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华沙条约组织
國際軍事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华沙条约组织(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正式名称为《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织》(TFCMA),是苏联与中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5月在波兰华沙签署的集体安全条约所建立的军事联盟。“华沙条约”一词通常指条约本身及其军事联盟,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东方集团国家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军事补充。[1][2][3][4][5]
在苏联的领导下,华沙条约组织作为军事联盟制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西方集团而建立。两个组织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东西方阵营的冲突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通过代理人战争进行。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都积极扩大军事力量,并将结盟的国家纳入各自的集团。华沙条约组织最大的军事行动是1968年8月华沙条约组织入侵其成员国之一捷克斯洛伐克。除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外,所有成员国都参与了入侵,入侵导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随着1989年革命在东方集团的发展,华约开始瓦解,首先是波兰的团结工联运动,以及1989年波兰议会选举的成功和1989年8月的泛欧野餐。[6][7][8][9]
1990年两德统一后,东德退出了华约组织。1991年2月25日,在匈牙利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剩余六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华约将不复存在。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大多数后苏联国家不久后成立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一些华沙条约组织前成员国都加入了北约(东德通过与西德统一加入北约;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作为两个独立国家分别加入北约),波罗的海国家也加入了北约。
Remove ads
历史


在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之前,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担心西德重新军事化,试图与东德和波兰签订安全条约,而且强烈抗议西德的重新军事化。华沙条约组织是西德重新武装的结果。苏联和许多欧洲领导人一样,担心德国再次成为军事强国和直接威胁。德国军国主义的后果仍然是苏联和东欧的新鲜记忆。由于到1955年,苏联已经对东欧卫星国拥有控制权和驻军,该协议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多余的”,由于其构思仓促,北约官员将其称为“纸板城堡”。

1954年,苏联担心德国军国主义在西德死灰复燃,曾建议加入北约,但遭到美国的拒绝。
1954年柏林会议时,苏联提出加入北约。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议在盟国管制理事会退出和德国保持中立的条件下,让德国统一并选举出德国政府,但均被外交部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美国)、安东尼·艾登(英国)和乔治·皮杜尔(法国)拒绝。1952年3月20日,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坚持认为统一的德国不应该是中立的,应该自由加入欧洲防务共同体(EDC)并重新武装之后,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结束了。詹姆斯·邓恩(美国)在巴黎会见了艾登、康拉德·阿登纳(西德)和罗伯特·舒曼(法国),他申明“目标应该是避免与苏联讨论,并向欧洲防务共同体施压”。据约翰·加迪斯称,“西方各国几乎没有兴趣探索苏联的这一提议”,而历史学家罗尔夫·施泰因格则断言,“中立化意味着苏维埃化”的信念,指的是苏联对芬兰的政策,即芬兰化,是拒绝苏联提议的主要因素。阿登纳还担心德国统一可能会导致基民盟在西德联邦议院的领导地位。
莫洛托夫担心欧洲民主同盟将来会针对苏联,并“试图防止形成针对其它欧洲国家的欧洲国家集团”,提出了一项“向所有欧洲国家开放,不考虑其社会制度”的欧洲集体安全总条约,该条约将包括统一的德国(从而淘汰欧洲民主同盟)。
一个月后,拟议的《欧洲条约》不仅被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支持者拒绝,也被反对者(如法国戴高乐主义领袖加斯东·帕莱夫斯基)拒绝,他们认为该条约“目前的形式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将美国排除在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之外”。苏联随后决定向美国、英国和法国政府提出新的建议,接受美国参与拟议的《欧洲总协定》。由于反对苏联提议的另一个论点是,西方列强认为该提议“针对北大西洋公约及其清算”,苏联决定宣布他们“准备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审查苏联参与北大西洋集团的问题”,并规定“美国加入《欧洲总协定》不应以三个西方大国同意苏联加入北大西洋公约为条件”。不久之后,苏联的所有提议,包括加入北约的请求,都被英国、美国和法国拒绝。英国将军黑斯廷斯·伊斯梅是北约扩张的坚定支持者,他反对苏联1954年提出的加入北约的请求,称“苏联加入北约的要求就像一个要求加入警察部队的顽固不化的窃贼”。
1954年4月,阿登纳首次访问美国,会见了理查·尼逊、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约翰·福斯特·杜勒斯。EDC的批准被推迟,但美国代表向阿登纳明确表示,EDC必须成为北约的一部分。
由于曾经被纳粹德国侵略,法国也担心德国重新武装。1954年8月30日,法国议会否决了EDC使其失败,并阻碍了美国对欧洲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将西德与西方阵营在军事上联系起来。美国国务院开始制定替代方案:西德将被邀请加入北约,或者在法国阻挠的情况下,将实施规避法国否决权的策略,以使德国重新武装。

