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雄港

臺灣港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雄港map
Remove ads

高雄港是位于台湾高雄市海港,为中华民国四座主要国际商港之一,港区毗邻高雄市中心,范围横跨高雄市6个行政区;除了商港功能之外,也是台湾的海军及渔业基地之一。营运机构为台湾港务公司高雄港务分公司。其为台湾第一大港、以及世界第21大货柜港口[1],货柜吞吐量约占台湾整体的港口货柜吞吐量四分之三,货物吞吐量约占台湾港口总量的二分之一[1]

事实速览 高雄港 Port of Kaohsiung, 位置 ...

2014年10月14日,高雄港取得EcoPorts生态港认证,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生态港[2]

Remove ads

历史

明清时期

高雄港原称打狗港,原为渔村,荷兰明郑时期都有开拓,清初已成为高屏地区商品集散中枢。

清治时期咸丰年间(1858年)依照中英天津条约,高雄港开口通商,1863年成立海关高雄关。光绪年间,清廷在此修建火炮等阵地,英法领事与洋商时来勘查。

Thumb
摄于约1870年

在清治时期,打狗港原是南部仅次于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后来安平港港口淤积严重,使洋船难以进入,于是逐渐由打狗港取而代之。由此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渐开发,加上物价低廉,逐渐吸引外商前来采购民生物品以及在此投资。从此打狗港便成为英、美商人争逐的焦点,但其后由于美商经营不善,使打狗港逐渐成为英商的地盘。且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打狗港附近产生许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许多地名如旗后庄、盐埕埔庄、哨船头苓仔寮、三块厝等地便是此时开始发迹。

日治时期

Thumb
高雄港港史馆
Thumb
1923年高雄港内准备乘艇视察的日本摄政皇太子裕仁

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台湾民主国成立并发起战事抵抗,日军于1896年9月方占领港区。日本为强化本港货运功能而兴建打狗港。

第一期筑港:近代化港埠的建立

日本政府在国内建设重要港口,并运用学习自欧美的工程技术在港口建设,而在作为殖民地的台湾,日本政府则是希望将近代化的筑港观念与方式带入,试图让台湾殖产兴业能顺利发展。随着台湾的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南部的物产大多都集中在打狗港,然而,当时的打狗港却无法完全配合大量物产的输入,打狗筑港的需要便在此显得更加急迫。1908年3月份,日本帝国议会通过筑港事业6年计划,同一年台湾总督府设置“临时台湾总督府工事部打狗支部”的事务所于哨船头街,本部则设置在总督府,这标志着打狗第一期筑港事业的开始,将打狗港建设为良好的商业港口是第一期筑港计划的目标,日本政府希望打狗港能以进出3,000吨级,达到每年货物吞吐量45万吨为目标,筑港的预算费用为473万3千圆。工程计划对于打狗港的淤塞与港口容量不够进行改善,并且处理当南风吹来时,港口缺少屏蔽等缺失。日后因筑港时间过长,无法配合台湾本岛内产业的迅速发展,因而由6年改成5年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打狗港已经可以容纳下11艘3千吨级船只,年吞吐量可达31万吨,打狗港作为一近代化港口的状态已经形成。[3]

第二期筑港计划:港埠的扩张

虽然第一期筑港计划还尚未完成,但由于打狗港进出货物急遽增加,港口设备很快地不敷使用,因此 1911 年台湾总督府土木部打狗出张所所长山形要助提出筑港扩张计划的三个设计方案,最后总督府采用折衷的第二个方案,并于1912年3月的第28回帝国会议提出获得通过,计划预算1,278万4千圆。此计划原先预计于1925年完成,但中间遭遇财政因素与需求扩充,计划规模反复改变,终于在1937年完成实际施行长达25年的第二期筑港工程。

