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拉是月神论
边缘理论认为真主起源于月亮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01年,考古学家胡戈·温克勒在其进行的学术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阿拉(Allah, 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惟一真神) 的形象的原型是月神(lunar god)的形象这一假说。他将阿拉的形象与在伊斯兰教被创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亚拉伯教的神话中的某位神祇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位神祇被视为拉赫 (Lah)神或胡巴勒(Hubal)神,他还声称这位神祇是司掌月亮的神祇。然而,现今学者认为阿拉是月神说没有依据,因而拒绝接受这一说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国内的更正教护教士透过使用被出版于1994年的小册子《月亮神阿拉:中东考古学》传播了阿拉是月神论。该小册子由更正教司牧罗伯特·莫雷博士所撰写。随后,莫雷博士在2001年出版了《伊斯兰教的入侵:对抗世界上发展得最快的宗教》一书。莫雷博士宣称,“安拉”(Allāh)是伊斯兰教出现之前亚拉伯教神话中司掌月亮的女性神祇,并且宣称伊斯兰教使用阴历这个行为和伊斯兰教传说中月亮所具有的意象就是证据[1]。
现代学者驳斥了原初的理论及其普及形式,声称其缺乏根据性。整个概念被认为只是具推测性的,在阿拉伯半岛宗教发展的相关考古记录中没有依据。它也被贴上侮辱伊斯兰教徒及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基督教徒一事的标签,原因是后者也将天主称为“阿拉”[2][3]。
直至二十一世纪零十年代,一些与真主的形象的起源有关的、与阿拉是月神论颇为相似但有一些不同之处的理论仍在流传,并且不时引发两个宗教的护教士之间的争论[4]。
Remove ads
学术界观点
在伊斯兰教被创立之前,卡巴柛庿安放了一尊代表胡巴勒神的柛像[5][6]。由于克尔白也被认为是安拉神的家宅,因此尤利乌斯·韦尔豪森声称胡巴勒一词是安拉神的一个古老的名字[7][8][9]。生活于二十世纪的学者雨果·温克勒则声称胡巴勒是司掌月亮的神祇[10],但其他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卫·利明(David Leeming)声称他是司掌战争及雨水的神祇[11]。米尔恰·伊利亚德也是如此[12]。
最近的一些学者驳斥了这一说法,部分原因是这只是推测,但也是因为胡巴勒神的形象的纳巴泰式起源[13]。一位最初并非受到本土宗教所崇信的神祇被引入到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的柛庿中—— 这位神祇可能因此而被与早已受到崇拜的安拉神联系在一起[14]。帕特里夏·克龙声称:“如果胡巴勒和安拉是同一位神祇,那么胡巴勒应该作为真主的称号流传下来,但祂没有。此外,人们不会要求人民接受为一位神而弃绝另一位神这个传统。”[15]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教授约瑟夫·伦巴德(Joseph Lumbard)表示他认为这种想法“不仅是对伊斯兰教徒的侮辱,也是对使用‘阿拉’一词的阿拉伯基督教徒的侮辱”[3]。
Remove ads
认可这个理论的基督教徒

加尔文派人士罗伯特·莫雷(Robert Morey)司牧在其著作《中东考古学中的月神安拉》中宣称,Al-'Uzzá 的形象的起源与胡巴勒的形象的起源相同,他声称胡巴勒是司掌月亮的神祇[16]。这个说法在〈真主没有儿子〉及〈小新娘〉这两张Chick单张中被提及。1996年,珍妮特·帕夏尔(Janet Parshall)在联合电台广播中声称回教徒崇拜月神[17]。福音派人士帕特·罗伯逊主席在2003年说:“争论的焦点是麦加之月亮神胡巴勒是至高无上的,还是《圣经》之犹太-基督教耶和华神是至高无上的。”[18]
然而,最近来自各种来源的研究证明,莫雷使用的“证据”是从哈佐尔(Hazor)的发掘现场取回的雕像,它与“安拉”毫无关系[19]。事实上,圣经学者兼任务战略家里克·布朗(Rick Brown)公开表示他反对这种做法,并且宣称:
那些声称阿拉是异教神,最著名的是月亮神(moon god) 的人,往往以新月的象征装饰了许多清真寺的顶部,并且被广泛用作伊斯兰教的象征一事为依据。事实上,在伊斯兰教到来之前,中东地区有许多“神祇”及偶像被崇拜,但月亮神的名字是辛,而不是安拉,祂在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并不特别受欢迎。麦加最著名的偶像是一个叫胡巴勒的神,没有证据显示祂是月亮神。有时有人声称在巴勒斯坦的哈泽尔有一座被奉献给月亮神的神庙。这座雕像的外形是一位戴着一个新月形的吊坠的乞丐。然而,不清楚这个吊坠是否象征月亮神,而且无论如何,这都不是阿拉伯的宗教遗址,而是古代迦南人的遗址,约在公元前1250年被若苏厄摧毁。...如果古阿拉伯人崇拜上百个偶像,那么毫无疑问月亮神辛也包括在内,因为连希伯来人也倾向崇拜日月星辰,但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月亮崇拜在阿拉伯人中以任何方式突出,或者新月被用作月亮神的象征,安拉肯定不是月亮神的名字[20]。
——里克·布朗,〈谁是'阿拉'?〉
2009年,人类学家格雷戈里·斯塔雷特写道:“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多达10%的美利坚人认为伊斯兰教徒是崇拜月亮神或女神的异教徒,这种信念被一些基督教活动家大力传播。”[21]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CAIR)的人员易卜拉欣·胡珀(Ibrahim Hooper)声称,关于安拉是月亮神一说的理论是他们所写的漫画书中的“幻想”[22]。
法尔莎娜·哈桑声称这些观点是长期存在的基督教观点的延伸,即穆罕默德先知是一个冒名顶替者及骗子,并且声称:“基督教连盟所传播的文学作品延续了基督教关于伊斯兰教是异教一说的流行信念,透过将月亮神胡巴勒提升到至高神或阿拉的级别,借鉴了犹太-基督教式一神论的各个方面。对原教旨主义式基督教徒来说,穆罕默德仍然是一个骗子,他委托他的同伴在远离公众目光的黑暗的、难以到达的地方坐着,抄写着《圣经》上的文字。”[23]
Remove ads
伊斯兰教徒所持有的观点
在生活于八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希沙姆·伊本·阿尔-卡尔比(Hisham Ibn Al-Kalbi)所写的《偶像之书》(Book of Idols)中,偶像胡巴勒被描述为一个拥有金手的、具有凡人形象的神像(取代了雕像上原本折断的手),祂拥有七支被用于占卜的箭[24]。
无论胡巴勒是否与月亮有关,穆罕默德和他的敌人都将胡巴勒和阿拉视为不同的神,祂们的崇信者在乌胡德之战中互相对立。伊本·希沙姆指出,反伊斯兰军队的领导人阿布·苏夫扬·伊本·哈尔布在他们认为已在乌胡德之战中取得胜利之后赞美了胡巴勒:
当阿布·苏菲扬想要离开时,他走到山顶,大声喊道:“祢干得好!战争的胜利是轮流的。今天换一天(巴德尔的T.)显示祢的优越性,胡巴勒, 也就是证实祢的宗教。”使徒吩咐奥马尔起来回答他说:“真主是至高至荣的。我们是不平等的。我们的死在乐园,你们的死在地狱。”[25]
——阿尔弗雷德·纪尧姆,《穆罕默德的一生:对伊本·伊斯哈克的《Sirat Rasul Allah》的翻译》
《古兰经·富西拉特章》第三十七节禁止膜拜月亮:
伊斯兰教宣称阿拉是真主的名字(正如在《古兰经》中反复被提到的)[29],也是其他亚伯拉罕式宗教(如犹太教及基督教)的信奉者所崇信的神(《古兰经》第二十九章第四十六节)[30]。
在于伊斯兰教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传统中
在穆罕默德出生之前,安拉神并没有被麦加人认为是唯一存在的神祇;然而,安拉神被认为是造创世界和给予雨水的神祇。在盛行于麦加一带的宗教的神话中,安拉这个词𢑥的意思可能是模糊的[31]。安拉神被与许多同伴联系在一起,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很多亚拉伯人认为祂们是从属于安拉神的神祇。不少麦加人认为安拉神与镇尼之间存在着一种亲缘关系[32]。安拉神有很多子女[33]。这些麦加人可能把天使与安拉神联系在一起[34][35]。安拉神在人们有苦难的时候被召唤[36][37]。穆罕默德的父亲的名字是阿布德安拉,意思是“安拉的奴隶”[38]。
类似的理论
有不少类似于阿拉是月神论的理论,其中一个比较复杂但同样建基于尚未被证实的假设的理论是阿拉是日神(solar god)论,其创立者是更正教浸信会会牧斯蒂芬·范·纳坦(Stephen Van Nattan)司牧,他非常不认可更正教归正会会牧罗伯特·莫雷司牧等人所宣扬的阿拉是月神论及一些说法[注 1],并且呼吁居住在中东的基督教徒分别停止使用阿拉及尔撒这两个词𢑥来指称天主亚威及耶稣基督。阿拉是日神论否认安拉神是月亮神而认为祂是太阳神(sun god)[39]。