1954年10月23日,西德最终决定加入北约。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约时,挪威外交部长哈尔瓦尔德·兰格称“我们大陆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1954年11月,苏联要求签订一项新的《欧洲安全条约》,以便最后一次尝试不使西德重新军事化,但没有成功。
1955年5月14日,苏联和其它七个东欧国家“重申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基于所有欧洲国家参与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无论其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以回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北约,宣布:“重新军事化的西德和后者融入北大西洋集团增加了另一场战争的危险,并对和平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其安全”。
Remove ads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司令
- 1955年-1960年6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0年5月-1967年7月: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67年7月-1976年12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76年12月-1989年:维克多·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苏联元帅
- 1989年:彼得·格奥尔基耶维奇·卢舍夫大将
-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参谋长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
- 1962年-1965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8年-1976年:谢·马·什杰缅科大将
-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 1969年-1971年:维克多·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大将
- 1971年-1972年: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上将
- 1972年7月-1980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
- 1980年-: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大将
- 苏联北集群驻波兰历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波兰元帅
- 1949年-1950年:库兹马·彼得罗维奇·特鲁布尼科夫上将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拉济耶夫斯基中将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诺夫中将
- 1955年-1958年: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晋大将)
- 1958年-1963年: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赫塔古罗夫上将
- 1963年-1964年: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1964年4月晋坦克上将)
- 1964年:A·C·鲁达科夫中将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诺夫上将
- 1967年-1968年: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晋上将)
- 1968年-1973年:马戈麦德·坦卡耶维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3年-1975年: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晋坦克上将)
- 1975年-1978年:奥利格·菲多罗维奇·库利舍夫(1976年10月晋上将)
- 1978年2月-:尤里·费奥多罗维奇·扎鲁金(1978年2月晋上将)
- 苏联中央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组建,驻奥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销。1968年10月16日重新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万·斯捷潘洛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948年11月晋大将)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中将
- 1953年-1954年: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晋大将)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扎多夫大将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马约罗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谢夫(1972年11月晋上将)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谢苗诺维奇·苏霍鲁科夫(1977年4月晋上将)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上将
- 苏联南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组建,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1947年撤销。1956年据苏匈两国政府协定重新组建而成,驻扎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苏联元帅
- 1947年: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上将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将
- 1961年-1962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普罗瓦罗夫上将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万诺夫(1970年4月晋上将)
- 1975年-1979年4月:费多特·菲利波维奇·克里夫达(1976年2月晋上将)
- 1979年4月-:B·N·西韦诺克上将
Remove ads
机构
政治协商委员会 | |||||||||||||||||||||||||||||||||||||||||||
常设委员会 | 联合秘书处 | ||||||||||||||||||||||||||||||||||||||||||
装备委员会 | 后勤委员会 | ||||||||||||||||||||||||||||||||||||||||||
国防部长委员会 | 外交部长委员会 | ||||||||||||||||||||||||||||||||||||||||||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 |||||||||||||||||||||||||||||||||||||||||||
军事委员会 | 总参谋部 | 技术委员会 | |||||||||||||||||||||||||||||||||||||||||
联合武装部队 一体化部队 | |||||||||||||||||||||||||||||||||||||||||||
- 政治协商委员会:为华约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总书记或第一书记、国家元首、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 国防部长委员会:为华约的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为华约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 |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 ” |
——华沙条约 第四条 第一款[10] |
Remove ads
成员国

Remove ads
和北约的比较
北约的估计数 | 华约的估计数 | |||
类型 | 北约 | 华约 | 北约 | 华约 |
军人 | 2,213,593 | 3,090,000 | 3,660,200 | 3,573,100 |
作战飞机 | 3,977 | 8,250 | 7,130 | 7,876 |
全面打击飞机 | 不适用 | 不适用 | 4,075 | 2,783 |
直升机 | 2,419 | 3,700 | 5,720 | 2,785 |
战术导弹发射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136 | 1,608 |
坦克 | 16,424 | 51,500 | 30,690 | 59,470 |
反坦克武器 | 18,240 | 44,200 | 18,070 | 11,465 |
装甲步兵战车 | 4,153 | 22,400 | 46,900 | 70,330 |
大炮 | 14,458 | 43,400 | 57,060 | 71,560 |
其他装甲车 | 35,351 | 71,000 | ||
装甲车发射桥 | 454 | 2,550 | ||
防空系统 | 10,309 | 24,400 | ||
潜艇 | 200 | 228 | ||
核动力潜艇 | 76 | 80 | ||
大型水面舰艇 | 499 | 102 | ||
航空母舰 | 15 | 2 | ||
配备巡航导弹的飞机搭载舰艇 | 274 | 23 | ||
两栖战舰 | 84 | 24 |
Remove ads
影响和结局
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代表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居然在苏联的领导下,大规模武装入侵自己的成员国捷克斯洛伐克,招致盟友普遍抗议,如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60年代中苏交恶后,华沙条约国家对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与北约相同的敌对措施,并威胁进行核攻击,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次被军事集团核威慑,[12]这是因为1969年中苏爆发的冲突,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1990年10月3日,东德在两德统一后也退出华约,转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终止华沙公约的议定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宣布解散。1992年,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签署,2002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与此同时北约开始了东扩,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之后三次不断吸引东欧国家申请加入。
Remove ads
参见
- 1948年芬兰-苏联条约
- 友好条约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