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冕服

冕服汉服的一种,为中国古代(含东亚一些地区的某些历史时间段)男性最高等级的礼服名称。主要由冕冠)、上衣(一般为玄色,即黑色)、下(一般为𫄸色,即浅红色。亦有朝代用黄色)、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Thumb
明朝万历帝著冕服御像

冕服等级

周制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1]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文章”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2]

周礼六冕(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全照搬):

  1.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裳。上衣绘、星辰、山、、华虫[3]六章纹,下裳绣藻[4]粉米、宗彝[5]、黼[6]、黻[7]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2.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3.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
  4.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黻二章纹,共五章。
  5. :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6.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按《周礼》,群臣亦皆服冕:

  1. 之服:自衮冕以下如王之服。
  2. 之服:自鷩冕以下如公之服。
  3. 之服:自毳冕以下如侯伯之服。
  4. 之服:自𫄨冕以下如子男之服。
  5. 大夫之服:自玄冕以下如孤之服。

冕服沿革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至清朝建立,清朝皇帝不再采用冕服,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自清乾隆时期起仍饰于皇帝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据清史稿舆服二记载,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右,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袷,冬裘、夏纱惟其时。 ”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文化圈国家中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冕服的具体形制、构成要件

因各朝各国均有不同定制,情况较复杂,而目前记述最完整者,为明代皇帝衮冕。

明代皇帝衮冕,共有冕冠(冕旒)、玉圭、衮服、中单、蔽膝、玉佩、大带、大绶、舄,共九项所组成。

1957年,北京昌平明神宗定陵出土有明代冕服上的冕冠、裳、中单、蔽膝、绶、佩、大带等各部分[8],但唯独缺少上衣,故中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完整的冕服实物。

明代皇帝只用衮冕,废除其余五冕,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郊祀祭天地、宗庙、社稷、先农等吉礼,以及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嘉礼。皇太子用九旒冕九章服、亲王同用九旒冕九章服,亲王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郡王长子则止用朝服。朝鲜国王,特许用九旒冕九章服。唯皇帝与皇太子的衮服,为玄衣𫄸裳(嘉靖八年改玄衣黄裳),亲王以降的衮服为青衣𫄸裳。

明代皇帝衮冕之制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六十载有洪武十六年、洪武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嘉靖八年四次制定的皇帝衮冕制度,摘录永乐三年与嘉靖八年二制):

永乐三年定:

冕冠,十有二旒,冠以皂纱为之,上覆曰𫄧[9]。,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10]。 前后各十有二旒,每旒各五采缫[11],十有二就,贯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黄、黑相次,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并系缨处,皆饰以金,𫄧以左右垂黈[12][13]充耳【用黄玉】,系以玄𬘘,承以白玉瑱[14],朱纮[15]

玉圭[16],长一尺二寸,剡[17]其上,刻山四,盖周礼“镇圭”之制,以黄绮约其下,别以袋韬之,金龙文。

衮服[18]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19][20][21]𫄸[22]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襞[23]积,本色綼[24][25]

中单[26],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

蔽膝[27],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𬘓[28]施于缝中,其上玉钩二。

玉佩二,各用玉珩[29]一、瑀[30]一、琚[31]二、冲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其上金钩二。有二小绶,六采,以副之,六采:黄、白、赤、玄、缥、绿,𫄸质。

大带[32],素表朱里,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

大绶[33],六采:黄、白、赤、玄、缥、绿,𫄸质,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龙文。皆织成。

[34]、皆赤色,舄用黑絇[35]纯、以黄饰舄首。

嘉靖八年定:

制:以圆匡乌纱冒之,冠上有覆板,长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七采玉珠十二旒,以黄、赤、青、白、黑、红、绿、为之。玉珩、玉簪导、朱缨、青纩充耳、缀以玉珠二。凡尺皆以周尺为度。

:玄色,凡织六章:日、月在肩,各径五寸;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

、黄色,为幅七:前三幅、后四幅,连属如帷。凡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

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系于革带。

大带,素表朱里,上缘以朱、下以绿。不用锦。

革带[36],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

,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

朱袜赤舄,黄绦缘、玄缨结。[37]

