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妈宫城隍庙

台灣闔澎公廟,主祀城隍爺,光緒皇帝在清法戰爭後加封其為境主靈應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媽宮城隍廟map
Remove ads

妈宫城隍庙台湾话Má-king Sîng-hông-biō),俗称“松庙台湾话Siông-biō[a]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县定古迹庙宇,主祀城隍爷清法战争后被清德宗敕封“灵应侯”,阖澎公庙之一。[1]

事实速览 妈宫城隍庙(松庙), 基本信息 ...
事实速览 妈宫城隍庙, 别称 ...
Remove ads

沿革

早期澎湖地区的厅署设在文澳,澎湖厅首任通判王仁遂于雍正八年(1730年)兴建的文澳城隍庙[2],但文澳城隍庙紧邻聚落中心,腹地较小,发展有限,当时便有人谓文澳城隍庙规模狭隘,不足展敬。[3]

澎湖海防粮补通判谢维祺遂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倡议另建,获台湾府知府蒋元枢鼎力支持,两年后辟建妈宫城隍庙于今址,故形成澎湖一邑两官祀城隍的情况;类似的情形在台湾亦发生于凤山县,但凤山县主因是先后有旧城新城建设之故。[2]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法战争法军进攻澎湖,妈宫城隍庙受兵燹之灾而受损。但法军攻澎战役期间,曾传出城隍爷神明显灵庇佑澎湖人民、兵勇之神迹,翌年(1886年)澎湖通判程邦基重启修建城隍庙时,光绪皇帝因此加封文澳及妈宫城隍庙为“灵应侯”,以堪比府城城隍庙的规格修建。[4]

光绪十五年(1889年),澎湖厅署迁移至妈宫,妈宫城隍庙的官祀地位于焉巩固。[5]

清水解烟毒

明治卅四年(1901年),为了协助澎湖居民戒除鸦片烟瘾,由当地乡绅筹组成的一新社成员集合在妈宫城隍庙中,祈求城隍爷襄助澎湖百姓。据闻澎境灵应侯(城隍爷)降诗曰:“鸦片烟毒害不轻,荒工废事失经营;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开坛在此行”[6]:48,降坛指示六则卸除鸦片的条文,并敕赐神方与甘露水、百灵丹予上瘾者服用,居然灵验异常。[2]

大正十五年(1926年),妈宫城隍庙开办鸾堂,结“宣讲社”,堂号“诱善堂”,后又改名“从善堂”。[6]:47

建筑

妈宫城隍庙为中华民国内政部订定三级古迹,庙内供许多清代遗存的匾额,数量颇多,极具历史价值。

大正十一年(1922年)因应澎湖天后宫大整建工程,天后宫董事会特地从福建延揽一批宫庙匠师参与重修,连带带动起澎湖古庙整修风潮,因不少匠师因此留驻澎湖发展,后来也参与了城隍庙改建工程。[7]今日所见的妈宫城隍庙,风貌基础奠定昭和八年(1933年)的改建。[8]

现今城隍庙为面阔五开间,纵深两进落的合院式建筑,庙面是采硬山式瓦屋面[7],与后方的合院坡屋相连。[8]当时参与妈宫城隍庙改建工程的师傅,包括石匠张木成(泉州惠安)、司职木雕和彩绘的黄文华(漳州东山岛)[7]、凿花匠师黄良(泉州)、泥水匠蒋铜[9](澎湖),皆为一时之选。三川殿、天井、四垂亭、拜殿、内殿及两侧护龙等,由大木匠师谢江、谢自南父子(澎湖后窟潭)设计[7][10],风格独树一帜,尤其以拜殿连结正殿前缘、川亭抱厦,配置上实为两进落,却顺利营造出三进落的意象,可谓匠心独运。[11]

三川殿

通判程邦基于光绪十二年所献立之“悔者迟”、“你来了”匾额,以及“大算盘”。

在内埕往三川殿檐梁仰望,能在前后梁上首尾散见“国”、“泰”、“民”、“安”四个字。

拜亭

重檐歇山顶的拜亭。

正殿主厅

正殿神龛供奉城隍爷(灵应侯),左右分立文武判官。正殿左室供奉注生娘娘,右室供奉临水夫人。左右壁面尚留有“澎湖改建城隍庙碑记”、“重修城隍庙碑记”等碑碣文物。城隍爷正上方“功存捍卫”匾乃由光绪皇帝御赐。

