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
|
日文名
|
位置
|
国力
|
距离
|
名称由来
|
地图
|
今属
|
备注
|
山城国 |
山城国 (やましろのくに) |
近畿 |
上国 |
畿内 |
桓武天皇因此地依山傍水,为天然要塞而命名[7] |
 |
京都府[8] |
亦称为城州、山州、雍州[7]
|
大和国 |
大和国 (やまとのくに) |
近畿 |
大国 |
畿内 |
天地开辟而后泥土未干故人民居住于山,因人迹多见而号此国为“山跡”(やまあと),后改为同音的“大和”(やまと)[9] |
 |
奈良县[10] |
古称大倭、大养德[11],亦称为和州[12]。8世纪时,曾存在过由芳野监管理的芳野国,后并入大和国中[13][14]
|
河内国 |
河内国 (かわちのくに) |
近畿 |
大国 |
畿内 |
因北侧有淀川而得名[15] |
 |
大阪府[15] |
古称川内[16],亦称为河州[15]
|
和泉国 |
和泉国 (いずみのくに) |
近畿 |
下国 |
畿内 |
因领内有泉水涌出而得名, 和字是不发音的加字[17] |
 |
大阪府[17] |
古称泉国,亦称为泉州[17]
|
摄津国 |
摂津国 (せっつのくに) |
近畿 |
上国 |
畿内 |
因领内有良好的港口,古称津国。 摄津二字是由掌管此地的官员摄津职而来[18][19] |
 |
大阪府 兵库县[19] |
亦称摄州[18]
|
伊贺国 |
伊賀国 (いがのくに) |
东海道 |
下国 |
近国 |
《大日本史》认为,伊贺古代由神女吾娥治理,称吾娥国,伊贺是后来的讹称[20]。另有观点认为是阿依努语的转写[21][22] |
 |
三重县[23][24] |
亦称伊州[23]
|
伊势国 |
伊勢国 (いせのくに) |
东海道 |
大国 |
近国 |
来自于国神“伊势津彦”[25] |
 |
三重县[24] 爱知县 岐阜县 |
亦称势州[25]
|
志摩国 |
志摩国 (しまのくに) |
东海道 |
下国 |
近国 |
《古事记》中此地名为岛津国,津为无义助字 志摩国之名即因此而来[26] |
 |
三重县[26] |
古称嶋国、志麻国[16],亦称志州[26][27]
|
尾张国 |
尾張国 (おわりのくに) |
东海道 |
上国 |
近国 |
不明,有说法认为是 因尾张国南智多郡如尾巴一样伸出而得名[28][29] |
 |
爱知县[30] |
古称尾治国[16],亦称尾州[30]
|
三河国 |
三河国 (みかわのくに) |
东海道 |
上国 |
近国 |
不明,一般认为是因领内有三条河流而得名 另有观点认为名称来自发音相同的加茂神御川[31] |
 |
爱知县[31] |
古称三川国[16],亦称三州[31]
|
远江国 |
遠江国 (とおとうみのくに) |
东海道 |
上国 |
中国 |
由与近淡海(近江琵琶湖)相对的“远淡海”滨名湖而来[32] |
 |
静冈县[32][33] |
亦称为远州[32]
|
骏河国 |
駿河国 (するがのくに) |
东海道 |
上国 |
中国 |
有观点认为名称来自阿依努语,亦有说法指是 因领内有水流湍急的富士川而得名[34] |
 |
静冈县[33][34] |
亦称骏州[34]
|
伊豆国 |
伊豆国 (いずのくに) |
东海道 |
下国 |
中国 |
因当地温泉较多,初名汤出 后改为读音相近的“伊豆”[35] |
 |
静冈县[33] 东京都 |
亦称豆州[35]
|
甲斐国 |
甲斐国 (かいのくに) |
东海道 |
上国 |
中国 |
过去的学说认为甲斐之名来自“山峡”的峡字[36],但 被桥本进吉否定。目前亦有说法认为甲斐因是交通和政治上的“交ひ”而得名[37] |
 |
山梨县[36] |
亦称甲州[36]
|
相模国 |
相模国 (さがみのくに) |
东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存在多种说法,贺茂真渊认为 相模和武藏两国之名均来自此前存在的身狭(ムサ)国[38] 本居宣长认为两国名称源自“佐斯国”[39] |
 |
神奈川县[40][41] |
古称相武、佐加三,亦称相州[41]
|
武藏国 |
