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犀属

犀科的一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犀属
Remove ads

白犀属学名Ceratotherium)是犀科犀亚科下的一,由19世纪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在1868年以白犀(原名:Rhinoceros simus)为模式种建立,现仅存白犀一种[3],野生种群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部的草原及灌木丛[6]。2010年澳大利亚学者科林·格罗夫斯(英文:Colin Groves)等人经研究指出,白犀现存的两个亚种——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和南白犀C. s. simum),分化时间已超过100万年,二者存在明显的形态和遗传差异,故将这两个亚种提升为独立物种[7][8],但研究结果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6]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除现生的白犀外,白犀属还包括一些化石物种,并被视为现代白犀的祖先[9]。产自希腊土耳其中新世地层的纽氏白犀C. neumayri)为白犀属已知最早出现的成员[2],然而中国学者邓涛邱占祥指出该物种应归于黑犀属Diceros[10],若依此意见,则白犀属最早的化石纪录来自毛里塔尼亚白犀C. mauritanicum),其化石发现于西北非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地层[1]。此外,产自东非上新世地层的 Ceratotherium efficax 现已被认为是毛里塔尼亚白犀的异名[11]

Remove ads

下属物种

  • 白犀属 Ceratotherium(? 表示存在疑问,† 表示已灭绝)
    • ?†纽氏白犀 C. neumayri (Osborn, 1900)[12]
    • 毛里塔尼亚白犀 C. mauritanicum (Pomel, 1888)
    • 白犀 C. simum (Burchell, 1817)
      • C. s. germanoafricanum (Hilzheimer, 1925)
      • 北白犀 C. s. cottoni (Lydekker, 1908)
      • 南白犀 C. s. simum (Burchell, 1817)

形态特征

白犀属基本的头骨特征与黑犀属一致。其门齿发育不完全(可能只有乳牙)或缺失,颌骨前部退缩;枕平面狭窄,从侧面看去向后延伸,枕髁突出;鼻骨较厚,前部缩短。[8]

与黑犀属相比,白犀属的颅骨极长,枕嵴大幅向后延长,颅骨的外部轮廓微凹;上颊齿原脊后脊强烈后倾,磨损后融合;颊齿的齿冠较高,覆有较多白垩质下颌联合部很宽,升支后倾;骶骨前有一隆起,由第17或第18胸椎对向倾斜形成;鼻上至前额间有两只角,两角的基部很少相接;嘴宽而钝,上唇几乎没有任何中间延长;颈部有一处肌肉发达的隆起;大量皮下脂肪导致皮肤褶皱和肋沟萎缩;雄性的阴茎上有外泌汗腺顶泌汗腺包皮呈半透明状。[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