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巨型短面熊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又名巨型熊齿兽、噬牛熊、育空短面熊,是一种已灭绝的熊,属于短面熊属。牠是已知曾生存的熊中最大的,生存于80-1.25万年前的北美洲,尤其是加州。[1]巨型短面熊有两个已知的种:育空亚种 A. s. yukonensis 与巨型亚种 A. s. simus,其中巨型亚种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陆生肉食哺乳动物。

Remove ads
分类
巨型短面熊属于源自新世界的眼镜熊亚科。眼镜熊亚科最早的成员是生存于上新世(500-200万年前)德克萨斯州的Plionarctos。牠是熊齿兽及现今眼镜熊的祖先。虽然对熊齿兽的早期历史所知甚少,牠后来于80万年前堪萨冰川作用时期广泛分布在北美洲。
生理学
巨型短面熊四肢站立时肩高1.8米,若以后肢站立则高3.3米,它的巨爪达20厘米长。估计牠的体重达1200公斤,差不多是同期灰熊的两倍。[2]最大的标本出土自阿拉斯加及育空。[1]雄性较雌性大20%。[3]牠是冰河时期北美洲最大的陆上掠食者。[3]牠的头颅骨很特别,没有明显的前额及吻阔而短,仿佛更像豹,眼窝比灰熊的大两倍。牠的颚骨在较后的位置[4],加上颊骨肌肉发育极度良好,适合咬碎骨头以获取骨髓。巨型短面熊的下颚与熊属的差别在于牠有分隔肌肉连接的斜脊。[3]巨型短面熊是向前直线行走的,而非像现今的熊行走时左摇右摆。巨型短面熊有内上髁孔。[3]
巨型短面熊有两个已知的亚种。从阿拉斯加、育空、内布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及犹他州的较大标本称为育空亚种(A. s. yukonensis),而较细小从拉布雷亚沥青坑发现的称为巨型亚种(A. s. simus)。[3]
巨型短面熊的近亲及可能祖先是Arctodus pristinus,其体型较窄小,牙齿数量较少,面较长,四肢则较短。[3]
Remove ads
分布
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洲原住民,分布在阿拉斯加的中北平原,由加拿大至中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州至维珍尼亚州。牠是早期北美洲熊中最普遍的,在加利福尼亚州最为丰富。[1]
食性及习性

巨型短面熊骨头的同位素测试发现有高浓度的氮15,氮同位素会在食肉动物中积聚。由于没有吃植物的证据,相信巨型短面熊是完全肉食性的。成年的巨型短面熊每日最少需要16千克(35.3磅)的肉来维持生命。[4][5][6]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巨型短面熊依然拥有十分广泛的食性[7],尤其是其粗短的颅骨与许多草食性的熊拥有类似的特征,因此认为巨型短面熊仍然会摄取植物为食。[8]
巨型短面熊的强壮体型令人认为牠是掠食巨大动物的。但这个想法却存在问题,原因是虽然巨型短面熊非常强大,但构造却很脆弱。若要杀死大型的动物,巨型短面熊需要更为巨大,及其骨骼结构需要更为密集。其他学者则认为巨型短面熊可以追捕细小的草食性的动物,如高鼻羚羊。但是巨型短面熊的转弯能力很低,牠的骨骼结构不容许牠轻易的转弯。[6]有指巨型短面熊的行走模式像骆驼,着重耐久而非速度。[6]牠亦没有装备来主动猎杀猎物,故相信牠其实会抢夺其他动物(如恐狼、斯剑虎及美洲拟狮)所捕获的食物。[6]虽然有认为巨型短面熊是吃腐肉的,牠亦有可能攻击行动缓慢的动物,如大地懒。
Remove ads
灭绝
巨型短面熊约于12000年前灭绝,部分原因可能是其巨大的猎物首先灭绝,另外亦因其竞争者棕熊从欧亚大陆进入了北美洲。巨型短面熊的消失亦正值是克洛维斯文化的兴起,估计牠们亦被猎杀至灭绝。
参见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