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暨南大学

直属中共中央统战部管理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暨南大学
Remove ads

暨南大学(英语:Jinan University缩写JNU)简称暨大,是一所校本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公立大学,现为直属中共中央统战部管理的中央部属高校,于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三地共设有五个校区[1]。暨南大学前身是清朝光绪32年(1906年)于江宁府(今南京)成立的暨南学堂。暨南学堂于1918年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27年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迁址福建建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至今。

事实速览 暨南大学, 老校名 ...
Remove ads

暨南大学目前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双一流”建设高校[1]、“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现时13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之一,高考录取分数线长期稳居广东省高校前三甲;其在华侨华文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中国高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2]目前学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特色,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暨南大学来自港澳台、华侨及外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一直稳居前列。暨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办商科教育的高校之一,是中国内地第5所通过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认证的高校。

Remove ads

校名渊源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初设暨南学堂。“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其意是要把中华文化向南方的海外传播。[3]

学校概况

早期历史

Thumb
1907年清朝两江总督端方和暨南学堂第一批回国学生合影

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朝政府创立于江宁府(现江苏省南京市)的暨南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当时正逢庚子后新政两江总督端方在从欧洲考察宪政归国后,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之后,在南京鼓楼以南的薛家巷妙相庵旧址成立专门学堂,并取《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之意,命名为暨南学堂,意为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和文化教育传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郑洪年任第一任堂长。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侨生10名抵达。此后又有不少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学生前来求学。学堂最初只设立了中学部和小学部,性质类似今天的华侨补习学校。1909年,暨南学堂已有在校学生167名,1911年发展到240名。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张勋领着“辫军”攻进南京城后,曾运来大炮对着暨南学堂。学堂赶紧把学生送到上海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党,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暨南学堂停办以后,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4],却遭到袁世凯的百般阻挠,原因是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宝座,惧怕革命党威胁其政权,因此主观地认为“暨南都是些革命党”。[5]

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并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黄炎培邀请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华学校校长赵正平共同筹划恢复暨南。在黄炎培的主持下,暨南学堂于1918年在原校址复学,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9月9日,暨南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Thumb
国立暨南学校校徽
Thumb
1966年暨南大学(中下)和石牌村(左下)、华南师范学院(中上)的卫星图
Thumb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南门
Thumb
石牌校区行政办公楼

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学校决定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1923年,男生部首先迁至上海真如新落成的校舍,女生部仍留南京。同年9月,独立开设国立暨南商科大学。1927年南京女生部并入上海真如,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6]国立暨南大学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立大学,全校分大学部、中学部、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1927年6月,在赵正平姜琦之后,郑洪年继任暨南校长。郑洪年力主将商科改为商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艺术院五门,将国立暨南大学建设为当时唯一的华侨大学。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暨南大学的师生因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运动,引起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1934年1月2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以“视察教育和筹募基金”的名义,调郑洪年前往南洋。校长职务由沈鹏飞代理,同年七月沈校长辞职由何炳松继任。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其中9名暨大学生分别参加了田径、篮球和足球三项比赛。[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暨大校舍转徙上海租界福建建阳直到抗战结束。

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市。1949年6月24日,陈毅、粟裕颁布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文字第一号令”,正式接管暨南大学。1949年8月24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布军教字第壹号令:“将暨南大学恢复为华侨高级学府以适应侨胞需要,所有该校各院系学生,凡符合上述宗旨而愿继续留校者,准予继续在该校攻读。其余属于文、法、商三院各系者,合并于复旦大学之同院系;属于理学院各系者,合并于交通大学之同院系。”1951年3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暨大处理问题座谈会,指出暨大由于华侨学生锐减而陷于停顿状态;会议决定:暨大校名不取消,将来如有可能,可考虑复校。暨南大学文、法、商及理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地理学系并入国立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江大学。图书馆藏书于1951年分别调给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

1949年至1957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约有43 000人。根据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回国的华侨”原则[9],创办了一批归侨中等补习学校、华侨工业中等学校、华侨农业中等学校、外国语专科学校。1957年5月广东省政协第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归侨委员建议设立华侨高等学校。1957年5月13次,省政协主席陶铸主持省政协第25次常委会,专门讨论筹备华侨大学。1957年9月12日,华侨大学筹委会成立,陶铸任主任委员,王匡陈序经等12人为副主任委员,委员37人。1957年11月14日“筹办大学中央已同意,以恢复暨南大学迁来广州”。1958年2月24日筹委会正式决定复校,请中侨委主任廖承志任董事长,公推陶铸任校长,以广州石牌的广州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华侨补校)和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为校址,本科预科同时招生秋季开学,成立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梁奇达为办公室主任,张泉林廖钺为副主任,设科系小组、基建小组、募捐财务小组。先开设中文、历史、航海、矿冶、水产等专业和一年制华侨预科、两年制工农预科。广东省和中侨委各拨款100万元,1958年3月1日香港人士王宽诚捐助100万元分五年缴付。1958年到校教师共105人,其中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42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校的助教47人。1958年招生1304人,其中本科754人,华侨预科293人,工农预科257人。1958年9月24日开学典礼前,筹委会结束,组建暨南大学建校委员会,副省长兼广州市长朱光任主任委员,王越等13人为副主任委员。按照“面向华南、面向东南亚、面向亚热带、面向海洋”朝着综合性大学进行系科专业调整。1963年1月陈序经继任校长。

