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风神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风神庙,是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的直辖市定古迹,是全台湾现存唯一一间主祀风神的庙宇,也是台湾府城七寺八庙之一[1]。同为直辖市定古迹的接官亭坐落于庙埕。
沿革
该庙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台湾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设在台湾府大西门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侧、安澜桥的旁边[1][2]。当时的风神庙是一栋四进的建筑,其第一进是大门,第二进是官厅,第三进便是风神殿,而第四进是大士殿[2]。是在把原设在赤崁街大井头的接官亭移到此处后兴建,以保佑往来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这之后台湾府知府蒋允焄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对风神庙进行了第一次的整修,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时的知府蒋元枢则又再次进行整修[2]。这一次除了对原有建筑整修之外,蒋元枢还在庙的东侧建置公馆以让来台的官员暂居,并建设石坊以光大这座进出台湾的门扉[注 1][1][2]。
而在日治时期,由于日本在大正七年(1918年)进行的市区改正计划,而导致原本后半部所有的殿舍以及旁边的公馆遭到拆毁,神像移到原本的官厅[2][1]。后来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时,当地的士绅集资在原官厅地点之上重建,而成今之风神庙[2][1]。而在那之后仍进行了几次整修,如民国81年(1992年)时[2]。
Remove ads
2013年,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与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由灯光师周炼重新设计庙宇的灯光,改以投射灯埋入四周墙面底部,以无眩光的照明打亮石钟鼓楼,庙宇入口处改以方形吊灯取代,整体的灯光让夜间的庙宇具温暖和历史感,且光线充足,仍能清楚欣赏庙宇装饰,与周遭其他庙宇成为强烈对比,成为台南市夜间的重要景点。[3]
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浓地震,造成日治时期建的石造钟楼(后考证为岘石亭)倒塌,鼓楼(后考证为棠荫亭)结构也有受损,为该次地震中台南古迹受创最严重者[4]。之后经过相关考据,于2017年9月18日举行风神庙修复工程的开工祭拜仪式[5],2019年6月14日竣工,在7月25日完成验收[6]。同年(2019年)10月5日举行入火安座仪式[6]。
建筑特色
现今之风神庙,为面宽仅五开间之三合院格局,其中,正殿宽三开间,附有拜亭,左右厢房各一开间,具备东西两庑[2]。建筑结构皆为硬山屋顶,铺设红色板瓦,没有装饰瓦当、滴水瓦,内外屋檐转角镶设以鱼龙,鱼龙口为排水口(仅庙内两座有排水功能,庙外屋檐上两座则仅为装饰)。屋脊皆为马背收尾,屋椽尽处有封檐板,可以看出浓厚闽南建筑风格[2]。
祀神
庙宇主祀风神,尊称为“五行主宰风神爷”,胁侍有水神、火神之神像。其左龛原先陪祀知府蒋元枢,然而如今神像已经失窃,改祀福德正神;右侧神龛陪祀观音佛祖[2]。
又称“二大人行馆”,主祀二大人,造型与广泽尊王相同,又有说法认为即是广泽尊王或与广泽尊王有关。
-
风神庙的内堂。
-
风神庙所奉祀之雷公。
-
风神庙所奉祀之电母。
-
郭王堂


风神庙前的石造建物原被认为是钟鼓楼,后经考证为碑亭“岘石亭”与“棠荫亭”[7][6]。两座碑亭原本样式不同,位置也不对称[7][6]。棠荫亭在1947年因地震倒塌后,部分石材被放到大南门附近,另一部分则被埋在地下[7]。1993年修庙途中发现地下的石材,但并未利用这些石材重建棠荫亭,而是仿造岘石亭新造一座石亭[7]。后来岘石亭也因为开辟道路移动位置,两座石亭因而更为对称,后来被误认为是钟鼓楼[7]。
2017年到2019年的风神庙修建工程中,两座碑亭的历史被考据出来,而后相关单位决定以2016年地震倒塌前的形式为依据重建,原有石材则尽可能组装回去,不堪使用者则存放在文资银行[6],仅两石柱横放于庙墙旁供解说。此外将棠荫亭重建于旧址,并将存放在郑成功文物馆的“岘石”碑重新装在岘石亭上[6]。
-
2016年因地震受创的“鼓楼”
-
2016年因地震倒塌的“钟楼”
-
棠荫亭
-
岘石亭
Remove ads
三协境
庙宇的祭祀圈称为“境 ”,在清末台湾出现结合数间庙宇的“联境”,具有居民自我防卫的民防功能。
交陪境
“联境”的民防色彩淡化,联境内各庙间仍有结盟往来,酬神时相互帮忙,称为“交陪境”。风神庙的交陪境计有:南势街西罗殿、三郊镇港海安宫、海安宫海圣会、台中忠福堂、水林港德行宫、左营广济宫震天府、台南晋阳堂、台南玉旨圣母宫、圣王公馆、嘉义尊雷会、二水定国寺
交通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