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芦苇之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芦苇之歌》(英语:Song of the Reed)是一部2015年台湾纪录片,以台湾慰安妇为主题,由妇女救援基金会出资、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吴秀菁执导[1]。
简介
《芦苇之歌》是继1998年《阿嬷的秘密》后,第2部关于台籍慰安妇的纪录片。《芦苇之歌》以阿嬷身心照顾工作坊为主轴,历经3年的拍摄,记录下2011至2012阿嬷两年的身影,最终于2013年拍摄完成,主要记录了6位台籍慰安妇吴秀妹、林沈中、陈桃、陈莲花、卢满妹、陈鸯等的疗伤过程。当初拍摄完成时因苦于经费难筹致使无法上院线,采取非商业放映,直到妇援会透过群众募资平台flyingV得以募得款项[2];2015年8月11日于光点台北举办首映会,并于2015年8月14日“国际慰安妇纪念日”登上大萤幕。
《芦苇之歌》片名来自《圣经·以赛亚书》“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祂凭真实将公理传开”[3]。2015年9月2日,担任《芦苇之歌》监制的妇女救援基金会执行长康淑华说,《阿嬷的秘密》比较侧重讲台籍慰安妇被迫“慰安”时遭到欺凌的悲惨故事,拍《芦苇之歌》是因为“陪伴这些阿嬷们20多年,发现她们回到台湾后还有很多辛酸故事”;虽然台籍慰安妇向日本政府求偿没有结果,但她们仍坚持对日声讨,“这种生命的厚度及韧性值得让更多人了解,所以我们就拍了这部《芦苇之歌》”;《芦苇之歌》不只是讲历史故事、控诉日军残暴,她更想在该片中讨论台籍慰安妇生命的疗愈过程,让下一代对这件事有感觉、有感动,并与下一代的生命相结合,这样比只控诉日军残暴更有力[4]。
Remove ads
奖项
反应
- 2015年8月11日,妇女救援基金会举办《芦苇之歌》首映会,社会民主党主席范云、时代力量建党工程队总队长黄国昌、民主进步党妇女发展部主任林静仪、中国国民党妇女部主任王鸿薇均到场表达支持。范云呼吁中国国民党总统候选人洪秀柱、民主进步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与亲民党总统候选人宋楚瑜,“若真的在乎历史,请来看这部片,并向选民报告观后感”。王鸿薇表示,国民党妇女部已包场邀台湾新移民一同观看《芦苇之歌》。黄国昌表示,《芦苇之歌》引领观众看真实的历史,慰安妇追求公义的勇气更让他领悟“对的事,就要坚持下去”。林静仪则说,战争中妇女往往受到最大的剥削,《芦苇之歌》代表另一种转型正义,台湾社会不应再忽视[1]。
- 此电影也成为台湾高中课程纲要微调案与选举议题。如201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奕华等质疑蔡英文、黄国昌立场[6];2015年8月20日,总统府发言人陈以信批评李登辉投书日本PHP研究所《Voice》月刊2015年9月号说“台湾慰安妇问题已经获得解决”的言论[7]
- 2015年9月2日,康淑华说,《芦苇之歌》在东京放过两次、在京都放过一次,观众从20岁到70岁都有,“原本我们不确定日本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度;但很多日本人看完后对我说,片子从人性勇气切入,让他们愿意看。因为他们原本以为只是骂日本,没有勇气看;但这种方式反而让他们愿进一步了解阿嬷所处的时代与背景。”同时,针对反课纲运动学生质问“说慰安妇全被强迫,有证据吗”,康淑华说:
“ | 在反课纲闹得很凶时,我们(妇女救援基金会)声明过,坚持认为“所有阿嬷当然是被迫的”;不论其中是否有极少数阿嬷来自风月场所,她们也都是因为家庭背景而被迫,这毋庸置疑。但我们并不坚持一定要在教科书上加上“被迫”二字,因为那反而模糊了“慰安妇是日军性奴隶”的本质,简化了慰安妇的历史。 有些学生以为慰安妇是“公娼”,这是极大的误解。联合国早就确定慰安妇是“军事性奴隶”制度,奴隶会是自愿吗?怎么能说她们是“公娼”呢?我们希望历史教科书能够有更多篇幅、更深入详尽地讲述“慰安妇是日军性奴隶”的历史真相,而不只纠结于是否“被迫”的问题。“被迫”两字固然能描述国恨家仇,但也会使问题失焦。希望大家更多去了解“慰安妇就是性奴隶”的历史事实,以这个角度去谴责日本政府。[4] |
”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