正殿两侧

正殿左右两侧,分别奉祀注生娘娘(东侧)与临水夫人(西侧)

护龙

东西两侧前落有七爷(谢必安)、八爷(范无救)与文武班头爷的塑像,厢房内祀有注录司、阴阳司、褒善司、注寿司、速报司以及罚恶司等六司官。外墙有历代流传历史故事的彩绘,为早期宫庙教化意义的表征和遗存,乃澎湖宫庙彩绘大师黄友谦作品。

Thumb
澎湖福德祠(善后祠)

土地公

位于马公市仁德路福德祠(台湾银行澎湖分行斜对面),其土地公像在清季原本安奉于妈宫城隍庙之中,后因城隍庙增祀六司官(阴阳司、速报司、注寿司、褒善司、罚恶司、注禄司),才移祀出去。[12]

祭祀

  •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为妈宫境主灵应侯之例祭。
  • 澎湖地区农历举办普渡时,往例由妈宫城隍庙六月初六先行开办,继而在澎湖观音亭收尾,所以当地有“城隍庙放,观音亭收”之俗谚。[13]
  • 根据民间五行学说,城隍爷乃镇守北方幽冥之境的鬼王,五行属水,八字喜用神为水者,可与之祈求用神庇佑,命格有转上之效。[14]

碑文

澎湖改建城隍庙碑记

皇帝建元,四十有二年,祺分守澎湖。澎湖故有城隍神庙偏署之东,庳陋湫隘而嚣尘。祺抵任之始,心拟捐俸改建而新之。戊戌夏,郡伯蒋公有闻焉,首捐清捧三百圆,以为之助醵金。澎人士各随其心之愿而力之称。爰卜吉于妈宫之阳,宇重者三,高基者为奉神之殿,宽其中为整仪之庭,两寮列舍以居香火之司。门敞其前,墙周其外,涂之、塈之、翚之、飞之。制有恢于前,饰毋侈于后;享祀允宜,妥侑毕备。噫嘻!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有阳以治明,即有阴以治幽。是人情固鲜克有终,实亦难虑于始。维澎湖自入版图以来,祇以僻居海岛,而于城隍神庙因陋就简,废焉不举,于祀典为缺。祺也忝守斯土,不惮仔肩而经营之,刻日而成之,当亦幽明所共惬已!兴事于戊戌十月,落成于己亥二月。其捐资以集事者,姓名胪具于匾以悬诸轩。
— 大清乾隆四十有四年岁次己亥十月吉旦 通判台湾府澎湖事会稽谢维祺立 督视工程海澄县监生郭志达

重修城隍庙碑记

乙酉秋,基莅任筹善后。城隍为祀典正神,四民祈福。庙毁于兵,商之诸绅,以阁澎十三澳,公捐钱二千贯有奇。十月既望兴工,重朔像、增前楹、制庙器,余资建照墙;外市屋一所,取赁充庙费,举绅轮值。丙戌春落成,具详奏请封号,颁匾额以答神庥。庙西观音亭为炮圮,并建之。董事者举人郭鹗翔、生员黄济时、徐癸山、蔡玉成、许晋缨、许廷芳。所需工料,各澳捐户别榜庙堂,以示不朽。是为记。
— 光绪拾弍年夏月 署通判事江夏程邦基立

参考文献

书籍
  • 黄柏芸 著,黄柏芸、黄丁盛 摄影:《台湾的城隍庙》(台北县:远足文化,2006年).
  • 陈英俊、高启进、林文镇、郭金龙 著:《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澎湖:澎湖县文化局,2010年).
  • 李干朗 著:《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市:远流,2003年).
  • 林豪 总纂:《澎湖厅志》(台北市:成文,1983年).
  • 澎湖采风学会 编撰:《开台澎湖天后宫志》(澎湖:开台澎湖天后宫管理委员会,2004年).
网页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