武蔵国 (むさしのくに) |
东海道 |
大国 |
远国 |
存在多种说法,贺茂真渊认为 相模和武藏两国之名均来自此前存在的身狭(むさ)国[38] 本居宣长认为两国名称源自“佐斯国”[39] |
 |
神奈川县 东京都 埼玉县[42] |
亦称武州[42]
|
安房国 |
安房国 (あわのくに) |
东海道 |
中国 |
远国 |
因早期居民来自阿波国, 初名阿波,后改为同音的安房[43][44] |
 |
千叶县[43][45] |
亦称房州[43]
|
上总国 |
上総国 (かずさのくに) |
东海道 |
大国 |
远国 |
拆分自总国[46] |
 |
千叶县[45][46] |
亦称总州[46]
|
下总国 |
下総国 (しもうさのくに) |
东海道 |
大国 |
远国 |
拆分自总国[47] |
 |
千叶县 茨城县 埼玉县[45][47] 东京都 |
亦称总州[47]
|
常陆国 |
常陸国 (ひたちのくに) |
东海道 |
大国 |
远国 |
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因领内交通便利, 取“直通”的音近字而来[48] |
 |
茨城县[48] |
亦称常州[48]
|
近江国 |
近江国 (おうみのくに) |
东山道 |
大国 |
近国 |
领内的琵琶湖又称作“近淡海”,因此得名[49] |
 |
滋贺县[49] |
亦称江州[49]
|
美浓国 |
美濃国 (みののくに) |
东山道 |
上国 |
近国 |
存在多种说法,一说美浓二字来源于同音的“三野” 三野之名是因领内有三大原野而来[50] |
 |
岐阜县[50][51] 爱知县 |
古称三野、御野[16],亦称浓州[50]
|
飞驒国 |
飛騨国 (ひだのくに) |
东山道 |
下国 |
中国 |
古称“斐陀国”,后由仁德天皇改名为同音的飞驒[52] |
 |
岐阜县[51][52] |
亦称飞州[52]
|
信浓国 |
信濃国 (しなののくに) |
东山道 |
上国 |
中国 |
古称科野,704年好字化为同音的“信浓”[53][54] |
 |
长野县[53] 岐阜县 |
古称科野、神野[55],亦称信州[53]。8世纪时曾有诹方国自信浓分立,之后又重新并入信浓国[56]
|
上野国 |
上野国 (こうずけのくに) |
东山道 |
大国 |
远国 |
拆分自毛野国 初名上毛野,后改名上野[57][58] |
 |
群马县[57] 栃木县 |
亦称上州[57]
|
下野国 |
下野国 (しもつけのくに) |
东山道 |
大国 |
远国 |
拆分自毛野国 初名下毛野,后改名下野[58][59] |
 |
栃木县[59] 群马县 |
亦称野州[59]
|
陆奥国 |
陸奥国 (むつのくに) |
东山道 |
大国 |
远国 |
因是东山道、东海道的最末端而得名[60] |
 |
福岛县 宫城县 岩手县 青森县 秋田县[60] |
古称道奥,亦称奥州。8世纪时曾在境内设立石背国、石城国,后两国并入陆奥国中[61]。明治时期曾被拆分为磐城、岩代、陆前、陆中、陆奥五国[60]
|
出羽国 |
出羽国 (でわのくに) |
东山道 |
上国 |
远国 |
继承自出羽郡[62] |
 |
山形县 秋田县[62] |
亦称为羽州,明治时期曾被拆分为羽前、羽后两国[62]。
|
若狭国 |
若狭国 (わかさのくに) |
北陆道 |
中国 |
近国 |
承袭官职“若狭国造”[63] |
 |
福井县[63][64] |
古称若侠、若佐[16]。亦称若州[63]
|
越前国 |
越前国 (えちぜんのくに) |
北陆道 |
大国 |
中国 |
自越国分离而出[65] |
 |
福井县[64][65] 岐阜县 |
亦称越州[65]
|
加贺国 |
加賀国 (かがのくに) |
北陆道 |
上国 |
中国 |
自越国分离而出[66] 古称贺我、加宜、香我、贺加[67] |
 |
石川县[66][68] |
是最晚设置的一个令制国,亦称加州[66]
|
能登国 |
能登国 (のとのくに) |
北陆道 |
中国 |
中国 |
承袭自能登郡[69] |
 |
石川县[68][69] |
亦称能州[69]
|
越中国 |
越中国 (えっちゅうのくに) |
北陆道 |
上国 |
中国 |
