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汉语拉丁化方案
提倡以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之思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汉语拉丁化方案(英语:Romanization of Chinese)即以拉丁字来为汉语口语注音的方案。由于汉语所使用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很多时候都无法直接表达其读音,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如反切等来为汉字注音的方法。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5年2月6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2月6日) |
背景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本身并不具备反映其读音和声调的功能,因此非母语人士学习汉语无疑是难上加难。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广韵反切这种注音方案。惟汉语读音会根据时代日新月异,因此反切所反映的读音或许如今已不太适用,且汉语音韵在各地也各自发展成了大相径庭的口语,也就是方言,导致了反切无法完全对应同一个汉字在地方的用法。
时至19世纪,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更方便亲近当地民众而有利于传教事业,传教士们就必须学习当地语言。
拉丁化方案
- 法国远东学院拼音(1940~1950年代):由法国远东学院于19世纪发明,主要于法国使用。
- 拉丁化新文字(1926~1928年):把音调省略,主要于前苏联及中共占领区使用,是汉语拼音的前身。
- 德国式拼音(1909~1930年代):主要于德国殖民地(如胶州湾)内使用。
- 邮政式拼音(1906年):早期的国际地址标准。
- 威妥玛拼音(1912年):音译方案,在中国大陆常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台湾现今仍用于县市级以上之地名及大多台湾人名。
- 耶鲁拼音(1942年):由美国所创,用于战地通讯。
- 捷克拼音:主要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使用。
-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和威妥玛拼音类似的方案[2], 但在2000年已经被转换成汉语拼音。 [3]
官话作为汉语族使用最广的方言,除了被采纳为现代标准汉语的北京官话,亦包括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晋语(有争议)。唯诸官话方言中的拉丁化方案仍有不足。下列列出目前所有的各种官话方言拼音。
东北官话、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等华北官话音韵与北京官话大差不差,因此能直接套用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等为北京官话为基础的现代标准汉语的拼音方案。
中原官话与兰银官话音韵较为相近,音韵与上列华北官话亦有些许不同,却仍然能以现代标准汉语的拼音方案套用,只不过多数声调无法被实现。中原、兰银官话目前并未有更好的拼音方案,不过在网络上已有方言爱好者为自己的母语创造的拼音方案,如西安话、[[]]等。
西南官话涵括区域较广,且内部差异也较大,因此各地方言之间有些难以相同。且西南官话与华北官话相差太大,有些则不太适合以汉语拼音为其拼音方案。虽未普及,但目前的西南官话拼音方案也不在少数。
江淮官话音韵与华北官话亦大相径庭,某些字的读音亦受吴语影响。
粤语内部差异相差适中,且在词汇上的使用是绝对统一的,不过有些方言诸如标准粤语无法与周边的四邑话不能相通的问题仍然存在,且粤语音韵内部差异较大。这是由于粤语诸方言在随时代变化时的音韵各有不相,如邕浔片、高阳片、钦廉片与四邑片发展出了清齿龈边擦音(/ɬ/),是标准粤语所没有的。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