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近平滑念珠菌

酵母菌科念珠菌属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是属于念珠菌属的一种酵母真菌,为二态性真菌,可呈现酵母型与丝状型两种形态。[1]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者、败血症及伤口和组织感染的重要病原体。[2]

事实速览 近平滑念珠菌, 科学分类 ...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英语Candida tropicalis不同,近平滑念珠菌并非专性人类病原体,曾从非人类来源分离,包括家畜、昆虫及土壤。它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共生菌,并且是最常从人手中分离出的真菌之一。[2]

研究指出,免疫功能低下者、手术患者及自体免疫疾病患者,特别是接受肠胃道手术者,感染近平滑念珠菌的风险较高。除医疗因素外,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亦会影响念珠菌的生长平衡,例如高糖与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压力睡眠不足或个人卫生不良等,皆可能导致体内念珠菌过度繁殖,进而增加感染风险。[1]目前对于由近平滑念珠菌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尚无统一治疗共识,但通常包括移除植入的异物(如假体)以及使用全身性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常用于治疗近平滑念珠菌感染。[2]

Remove ads

历史与分类

1928年,阿什福德(Ashford)在波多黎各腹泻患者的粪便中首次分离,当时命名为Monilia parapsilosis ,被认为无致病性。[2]

1940年,它曾在一名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者中引起败血症。现今,近平滑念珠菌被视为重要的新兴院内感染病原体。它是最常见的非白色念珠菌种(C. albicans),也是表浅念珠菌感染中仅次于白色念珠菌的第二常见病原。[3][4]

生物学特性

型态

近平滑念珠菌不形成真正菌丝,其存在形式为酵母型或假菌丝型。培养于葡萄糖琼脂上呈白色、乳状且有光泽,细胞形态可为椭圆形、圆形或圆柱形。酵母型表现型光滑或呈凹陷,而假菌丝型则呈皱折或同心圆状。[2]

自然生态与传播

近平滑念珠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及医疗环境,也存在于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之中,特别是皮肤与黏膜表面。与白色念珠菌主要自黏膜分离不同,近平滑念珠菌常自皮肤表面分离,使其容易在宿主皮肤上定殖,并可经由医疗人员手部接触造成院内局部传播。[1]

该菌在自然界中比其他念珠菌更常见,可能因为它是少数不仅限于人类的菌种之一;它不需先前定殖,通常由外部来源传播。侵袭性感染在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较常见,北美亦有血流感染报告;该菌最常从人体皮肤分离,亚洲及拉丁美洲发现频率较高,且能产生对其他生物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的化学物质,因此被视为“杀菌酵母”及真菌拮抗者。[5][6]

临床特征与危险群

侵袭性感染在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较常见,北美亦有血流感染报告,血液是最常见的感染来源,其次为皮肤及黏膜。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的高危险性与皮肤及肠胃黏膜屏障尚未成熟、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及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有关。[5]此外,近平滑念珠菌能在高脂营养液中良好生长,并具导管表面黏附性,导致临床上常见导管相关感染及静脉营养相关感染。[1]

近部分中国大陆医院的临床资料显示,近平滑念珠菌血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例如有研究指出某医院四年间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率由8.0%上升至13.4%,其中白色念珠菌虽仍为主要病原,但其比例下降,而近平滑念珠菌的构成比增加6.7%,成为第二常见的临床真菌病原。[5]

临床疾病

心内膜炎

近平滑念珠菌可引起心内膜炎,常见于人工心脏瓣膜(57.4%)、静脉注射毒品(20%)、接受静脉营养(6.9%)、腹部手术(6.9%)、免疫抑制(6.4%)、使用广谱抗生素(5.6%)或既往瓣膜疾病(4.8%)的患者。死亡率介于41.7%至65%,治疗方案尚不明确。[2]

眼部感染

曾有报告指出,白内障手术后或使用类固醇眼药水者可能出现眼部感染。[2]

皮肤及肠胃道感染

该菌亦可感染皮肤及肠胃道,假菌丝形成与炎症反应相关。偶尔也会在甲癣中分离出。[7][8]

黏附与生物膜

黏附能力及生物膜形成是近平滑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多数感染与医疗装置使用有关。黏附能力是指真菌黏附于其他生物细胞或组织(特别是黏膜表面)的能力,对初期定殖至关重要。[2][9]

近平滑念珠菌通常形成薄而无结构的生物膜,由聚集的芽孢组成,其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蛋白质。生物膜存在有助于抵抗抗真菌治疗。[2][10]

植入医疗装置、假体及使用高热量静脉营养液会增加感染风险;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风险也较高。[11]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