自越国分离而出[70] |
 |
富山县 |
亦称越州[70]
|
越后国 |
越後国 (えちごのくに) |
北陆道 |
上国 |
远国 |
自越国分离而出[71] |
 |
新潟县[71] |
亦称越州[71]
|
佐渡国 |
佐渡国 (さどのくに) |
北陆道 |
中国 |
远国 |
不明,有说法认为名称来自领内的杂太郡[72][73] |
 |
新潟县 (佐渡岛)[72] |
亦称佐州,岛上有大量金矿[72]
|
丹波国 |
丹波国 (たんばのくに) |
山阴道 |
上国 |
近国 |
古称旦波,后改称丹波[74] |
 |
京都府 兵库县[74] 大阪府 |
亦称丹州[74]
|
丹后国 |
丹後国 (たんごのくに) |
山阴道 |
中国 |
近国 |
713年自丹波国分出,称丹后国[75] |
 |
京都府[76] |
亦称丹州[76]
|
但马国 |
但馬国 (たじまのくに) |
山阴道 |
上国 |
近国 |
古称“多迟麻”、“多迟摩”,后改称但马[77] |
 |
兵库县[51][77] |
亦称但州[77]
|
因幡国 |
因幡国 (いなばのくに) |
山阴道 |
上国 |
近国 |
古称稻叶、稻羽,后改为同音的因幡[78] |
 |
鸟取县[79] |
亦称因州[79]
|
伯耆国 |
伯耆国 (ほうきのくに) |
山阴道 |
上国 |
中国 |
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名称来自 传说中的文句“母来”(ハハキ),后命名为伯耆[80] |
 |
鸟取县[81] |
古称“波伯”[16],亦称伯州[81]
|
出云国 |
出雲国 (いずものくに) |
山阴道 |
上国 |
中国 |
存在多种说法,一说认为因 该地出产铁矿而称为出铁,后改为同音的出云 另有观点认为名称来自对伊邪那美的尊称“イズモ”[82] |
 |
岛根县[83] |
亦称云州[83]
|
石见国 |
石見国 (いわみのくに) |
山阴道 |
中国 |
远国 |
来源于古称“石海”、“石满”[84] |
 |
岛根县[51][84] |
亦称石州[84]
|
隐岐国 |
隠岐国 (おきのくに) |
山阴道 |
下国 |
远国 |
不明,一说名称来自主岛冲之岛的“沖”字[85] |
 |
岛根县 (隐岐群岛)[86] |
亦称隐州[86]
|
播磨国 |
播磨国 (はりまのくに) |
山阳道 |
大国 |
近国 |
古称针间,后改为同音的播磨[87] |
 |
兵库县[88] |
亦称播州[88]
|
美作国 |
美作国 (みまさかのくに) |
山阳道 |
上国 |
近国 |
一说是源自音近的御坂/三坂 亦有说法认为是因当地产甘酒而得名[89] |
 |
冈山县[51] 兵库县 |
分离自吉备国[90],亦称作州[91]
|
备前国 |
備前国 (びぜんのくに) |
山阳道 |
上国 |
近国 |
分离自吉备国,因此得名[90] |
 |
冈山县[92] 香川县(小豆岛 直岛诸岛) 兵库县 |
亦称备州[92]
|
备中国 |
備中国 (びっちゅうのくに) |
山阳道 |
上国 |
中国 |
分离自吉备国,因此得名[90] |
 |
冈山县[93] |
亦称备州[93]
|
备后国 |
備後国 (びんごのくに) |
山阳道 |
上国 |
中国 |
分离自吉备国,因此得名[90] |
 |
广岛县[94] |
亦称备州[94]
|
安艺国 |
安芸国 (あきのくに) |
山阳道 |
上国 |
远国 |
古称阿岐国,后改为同音的“安艺”[95] |
 |
广岛县[96] |
亦称艺州[96]
|
周防国 |
周防国 (すおうのくに) |
山阳道 |
上国 |
远国 |
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来自音近的“诹访”[97][98] |
 |
山口县[99] |
古称周方、周芳[100],亦称防州[99]
|
长门国 |
長門国 (ながとのくに) |
山阳道 |
中国 |
远国 |
古称穴门,后改称长门[101] |
 |
山口县[102] |
亦称长州[102]
|
纪伊国 |
紀伊国 (きいのくに) |
南海道 |
上国 |
近国 |