冕服传播

朝鲜

Thumb
朝鲜王朝家族首领李源宗庙祭礼中穿着大韩帝国时期的十二章冕服

高丽时期,高丽国王曾接受中国皇帝所赐予的冕服,在《高丽史》等史籍中,记载有高丽文宗十九年(1065年)国王、世子从获赐冕服直到高丽末期恭愍王十九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获赐冕服的数次记载,史书中对于这些冕服有的是简单排列有构成要件,有的记载较详细[38]

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国王使用明代亲王等级的九章冕服,明代时由宗主国中国赐予,其制为上衣青色,饰五章:龙在两肩,山在背部,火、华虫和宗彜在两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𫄸色,饰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带、蔽膝、佩、绶等配件。王世子亦曾获赐七章冕服。赐予国王等人冕服的敕书可见《朝鲜王朝实录》的有关章节。朝鲜典籍《国朝五礼仪》中载有根据永乐元年钦赐九章冕服之制、景泰元年钦赐七章冕服之制绘制的分解图,类似相关图像亦见于《世宗大王实录》等书中。明代赐予的冕服并非“量体裁衣”,合身与否皆需穿用[39]。冕服在朝鲜中后期有其自身的发展,并不完全与明代制度相吻合。

大韩帝国时期,国王高宗称帝,遂改为皇帝等级的十二章冕服,大体依照《明会典》皇帝衮冕的嘉靖八年制度设计,其在今日韩国的某些场合,如首尔宗庙大祭中仍能见到(现今所用与明代制度亦有一定的距离)。

日本

Thumb
孝明天皇的冕服

随着遣唐使的派遣,冕服很快传入日本。在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发布的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需采用类似十二章冕服的“衮龙御衣”。但在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修改后颁布的养老律令中,相关的服装要求又被删除,天皇在正式场合的礼服又恢复为传统白衣。[40]

据《续日本志》记载,圣武天皇天平四年(732年)正月首次在正式仪式上以冕服为礼服。[41]此后,冕服最终被确定为日本正式礼服。但由于平安时代以来日本天皇逐渐失去实权,着冕服的场合仅被限定在了元旦的朝贺礼以及即位礼中,此后元旦朝贺礼甚至一度被搁置废止,天皇仅在即位礼上穿着冕服。

明朝永乐三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遣使向明成祖朝贡,明成祖封其为“日本国王”,并赐予包括九章冕服在内的许多礼物。[42]其后,在文禄庆长之役之中,明朝政府试图同丰臣秀吉谈判时,亦曾赐予其七旒皮弁冠和五章皮弁服,其臣下德川家康等次等冕服,丰臣秀吉对此服装亦一度表示接受。[43]

明治维新之后,冕服制度因种种原因在日本被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自平安时代以来传承至今的天皇御服·“黄栌染御袍”。

日本的宫内厅现仍收藏有一套孝明天皇的十二章冕服,分为上衣、下裳,衣、裳均为赤色。

越南

Thumb
阮朝启定帝冕服像

越南自立后继承了冕服,根据《大南典例撮要略新编·礼例》记载:郊祀冕用上方下圆订万寿金字或天地字,金龙云形火焰垂天文远墙莲花云朵,前后左右垂旒二十六。黄丝垂腰,嵌饰并用珊瑚玻璃珍珠金粒。衮衣天青纯线光素凉纱绣日月星辰山龙花虫,垂旒袖口绣龙云。领绿八丝缎绣亚字,里白帛。裳黄纱绣藻火粉米黼黻宗彝并古图八宝回连藤文水波。缘绿宝蓝莲花锦,里黄色南纱,继衣白色帛。革带一包正黄八丝,结白玉方样一片。盾样六片,外各色黄金。袜与大朝同。靴用乌丝绣龙云连藤火焰并金线回文结珍珠珊瑚钻石各项玉粒。[44]

参见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