阿拉是日神论认为安拉一词源自苏美教神话中的百神之王安努神的名字或胡里安教神话中的千神之王阿屹路(Alalu)神的名字,但被用以指称众多不同的神祇,包括其形象的原型分别为巴比伦教神话中的哈伊捏(Hallah)神的形象及其妻子哈勒特(Hallat)神的形象的阿喇路(Allalu)神及其妻子阿喇图(Allatu)神,该理论认为这两位神祇分别是亚拉伯教神话中司掌太阳的神祇和司掌月亮的神祇,此外,该理论认为每个部落都以安拉一词来称呼自身所主要崇拜的神祇[40]。
该理论认为穆罕默德先知所崇信的神的形象的原型是拉赫曼(Raḥmān)神的形象,拉赫曼神的形象的原型则是拉吾马努(Rammanu)神的形象,拉吾马努神是一些信奉异教的犹太人所崇拜的神祇,其形象的原型是亚述教神话中的拉马努(Ramanu)神的形象,拉马努神的形象可能是亚拉姆教所崇拜的雷吾蒙(Remmon)神的形象的原型,雷吾蒙神的形象与客纳罕教所崇拜的哈特达(Hadda)神的形象有同一个起源,拉赫曼一词本身源自迦南教神话中司掌风暴及雨水的众神之王哈达德(Hadad)神所拥有的称号芮曼(rḥmnn, 意即“仁慈者”),哈达德神的形象的原型是阿卡德教神话中司掌暴风的阿达德(Adad)神的形象,祂的形象与阿卡德教神话中司掌太阳的重要神祇沙马什神的形象之间存在联系,阿达德神的形象是巴比伦教神话中司掌雷电的拉吾曼(Ramman)神的形象的原型。哈达德神被认为是《希伯来圣经》中多次被提及的其中一位最著名的巴力,其形象是撒玛利亚教所崇拜的巴耳(Ba'al)神的形象的原型,对巴耳神的崇拜曾被以法莲教先知以利亚铲除,后者宣称巴耳神是假神[40]。然而,雅呼威教[注 2]认为巴力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强大的邪神[50]。但另一方面,也有类似的理论试图解答对于上主雅威的信仰的源头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在初期的雅乎教教内,雅赫维(Yahaveh)神只是其中一位受到崇拜的神祇,祂的形象的原型是更加古老的希伯来教神话中的贾赫维(Jahaveh)神的形象,其为埃尔神的其中一个儿子,其妻子是阿纳特神[51],雅赫维神的形象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吸收了哈特杜(Haddu)神及其他不少神祇的形象的一些特征,因而演变为上主雅威的形象[52],但也有学者认为在某个古老的秘密宗教的教义中,' YHVH '原本被视为一位强大的、司掌冶金相关事宜的神灵,后来其形象才被改变为负责保佑以法莲族的护守神的形象[53]。
拉赫曼一词的字根是r-ḥ-m,其以raḥum的形式出现于叙利亚文文献及《塔纳赫》中, 人们普遍认为阿拉伯语词𢑥al-Raḥmān源自萨巴伊语词𢑥Raḥmānān,它们都被译为“仁慈的”(Merciful)[54][55][56]。在阿卡德文中,与rḥmn相对应的词汇是rēmēnȗ,后者被用作巴比伦教神话中的众神之王马尔杜克神所拥有的头衔之一,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影响下,对“仁慈者”(rḥmnn, 被译为'Merciful One')的崇拜在自公元元年起的最初数个世纪内在叙利亚广泛传播,故此Raḥmān这个头衔的源头是异教化的[57]。值得注意的是,ar-Raḥmān一词是伊斯兰教教义中真主阿拉所拥有的九十九个尊名中的第一个尊名,其意思是“最仁慈的”(Most Merciful)[58]。此外,Ar-Rahman一词是《古兰经》第五十五章的名称,其意思是“最亲慈的”(Most Gracious)[59]。
统治也门南部地区的希木叶尔王国因深受犹太教影响一事而在公元四世纪决定以独神论宗教拉黑曼教(Rahmanism)为其国教,拉黑曼教崇信独一真神拉赫曼南(Raḥmānān)神。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出生在当地的犹太教信奉者可能把拉赫曼南神等同于犹太教所崇信的上主,而移居到当地的犹太教信奉者则把拉赫曼南神视为另一位神灵[54]。一些证据显示这两位原本被分别看待的神灵的形象可能被融合在一起[60],也有证据显示祂们可能不被视为同一位神灵[61]。基督教成为希米亚里特王国的国教之后,拉黑马南一词被用作基督教所崇信的天主所拥有的称号之一[62]。
Remove ads