古称纪国、木国。713年(和铜6年)根据好字二字令(「諸國郡鄕名著好字令」(しょこくぐんごうめいちょこうじれい))[103]改为纪伊[104] |
 |
和歌山县 三重县[104] |
亦称纪州[104]
|
淡路国 |
淡路国 (あわじのくに) |
南海道 |
下国 |
近国 |
因古代是通往阿波国的必由之路,因此得名[105] |
 |
兵库县[105] (淡路岛) |
亦称淡州[105]
|
阿波国 |
阿波国 (あわのくに) |
南海道 |
上国 |
中国 |
古称粟国,后改为同音的阿波[106] |
 |
德岛县[107] |
亦称阿州[107]
|
赞岐国 |
讃岐国 (さぬきのくに) |
南海道 |
上国 |
中国 |
古称佐贯、刺贯,后改称同音的赞岐[108] |
 |
香川县[109] |
亦称赞州[109]
|
伊予国 |
伊予国 (いよのくに) |
南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国名源自表示温泉的“い湯(ゆ)”[110] |
 |
爱媛县[110] |
亦称予州[110]
|
土佐国 |
土佐国 (とさのくに) |
南海道 |
中国 |
远国 |
古称土左、都佐,后改称土佐[111] |
 |
高知县[112] |
亦称土州[112]
|
筑前国 |
筑前国 (ちくぜんのくに) |
西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分离自筑紫国,因而得名[113] |
 |
福冈县[114] |
亦称筑州[114]
|
筑后国 |
筑後国 (ちくごのくに) |
西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分离自筑紫国,因而得名[113] |
 |
福冈县[115] |
亦称筑州[115]
|
丰前国 |
豊前国 (ぶぜんのくに) |
西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分离自丰国,因而得名[116] |
 |
福冈县 大分县[117] |
亦称丰州[117]
|
丰后国 |
豊後国 (ぶんごのくに) |
西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分离自丰国,因而得名[116] |
 |
大分县[118] |
亦称丰州[118]
|
肥前国 |
肥前国 (ひぜんのくに) |
西海道 |
上国 |
远国 |
分离自火国(肥国),因而得名[119] |
 |
佐贺县 长崎县[120] |
亦称肥州[120]。值嘉岛876年曾自肥前国分离,之后又重新并入肥前国[121]
|
肥后国 |
肥後国 (ひごのくに) |
西海道 |
大国 |
远国 |
分离自火国(肥国),因而得名[119] |
 |
熊本县[122] |
亦称肥州[122]
|
日向国 |
日向国 (ひゅうがのくに) |
西海道 |
中国 |
远国 |
景行天皇西征时因认为该国位于日出的方向而命名为日向[123] |
 |
宫崎县 鹿儿岛县[124] |
亦称日州[124]
|
大隅国 |
大隅国 (おおすみのくに) |
西海道 |
中国 |
远国 |
国名中,“大”是接头的美称,“隅”指角落、末端,因该地位于筑紫国南端而得名[125][126] |
 |
鹿儿岛县[127] |
亦称隅州[127]。大隅群岛一带曾设多祢国,后并入大隅国[128][129]
|
萨摩国 |
薩摩国 (さつまのくに) |
西海道 |
中国 |
远国 |
古称萨麻,后好字化为同音的萨摩[130] |
 |
鹿儿岛县[131] |
亦称萨州[131]
|
壹岐国 |
壱岐国 (いきのくに) |
西海道 |
下国 |
远国 |
古称伊伎,后改名为同音的壹岐[132] |
 |
长崎县 (壹岐岛) |
亦称壹州,《三国志》等中国史书中称为一大、一支[133]
|
对马国 |
対馬国 (つしまのくに) |
西海道 |
下国 |
远国 |
古称“津岛”,对马之名最早见于《魏志倭人传》中[134] |
 |
长崎县[134] (对马岛) |
亦称对州[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