然而由于其侨校的特殊性质,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再度停办,直到1978年经过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的大力支持下,再复校。[10]

校名演变
更多信息 次序, 中文(注册)校名 ...
Remove ads

现况

Thumb
石牌校区富力教学大楼

暨南大学由一所为培植海外华侨子弟而设的学校发展为综合研究型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同时也属于“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行列。2006年11月学校隆重举行建校100周年活动,正式迈入百年学府行列。2011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广东省第三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学校也是“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建设高校之一。

2017年,暨大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

2018年机构改革后,国务院侨办整体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其直属的暨南大学相应调整,成为“部部省”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高校[11]。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暨南大学。2019年8月6日,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共同建设暨南大学的意见》[12][13]

2021年,暨南大学在日本东京成立暨南大学日本学院。该学院由暨大与千代田教育集团合作共建,获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是暨大首个海外校园。[14]

学校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文艺学,水生生物学)、国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1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1个学科进入世界排名1‰。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48580人,其中本科生30,180人,研究生18,400人,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14,621人;有专任教师2,716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外籍境外院士10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7人,正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等)879人,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等)1,060人,博士生导师904人,硕士生导师2,138人。[15]

Remove ads

校史回顾

更多信息 年份, 暨南学堂沿革 ...
Remove ads

学校环境

Thumb
石牌校区礼堂
Thumb
石牌校区明湖
Thumb
珠海校区
Thumb
深圳校区

校区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26.8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8.8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5.43万平方米。

暨南大学校本部为石牌校区,与华南师范大学为邻。当中明湖是人工湖,在1960年10月由来自港澳台侨和内地的师生共二千多人历时两个多月肩挑手挖修建完成。[16]学校拥有邵逸夫体育馆、曾宪梓科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供学生活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也为学生主要的休闲地点。学校设有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1所专科医院,1所直属医院。暨大校本部周边最为繁荣的一条大街为石牌东路,也叫石牌商业区,便于同学外出就餐和消遣。在交通方面,有广州地铁岗顶站广州BRT师大暨大站。

华文学院,即广园东校区,占地240多亩,建筑面积达81,245平方米,位于广州天河区瘦狗岭路,因此亦称瘦狗岭校区。

番禺校区位于番禺区兴业大道北侧,于2014年完工,所在位置为广州大学城的南岸地区,与大学城隔江相望。[17][18]校区总面积65万平方米,设计总容量15,000人左右;未来还将扩展建筑面积,提升建设规模。[19]

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前山路,占地面积近900亩,地标有日月湖,代表性建筑有行政楼、主体教学实验楼等,其中行政楼因其外观有“白宫”之称。[20]

深圳校区位于深圳华侨城,由深圳旅游学院于2020年1月升格为校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的新园区筹建中。

更多信息 校区, 地址 ...
Remove ads

图书馆

图书馆是暨南大学最早的组织机构之一,在1907年3月23日,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暨南学堂开学时便随之建立。此后由于学校多次迁址,图书馆也经过多次重新组建。2007年9月,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38180平方米。新馆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目前学校图书馆藏书368万册,当中包括中外文数据库17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30多万种,电子期刊37000多种。校本部图书馆与各分校区图书馆形成了共建、共知、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此外,针对侨生众多的侨校性质和华侨华人重点学科建设,图书馆于1995年成立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重点建设华侨华人文献特色馆藏。[21]

办学现状

学科建设

暨南大学现有37个学院,58个系,319个研究机构和97个实验室,105个本科专业,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另有国家工程中心13个,省、部级设置的工程中心50个、重点实验室31个。

更多信息 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
Remove ads

临床医学院

研究院

  •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 产业经济研究院
  • 建筑设计研究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 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 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
  • 核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
  • 华文教育研究院
  • 生物医药研究院
  • 韶关研究院
  • 广东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南方传媒研究院
  • 佛教文化研究院
  • 轨道交通研究院
  • 暨南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
  • 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

联合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更多信息 部级, 省级 ...

