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全球的性意识形态对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及其盟国(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及其盟国(东欧集团)间长达近半世纪的政治和区域军事对抗。一般来说,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结束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在二战结束后,原先对抗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领导的轴心国的美国和苏联随即成为两个争夺世界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制霸权的超级大国。因美苏所持的大量核武器可以为对方带来相互保证毁灭的能力,双方未正式开战,因此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冷战时期。
冷战 英语:Cold War 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 |
---|---|
1947年3月12日-1991年12月26日 (44年9个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影响的一部分 |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织(华约) 右侧:1975年的冷战格局: |
在此期间,美苏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对抗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柏林封锁(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苏联-阿富汗战争(1979年—1989年)、苏联击落大韩航空007号班机(1983年)、北约优秀射手演习(1983年)等。双方也通过军事的结盟、战略部队的布署、对第三国的支持、间谍和宣传、科技竞争(如太空竞赛)、核武器和传统武器的军备竞赛来进行间接对抗。此外,美苏也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地带。为了减缓核战争的风险,两方曾在1970年代试图以缓和政策减缓军事对立。
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就在总统罗纳德·里根政府的执政下,对苏联发起了一系列外交、军事和经济上的攻势,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内部矛盾(中苏交恶),以及计划经济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停滞,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苏联在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实施了经济改革(1987年)、开放政策(1985年)。然而东欧国家从苏联独立的倾向却只增不减,尤其以波兰团结工会最为突出。种种压力累积之下,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停止了对东德的支持,导致了苏联旗下的卫星国在数周内一一脱离,令苏联最后在1991年12月25日彻底解体,资本主义反共阵营取得胜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使当时无数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生活都发生重大改变,留下影响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战中核战争、间谍战、高科技军备等成分也成为了大众文化常见题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作家和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一篇于1945年10月19日Tribune报纸上发表的专栏文章里,使用“冷战”一词来描绘活在核战争阴影下的世界,并且警告这样的世界将会是“没有和平的和平”[1]。奥威尔说,他所谓的冷战,是指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2]。他在1946年3月10日的观察家报上写道:“在去年12月的莫斯科会议后,俄国已经开始准备向不列颠和大英帝国发起一场‘冷战’”[3]。
而最先使用这一个词来形容二战后,美国与苏联与其各自盟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的,则是美国的投资家兼政治顾问伯纳德·巴鲁克[4],他在1947年4月16日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场演讲里提到:“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今天就活在一场冷战之下”[5]。报纸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曾广泛使用这一个词,他自称该词的灵感是来自于1930年代法语的“la guerre froide”(冷战)一词[6]。
历史学家对冷战的根源和起始点持有不同看法。尽管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时,便已经与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存在一些紧张的关系[7],可是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冷战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也有人则主张它是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17年俄国革命。
在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以及俄国从一战退出后,苏俄作为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发觉自身为国际间所孤立[7],其领导人列宁说苏联被“敌对的资本主义者包围”,并且认为外交是一种可以用来分化苏联敌人的武器,进而创建了共产国际,企图以此出口共产革命到世界各地[8]。在其之后的斯大林则视苏联为一个“社会主义岛屿”,认为苏联应该将当前“资本主义的包围圈,转换为社会主义的包围圈”[9]。早在1925年,斯大林便称他对国际政治的认知是一个二元的世界,之中苏联扮演的角色是要吸引其他国家迈向社会主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同时吸引他国迈向资本主义,这种过程中的世界就有如一个“短暂稳定的资本主义体制”迈向其最终毁灭[10]。
