展
《大般若经》提出,中道为六波罗密中的慧学,学习中道让人可以远离边见[12]。《瑜伽师地论》认为,学习中道可以使人远离两边的邪见,破除戒禁取见[13]。
龙树提出八不中道。
现代研究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