第二期筑港之规划,首先以能容纳1万吨级船只之进出与停靠为目标;再来是第二码头(今盐埕埔一带)的扩建,包含增设仓库及水陆联系设备,在增加之仓库群与工厂之间,布设多条港区铁路行驶于打狗驿(盐埕埔庄)与仓库之间,提供货物装卸、存放,并能载送至火车站之运输效能。另外,哨船头船渠的扩建与变更,打狗地区的渔业中心,逐渐从旗后移转至哨船头。修建后的陆上设备则包含竞卖场、渔市场事务所、仓库、旗后间渡船及渡船休打狗所、渔船用重油槽等,形成日后鼓山渔港的基础空间型态。

总督府有感于打狗因筑港事业的进展,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划规模已经不足,市区必须扩张,因此配合筑港计划,同时也公布打狗市区改正计划,并开始着手进行打狗川河道整治,经由疏浚、矫直,成为提供小型船只运输两岸及后方工厂所需材料的运河,也就是现今爱河的雏型。[3]

昭和12年(1937年)完成二度改建,可停8,000吨船只,码头扩至16座,仓库19座。10,000吨船只也可进出港区。航线方面,大正13年(1924年)已有高雄-横滨线、高雄-广东线、高雄-天津线、台湾-朝鲜满州国线等,贸易总额当年吞吐量为158万吨。昭和14年(1939年)吞吐量升至320万吨,成为日治时期高雄港的运量高峰。

第三期筑港:“南进要港”的扩建计划

第二期筑港工程于1937年完工,但高雄港的营运量发展快速,加上日本政府在同年7月7日发动中日战争,原本作为商港的高雄港增加军事运输任务,货物吞吐量达250万吨,以致甫完成不久的港湾设施不敷使用。为配合战争需要,紧接着进行第三期的筑港工程,预计投资770万日圆、持续6年的港湾建设事业。由于当时高雄港港埠护岸陆上的设备并未整备齐全,而且港口吞吐量不断急增、农产品以外的货物进出亦增加之下,陆上设施扩充的需求更加急迫;因此,第三期筑港工程的重点是在于港埠护岸与设备,以及既有空间之修筑改善。除了第三期计划工程的执行,随着战事的需要,总督府进一步以高雄港为南进基地,不仅计划改筑高雄港为军港,并在寿山北端潟湖开辟另一港口(即左营军港)。[3]

昭和19年(1944年)中期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太平洋战场展开反攻,美军已渐次赢得新几内亚塞班岛菲律宾等战场胜利,美国陆军航空军已能对台湾、琉球直接空袭。10月以后,高雄港遭到盟军猛烈轰炸,所有码头仓库几尽摧毁。日军为避免美军登陆作战时利用该港补给物资,自沉大船五艘封锁港道。

Thumb
受美军轰炸的哈玛星与部分高雄港区

中华民国时期

1945年日本战败,进入中华民国时代,于12月正式成立高雄港务局管理高雄港业务,同时打捞沉船以清理航道。

民国48年(1959年)后,高雄港展开12年扩建计划等多项措施,至民国69年(1980年)完成中岛商港区,并增加深水码头27座,浅水码头2座。附设高雄加工出口区前镇渔港、临海工业区、中国钢铁公司台湾国际造船公司,以及第一、二、三、四货柜中心等。民国64年(1975年)第二港口开通,并在民国73年(1984年)完成高雄港过港隧道。第五货柜中心,于民国78年(1989年)完成[4]

由于不断扩建,高雄港在1960年代起超越港区狭小扩建不易的基隆港,成为台湾第一大商港,并持续至今[5]

Thumb
第二港口空照图

高雄港于民国88年(1999年)位居世界货柜吞吐量第3大港,当年货柜进出口量约700万TEU;仅次于香港新加坡。近来由于受到区域内其他港口,包括传统大港香港釜山以及新兴港口深圳盐田上海洋山浙江宁波山东青岛之竞争挑战,高雄港排名略有下滑,民国105年(2016年)货柜装卸量约1,046万TEU[6]