传统认为,在穆罕默德先知(代表麦地那)与古莱什人(代表麦加)就《胡代比亚条约》进行谈判行动时,古莱什人所派出使节苏海勒·伊本·阿姆鲁要求穆罕默德先知从条约的内容中移除“以阿-拉赫曼 阿-拉希姆──安拉 之名”(in the name of Allāh, al-Raḥmān al-Raḥīm)这段文字,对他来说,允许这段文字被写上这个行为意味着对一神论宗教的做法的默许,作为替代,苏哈伊尔表示应该写上“神啊, 以祢的名义”(In Thy Name O God)这段文字,这代表对于最高神的一般性誓言,这符合不严格的一神论式实践观念[注 3],虽然穆罕默德先知的追随者反对这样做,但是前者仍然同意妥协[54]。
据传当穆罕默德先知告诉麦加人 他们可以把真主阿拉称为阿-拉黑曼时,麦加人感到颇为困惑,原因是他们从来没有把拉赫曼神视为犹太教及基督教的教义中的惟一真神,反而视之为居住在也门的异教徒所崇拜的某位神祇[63]。
宗教史学家克日什托夫·科希切尔尼亚克神父在其所写的一篇论文中宣称穆罕默德先知对Rḥmnn这个词𢑥的使用同时带有异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色彩,他宣称穆罕默德先知故意透过使用亚-拉赫曼(ar-Raḥmān)这个同样被异教、犹太教及基督教使用的、能够被用以指称异教神话中的神祇的词𢑥去吸引来自于阿拉伯半岛各地的异教徒及犹太教徒来接受伊斯兰信仰,他宣称穆罕默德先知等人认为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受到崇拜的神祇芮恩(Rhmnn)神与在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受到崇拜的一位名叫玛-安拉(Mar-Allāh)的神祇没有分别,并且把祂们的名字都用作对于真主阿拉的称呼之一[64]。阿拉是日神论者声称穆罕默德先知把拉赫曼神的形象及安拉神的形象融合为真主阿拉的形象[65],故此真主(Real-lord) 在《可兰经》(Koran)中最初被认为有三个女儿(拉特神、乌札神及玛纳特神),伊斯兰教也保留了不少源自异教的习俗,该理论试图以此证明真主阿拉不是上主雅威,而是一位广受崇拜且与众多镇尼及鬼魔有联系的伪神[66]。
有说法声称安拉神的形象的原型是阿喇亚(Allaah)神的形象,该说法声称阿喇亚神原本就被视为拥有最高地位的神祇。一些学者认为古时的异教徒可能以安拉一词指称这位神祇[67][68],使得祂原有的名字逐渐被遗忘。安拉一词的意思在当时可能是模糊的[67][69],由于它也被用以指称其他许多神祇,因此容易造成混淆,穆罕默德先知所说的安拉神最初可能是指那位有着最高地位的、遥远的神祇。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安拉神在神话中是一位远离凡间的始源神,因此祂不如其职能更加接近凡人的生活的其他神祇那么受重视[70][71]。由于安拉神在异教盛行的时期没有被认为是犹太教及基督教所崇信的造物主,因此安拉神的形象的源头仍然是异教化的[72]。
有说法声称尔撒(ʿĪsā, 伊斯兰教信奉者对于耶书亚辣比的称呼)一词可能源自印度异教神话中毘瑟笯神的名字' Viṣṇu '[注 4],毘瑟笯神被认为向世人揭示了婆罗含曼(Brahmān)神作为高神(high god)的身份[73],另有说法声称拉赫曼神的名字' Raḥmān '在传入印度之后,成为了在奥义书中出现的' Braḥmān '一词[74],但这与学术界主流观点不同。很多语言学家目前仍然在争论关于尔撒一词的源头的问题[75][76],而毗瑟奴(梵文: विष्णु)这个词𢑥的意思被认为是“完全遍入的”(all pervasive)[77],至于吠陀教教义中由参与祭祀仪式这个行为所得的神秘力量梵早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在吠陀教圣典《吠陀经》中[78],而非后来才出现在奥义书中。梵的名称' Brahman '的梵文原文是' ब्रह्मन् ',其词干是n,主格是bráhma,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个词𢑥源自词根bṛh,意思是膨胀、扩展、生长、放大[79]。在婆罗门教教义中,下梵(Brahmàn)是由能够在天地万物中被发现的原质所构成的自然规律[80],而在后来出现的印度教教义中,上梵(Brahmán)是世间万物的本源[81]。与梵天(Brahma)神不同,上梵不是人格化的神灵,而是遍在的终极实体,古婆罗门教所崇信的婆罗含摩(Brahmā)神在印度教兴起后被认为只是上梵的具像化形式之一[82],印度教教内的一些教派甚至认为祂是由提毘神所造生的[83],并且认为前者为后者工作[83][84]。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书籍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