研究室

  • 网络商务法研究室
  • 发热研究室
  •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室

研究所、研究中心、其他

学校声望

由于特殊的海外色彩,暨南大学在国际上尤其是华侨中有较高声望,被誉为“培养世界市民的文化大学堂”。[22]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个国家和港澳台的40多万学生。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厉麟似王亚南周谷城钱锺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暨南大学有过任教经历。

学校优势学科为经管类、新闻类专业,社会上有“始有暨南,便有商科”的美誉。[23]

2023年,暨南大学辩论队从24所顶尖辩论名校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在总决赛中击败北京大学,夺得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24]

排名声誉

事实速览 大学排名, 全球排名 ...
  • 根据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学获评A(国内排名3%~7%),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药学获评A-(国内排名7%~12%)。
  •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根据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发展报告2024》评价排名,暨南大学国内排名24。

国际与区域交流

Thumb
石牌校区万国墙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境外生人数一直在全国排名前列,国际化程度较高。[29]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暨南大学分别设立华文学院及国际学院。华文学院致力于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而国际学院实行全英文教学,除汉语课外,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公共课均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此外,学校与南非罗德斯大学共建了一所孔子学院

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已同世界五大洲422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它们遍及世界五大洲,包括美国巴西秘鲁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台湾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泰国等数十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学校与港澳台联系密切,在香港和澳门分别设立办事处,负责港澳两地的事务,并在香港设立教育基金会。

2025年2月20日,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郑英耀以广州暨南大学2018年起改为中央统战部管理,称“学习过程中带有政治目的,评估将是非理想的学习场域”,公告禁止台湾高校与之交流,并终止承认该校学历。修正后仍执意就读学历将不采认,至于过去持相关学历者,以及规定修改前已入学的学生,学历仍会被承认。[30][31]

部分友好学校

学校文化

校训

Thumb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内的暨大校训

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据《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到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时,孔子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该句子译成现代中文,即指:“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含“言”和“行”两方面,即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提出校训的具体时间和人物已经无从考究,但学校早在南京建校时,“忠信笃敬”即为校训。现时流传下来的校训,是老校长何炳松的题词,其在1930年代曾主事暨南11年,是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编辑学家。在大学历经几度搬迁、停办,1950年代再在广州重建后,原有校训已不复存在,“忠信笃敬”的校训,直至1994年才正式恢复,随后校方亦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给校训注入了新的内涵。根据校方,校训四字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33][3]

暨南精神

  • 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3]

校徽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思是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这体现在校徽设计上,字母“JNU”构成了一艘中国特点的帆船,船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既现暨大的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也有扬起风帆,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念的寓意。同时,校徽的视觉中心是图案化寿字文“南”字,传神地反映中华传统的文化。至于颜色采用的蓝绿色,则寓意大学历经百年,依然蓬勃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3]

校歌

现行暨南大学校歌由龙吟(真名闫华)作词,相西源作曲。[3]

历任领导

Thumb
端方

暨南学堂(堂长)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暨南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暨南大学党委(党组)书记

  • 梁奇达(党委代书记:1958.6-1960.4;党委书记:1960.4-1963.6)
  • 杨康华(党委第一书记:1964.3-1970.3;党委书记:1978.4-1984.3)
  • 何军(党组书记:1984.3-1988.2)
  • 张德昌(党委书记:1988.2-1991.6)
  • 伍国基(1991.6-1996.12)
  • 刘人怀(1996.12-2000.2)
  • 蒋述卓(2000.2-2015.11)
  • 林如鹏(2015.11-2025.2)
  • 孙彧(2025.2-至今)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争议

干预香港选举

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期间,苹果日报报导,有于广州暨南大学就读的香港学生投诉,指该校多间学院都被学系教职员或辅导员要求单独见面。会面期间,对方可清楚说出学生所属选区,及该区建制派候选人名字,要求港生投票予亲北京派候选人,甚至提供包车,免费接载港生回港投票,报导质疑校方滥用个人资料作选举动员。[36]

入学审查

大学发布的2020年招收香港学生简章,当中特别提到报考学生要“无犯罪纪录”,而往年的“免试入学”亦被改为“申请审核入学”。有舆论认为相关变动是针对参与“反修例示威”被捕人士而设。[37][38]

校友

暨南大学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华侨高等学校,校友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暨南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1992年12月25日,1994年成为正式合法民间组织 。目前,在五大洲共有146个校友组织,既有地方校友会、专业同学会,也有行业联谊会等,校友组织形式多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校友联络网。[39]澳门有逾3000名政府公务员是暨大校友。澳门的卫生医疗系统中,接近75%的医生曾就读于暨南大学。[40]

附属机构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

更多信息 医院, 院系 ...

非直属附属医院

更多信息 医院, 院系 ...

附属学校

暨南大学拥有3间附属学校,分别是:

暨南大学附属中学(暨大附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暨南大学附属小学(暨大附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暨南大学幼儿园(暨大幼儿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