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关山虾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昆明关山虾(Guanshancaris kunmingensis)是关山虾属(学名:Guanshancaris)的唯一的物种,也是模式种。属于节肢动物门、恐虾纲、放射齿目、抱怪虫科底下的一个种。生活在中国寒武世第四期的海里。[2][5][6]与其他许多放射齿目的物种一样,昆明关山虾目前仅有发现不完整的化石,包含了其前附肢[2]以及口器[7],可能以食壳性为主。[1]
Remove ads
命名
关山虾的属名Guanshancaris,是源自发现地点-关山动物群(Guanshan biota),种小名的kunmingensis是依照发现地点-昆明市的中文拼音。
发现
关山虾的化石产地是在中国云南昆明官渡区高楼房村(Gaoloufang Village)和梨花庄村(Lihuazhuang Village)的乌龙箐組(Wulongqing Formation)[2][6][4],与似奇虾属(Paranomalocaris)的发现地一样。[8]
在乌龙箐組发现化石标本总共有47块标本,包含正模标本(holotype)的NIGP154565;其中27个是极为相似或是保存部分的标本,24个近乎完整或保存完好的前附肢,还有1个保存四个前附肢,和3个保存两个前附肢。[2]梨花庄村发现了两个标本,编号为:YKLP 12414、YKLP 12415。[4]YKLP 12414保存了一对前附肢和一个口锥,YKLP 12415则是保存了部分的前附肢。正模标本的编号于2023年改为GLF WLQ 02,也确立了 GLF WLQ 05、GLF WLQ 10副模标本(Paratype)为编号;且增加了五块标本,编号为:GLF WLQ 03、GLF WLQ 04、GLF WLQ 07、GLF WLQ 08、GLF WLQ 09。[8]
Remove ads
型态
浅灰色是大齿板,而深灰色是小齿板。三角形是皱褶和角刺的地方。
关山虾的附肢附原图,淡灰色是不确定的部分;淡灰色的部分称作梗节(shaft),最左边的就是第一个节;到了第三个节就称作端节(distal articulated region)最右边是第十五个节。
前附肢总共有15个节(podomere),节大多呈四边形。其中的两节是梗节(shaft,连接头部和附肢的部分),剩余的都是端节(distal articulated region,附肢外侧的部分)。[1]第1个节弯曲且比较大。第2个节下方具有比较短的小刺称作前附肢棘(ventral spines),第3个节的前附肢棘在整个附肢里是最大的,上面有6个不对称的小刺,第1根较长,其中第2根小刺最长(都在后面),第3至6根小刺依序逐渐变小(都在前面)。第3个至15个节的长度逐渐变小,而第4个至第14个节具有成对的前附肢棘且上面还有一到两对小刺,第12分节到第14分节具有成对的背刺,向后会逐渐变长。第7节前附肢棘较大,第14节的前附肢棘最小。第3个至第14个节的前附肢棘与相应的腹面的夹角角度有逐渐变小,夹角范围约为90°至60°。在连续的分节上前附肢棘的长度会交替为奇数节的大,偶数节的小。附肢末节具有2根大小差异较大且弯曲的末刺,背刺较长,前附肢棘较小。[2][6]
Remove ads
口锥可以被分为三个大小的齿板。

口锥也是在发现关山虾附肢的同一个地点,标本名为NIGPAS 162529。口锥大约是圆的,且形状是四个方向向外的放射状,直径约7厘米。口锥的外圈由32块小齿板組成,围绕着一个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的中心开口。其中口锥的四个大齿板(large plate)的三个大齿板比起其中的一个还要宽,两个相邻的大齿板的距离相差了90°,朝上、朝左、朝右的大齿板长度约3.3厘米,宽度约1.3厘米,而朝下的明显较小,长度约2.0厘米,宽度约0.6厘米。分别在上、下、左和右。大齿板和大齿板隔了7个小齿板,这7个小齿板占了口锥的四分之一。[7]
28块的小齿板大小都差不多,长度约为2.7厘米,宽度约为0.7厘米。大齿板和小齿板都透过狭窄的部分向横延伸出去。大多数小齿板以及朝上、下的大齿板都有从其外圈开始的皱纹,左右大齿板不存在这些皱纹。这些皱纹中最长的几乎达到了齿板总长度的一半。所有大齿板和小齿板的表面都有多达12个鳞状瘤。尽管分布不规则,这些瘤具有朝向同个方向,尖端从外向内突出到中心开口。这些瘤的直径大多小于2毫米,但少数达到3毫米至5毫米。其中,较小的瘤可见于所有大小齿板,而较大的瘤仅存在于朝上、朝左、朝右的大齿板上,朝下的大齿板没有。所有板的内圈都有成排类似大小的三角形刺,长度小于1毫米,四个大齿板上最多有8个这样的刺,而小齿板上最多只有3个。类似的刺也存在于大齿板及其相邻小齿板的边缘。[7][4][1]
Remove ads
分类
在2013年,昆明奇虾(昆明关山虾)被发现同时被描述为"奇虾属"的昆明奇虾。[2]在2014年,丛培允(古生物博士,Pei-yun Cong)等人透过系统发生学将昆明奇虾(昆明关山虾)认为是属于抱怪虫科的一种。[9]同年,积及·文瑟(古生物博士,Jakob Vinther)等人将昆明奇虾从奇虾属移至抱怪虫属(Amplectobelua )并改名为昆明抱怪虫(Amplectobelua kunmingensis)。[10]在2015年,彼得·范-罗伊(生物学家,Peter Van-Roy)等人又重新移回奇虾属,但依旧归类在抱怪虫科。鲁迪·勒罗西-奥布里尔(古生物学家,Rudy Lerosey-Aubril)和史蒂芬·帕茨(古生物学家,Stephen Pates )明确的提到"抱怪虫科"当时的属和物种分别是里拉琴虫属、抱怪虫属和昆明奇虾(昆明关山虾)。[11]在2017年,曾晗(研究员,Han Zeng)等人在乌龙箐組发现一块放射齿目的口锥化石[7],经过证明那是昆明奇虾(昆明关山虾)的口锥化石。[4]最后,在2023年Mingjing Zhang(古生物学家)等人创立新的属给昆明奇虾,改名成昆明关山虾。[1]
Remove ads
(左图)双肢抱怪虫的附肢复原图,(中间)三叶里拉琴虫的附肢复原图,(右图)相仿兰氏虾的附肢复原图。
虽然昆明关山虾与双肢抱怪虫是同一科,但是在附肢上有差别,在双肢抱怪虫的前附肢棘上没有小刺,而在昆明关山虾上有。而且端节最大的前附肢棘大小也不一样,双肢抱怪虫的前附肢棘的长度大约是端节的三分之一至一半,而昆明关山虾不到三分之一。与三叶里拉琴虫和相仿兰氏虾的差别是节的数量不同,分别有11个和16个节,而且昆明关山虾的节长与高比率比较高。[1]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