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指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早期建筑,现存有二十座,主要分布在现清华大学校园西区,且皆为1935年以前的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未名湖燕园建筑以及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16年被列入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
历史

清华建校前,近春园已经荒芜多年,并入清华园后也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并未有建设。而清华园当时有工字厅、古月堂、永恩寺等园林建筑[3]
清华第一个校园规划与工程是由美籍奥地利人埃米尔·斐士(Emil Sigmund Fischer)负责的,设计时间约在1909年,建设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清华开学前[4]。斐士的规划保留的皇家园林的山水环境;拆除永恩寺、土地庙和饭房; 建设了二校门、清华学堂西部、北院、二院、三院、同方部、校医院等。建筑风格多为欧洲建筑形式,实现中西合璧。除此之外,还规划了功能分区、完整的道路系统和现代水电等服务设施。工程费用总计50万两白银,约合35万美元,建筑总面积至少21018平方米。[3]
1914年10月,美国建筑师墨菲与小丹纳为清华制定第二个校园规划[5]。在此规划中,布置两个学校:东部为八年制留美预备学校,西部为四年制综合大学。[6]在东部,以大礼堂为中心区,并采用美国常青藤学校的方院式布局及建筑风格,规划中还准备拆除二院及同方部,以布置周边教学楼、宿舍与食堂,但均未实现;在西部,以近春园为中心,园中岛内设图书馆,湖的北侧建有4000座的礼堂,并在湖的周围设置教学楼,校门选在近春园南侧,北部为学生生活区,然而此设计也未实现。这个规划主要只建成了“四大建筑”。从此“四大建筑”象征并代表着清华大学校园建筑的主流风格。[3]
墨菲完成的规划有: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扩建、1916-1919年建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1917至1920年建成大礼堂,以及大礼堂一带的布局。在工字厅前树林中,还规划了五栋别墅式住宅,二校门附近则设后勤辅助建筑。[7]经过此规划建设后,到了1928年,除工字厅外,清华建筑面积达45500平米,校园占地约为1200余亩。[8][9]
1928年,清华改制为国立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委托任职于天津基泰工程公司的杨廷宝承担设计规划。1930年,清华完成第三个校园规划图,此规划将原本分成留美部与大学部的清华合并设计成一个综合性大学。在近春园部分,近春园荒岛中心上设置博物馆、环湖五栋学术建筑、校河北岸布置3栋学术建筑、校园西北角高地建气象台,并在荒岛四周采用规则半圆环状水渠与整齐对称的道路系统[3]。在大礼堂部分,大礼堂作为学校集会中心扩增座位数,扩建图书馆、后体育馆,拆除二院、三院、同方部以新建教学楼、食堂、学生活动楼,男女生宿舍分别设置在运动场南北两端,大草坪南端建设行政楼等。然而,实际规划建成的只有“新四大建筑”:生物学馆、气象台、明斋、图书馆二期[7]
1931年,梅贻琦就任校长后,聘请沈理源担任清华主要建筑师,沈理源设计清华许多建筑,然而并没有完整的校园规划,“有建筑而无规划”使得清华校园变得杂乱[3]。沈理源设计了化学馆、电机工程馆、机械工程馆、航空馆、旧大饭厅、后体育馆、七栋新林院建筑、西校门、水力实验馆、静斋、善斋、扩建西院、平斋、新斋、电话机房、普吉院等。[7]
Remove ads
保护地带

1992年,清华早期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10]:
建筑内容
早期建筑主要分成三部分[11]:
第一部分是清华园清代建筑工字厅、古月堂;1909年至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包括1916年扩建部分)、同方部等。
第二部分是1919年至1925年建造的“四大建筑”,即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一期工程)、体育馆(现西体育馆)等。
第三部分是1931年至1935年建造的生物馆(现生物旧馆)、化学馆、图书馆(二期工程)、气象台(现天文台)、校门(现西校门)、电机馆(现新闻与传播学院宏盟楼)、机械馆(现热能工程系系馆,包括二校门东侧小楼);明、新、善、静、平“五斋”学生宿舍[12][13]。
建筑一览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