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秦朝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建立秦王朝以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废除诸侯行政区域管理上推行单一郡县制,立,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阴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行政机构

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实行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的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为一特殊区域,由内史直接管理,其区域相当于一郡。

各郡设置郡守(掌管民政)、郡尉(掌管军事)、郡监(掌管监察),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少数郡份如闽中郡由君长管理。

郡下普遍设置“县”,由县令(长)等管理。县分大小,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令、县长、县丞掌管行政,县尉掌管军事;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地方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随时可以调换,一切军政经济之权都直接统一于中央。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原则上,一直为后代所秉承。

更多信息 秦代郡县两级官制和乡间组织表, 郡级官员 ...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Thumb
秦朝诸郡

郡级行政区

有关记载秦朝的正史《史记》没有地理志,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提及立“三十六郡”,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因此引起古今许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的课题。三十六郡的名称,始见于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参 1]此后,唐朝官修的《晋书·地理志》[参 2]、宋代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参 3]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参 4]、元代方回续撰《古今考[参 5],以及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参 6],直至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参 7]等重要著述,均沿用此说。

清代开始,有学者如陈芳绩全祖望等,舍弃裴骃旧说,重新考据三十六郡,其基本方法,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诸书中的史料一一考证。民国以后,王国维谭其骧等,依据清代诸家考订的结论整理定论。大多数人基本确定33郡,其余3郡诸家看法差别很大,详见下表:

更多信息 秦三十六郡, 人名 ...

其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参 18]北取阴山以南地置新秦中,内地陆续析置东海常山济北河内衡山等郡。

秦末的郡数,杜佑在《通典》首度提出四十郡说[参 19];近人谭其骧依据考证结果初次提出四十六郡说,后来改为四十八郡说[参 20]。然而在2002年里耶古城考古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洞庭郡苍梧郡二郡记载。2008年岳麓书院根据自海外抢救回来的2098枚珍贵秦汉竹简中,发现了州陵郡清河郡等几个新郡的记载[注 1][参 21]。秦代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的出土,使得黔中郡的郡名成了争议问题。近人后晓荣依据史料及最新考古资料,提出五十四郡说,成为目前较新的说法。

更多信息 秦朝郡级行政区, 说明:此表大致从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五十四郡说,其他郡名列入“待考”项内。 ...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秦朝县的数目,清末学者杨守敬提出概数当在“八九百”;近代台湾学者严耕望推测约1000县左右。[参 135]后晓荣依据文献、考古资料及前代学者的考证,可确定为秦县的有756县。

此表列出近人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所考证的秦代县份,下加“ ”者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中有标示的秦代县份。

更多信息 地理区域, 郡名 ...
Remove ads

注释

Loading content...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