二战前的许多事件就已经显露出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彼此不信任和猜忌,以及布尔什维克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11]。在俄国内战中西方国家支持了反布尔什维克的白军[7],而在1926年苏联所资助的一场英国罢工活动则导致英国与苏联宣布断交[12]。斯大林在1927年声称会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存的言论也没有实现[13],早在1928年斯大林便在迫害政敌的作秀公审里宣称英国和法国企图在苏联推动政变[14],美国在1933年前也一直拒绝承认苏联[15],同时大整肃里的莫斯科审判则有大量斯大林政敌被指称与英国、法国、日本、或纳粹德国势力勾结或进行间谍活动[16]。尽管如此,苏联和美国在战间期整体上是保持孤立主义的态度[17]。
苏联最初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不久后的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而日本则在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于是苏联与盟国结成了权宜的同盟,英国与之签下正式的外交协定,而美国则是非正式的约定。在二战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英国和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军工生产[18],对苏联的最后获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9]。然而斯大林仍然对西方国家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并且一直认为西方盟国有意让苏联与纳粹德国自相残杀,延后诺曼地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间,借此削弱战后苏联的地位[18],苏联对西方的态度也因此一直保持着强烈的猜忌和敌意[20]。事实上,相对于英法等,苏维埃的势力于二战后显得过于庞大,也将招致列强对国际关系再平衡的阻挠。
盟国之间对于战后欧洲的去从、国界的变更等等抱持着不同看法[21],双方各自持有他们认为应该用来确保战后权力分配的计划[21]。西方盟国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体制应该是由许多议会民主的国家所组成,通过国际组织来协调各国之间的纷争[22],而苏联则主张因为其在战时受到庞大的死伤(估计为2700万人)和经常受到侵略的可能性[23],自认其有权支配邻近的国家来确保自身安全[21][24]。在战争还在进行的同时,斯大林便已经开始有系统的训练各国的共产主义份子,希望在红军攻抵欧洲各国后可以马上树立一系列忠于莫斯科的共产政权。在红军抵达这些国家后,苏联的人员便立刻控制媒体,尤其是无线电台,并且迫害独立的公民组织,从青年团体、学校、教堂、其他政党等等都被禁止[25],同时社会主义统一指挥的体制,对于战后重建阶段与新兴独立国家来说有很大帮助,政绩亦使共产政权坐大。为了从二战中复原,斯大林计划在战后先与英国和美国保持和平,以求苏联国内的重建和经济成长[26]。
西方盟国对于战后的布局也有不同意见,罗斯福的目标是在欧洲和亚洲取得军事胜利、建立一个世界和平组织,而丘吉尔与苏俄类似,注重于地缘关系、大英帝国的生存和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以及确保东欧国家扮演英国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国,罗斯福的目标相较更为全球化[27]。
从当时美国决策者的观点来看,苏联是一个可以结盟的对象,而英国的角度则将苏联视为是他们安全的重大威胁。随着苏联占领东欧各国,斯大林在谈判桌上要挟英美两国的筹码也越来越多。罗斯福与丘吉尔两人的不同使他们各自与苏联进行了独自的协定,在1944年10月丘吉尔到莫斯科协商,他答应将巴尔干半岛切为数个不同的势力区块,而罗斯福则在雅尔塔会议上与斯大林就亚洲的部分达成协定,但拒绝支持丘吉尔对于波兰和欧洲划分的看法[27]。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在亚洲等地的权力布置达成一定共识,但对欧洲的划分仍然无法达成协议[28]。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去世后,接替他的哈瑞·杜鲁门对斯大林抱持怀疑态度,并开始倚重一群外交政策上的菁英作为顾问。苏联不顾丘吉尔和杜鲁门两人的反对,在波兰扶植了共产党的亲苏政权,这一举动也导致反对苏联的波兰流亡政府无法回国重组政府[29]。
随着盟国在1945年5月成功击败德国,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苏联占领了东欧等前纳粹德国盟国如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8],而美国和西方盟国则控制西欧。在盟军占领下的德国,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各自设置了占领区块,成为四国共治的局面[30]。
随着联合国宪章在1945年6月的签订,多国组成的联合国由此诞生,然而其安全理事会的执行权力被其成员国所持有的否决权所限制[31]。联合国之后也在实际上沦为一个各国用以发表各自言论的场合,而苏联则仅将其视为是一种宣传的管道[32]。
在德国投降后不久的波茨坦会议上,盟国对于德国和东欧未来的布局产生重大分歧[33],参与讨论的各国之间对彼此的不信任和争论言语也证实了他们对彼此一直以来的猜忌[34],在会议上杜鲁门向斯大林透漏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强大的新武器[35]。
斯大林早已得知美国在研发原子弹,并且早已在暗中推动苏联本身的原子弹发展,也因此对此消息没有很惊讶,他在会议中称他很高兴美国发展出了可以用来对抗日本的新武器[35]。一个星期之后,美国在广岛与长崎投下原子弹,在原爆之后,斯大林向美国抗议杜鲁门没有提供苏联在占领日本上的地位[36]。
早在二战开始的时候,苏联便在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吞并了许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