民国92年(2004年)高雄港总进出港船次为39,045艘次,为历年高峰;民国99年(2010年)为35,312艘次[7]。高雄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约占台湾整体港口货物吞吐量五成、货柜装卸量则占整体七成左右[1]。高雄港进出港旅客人数排名台湾第3(仅次于基隆港、台中港)[1]。民国101年(2012年)3月1日台湾港务公司成立后,前高雄港务局改制为前述公司属下的高雄港务分公司

2021年6月3日11:30左右,香港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一艏货轮失控,擦撞拖倒岸上两台桥式起重机,导致起重机倒塌,有1人受伤,2人被困但没生命危险。[8][9]

Remove ads

港区地理与设施

高雄港所在湾区是一狭长海湾,原为一潟湖,总长度12公里,宽度约为1公里至1.5公里。入口宽度则只有100米,形状类似口。高雄港港区面积为17,736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871公顷,占全港面积之10.55%,水域面积15,865公顷,占全港面积之89.45%,有两个入海通道,进出港航道长18公里,港区海域设有两套防波堤。目前高雄港航道和港区水域水深为11.3米至17.6米不等,[10]可供15万吨级海轮进出港和停泊。港区水域锚地2处,设浮筒泊位24组,可泊万吨级以上船24艘,超级油轮浮筒2座,分别可泊15万吨级和25万吨级巨型油轮。锚泊地总泊数可达190多艘。

高雄港现有营运码头约116座,其中杂货码头30座、货柜码头24座、散装码头32座、榖类码头2座。此外客轮、军舰、港务、工作码头共28座。另有仓库96座,容量57.6万吨。货柜场5处,供货柜转运。港区现有货柜装卸桥(桥式机)及装卸搬运机械170架。港区未来将建置污水下水道系统。

高雄港的码头依照位置与特性,可以分为蓬莱商港区、盐埕商港区、苓雅商港区、中岛商港区、前镇商港区、小港商港区、中兴商港区与大仁商港区。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小渔港、造船厂与修船场等等。

Thumb
寿山国立中山大学西子湾、高雄港第一港口、高雄市区旗津岛全景
Remove ads

港区地图

  = 工业区;   = 货柜码头;   = 杂散货码头;   = 仓储物流区;   = 渔港;   = 商业区;   = 海军基地

港埠设施

高雄港现有码头137座,其中作业码头87座、非作业50座。[11]

Thumb
高雄港区码头分布图

蓬莱商港区

盐埕商港区

  • 浅水1号码头⇒出租(海洋委员会海巡署舰队分署
  • 浅水2号码头⇒亲水游憩码头/其他
  • 浅水3号码头⇒出租(观光客船码头)
  • 11号码头⇒亲水游憩码头
  • 12号码头⇒亲水游憩码头(真爱码头

苓雅商港区

  • 登1、2号码头⇒亲水游憩码头
  • 13号码头⇒亲水游憩码头(光荣码头
  • 14、15号码头⇒亲水游憩码头
  • 16~21号码头⇒杂货码头
  • 22号码头⇒游艇码头(新光码头
  • 25号码头⇒台肥公司码头

中岛商港区

为高雄港第一个成立的大型货柜中心,其成立之目的是为了配合民国五十年代时的高雄加工出口区的成立。

  • 27号码头⇒大宗液货码头(专用)
  • 28号码头⇒大宗液货码头(公用)
  • 29号码头⇒大宗干货码头(专用,台塑公司承租)
  • 30号码头⇒液化/杂货码头
  • 31~41号码头⇒杂货码头
  • 42、43号码头⇒货柜码头(第一货柜中心)
  • 44、45号码头⇒水泥管道
  • 46号码头⇒专用码头(台糖公司承租)
  • 47、48号码头⇒杂货码头
  • 49~55号码头⇒大宗货码头
  • 56号码头⇒原木码头
  • 57、58号码头⇒大宗液货码头
  • 前镇河北岸码头⇒其他

前镇商港区

设立于中油的工作码头和前镇渔港之间。本中心水深较深,可供较大型的货柜船停泊。

  • 前镇河南岸码头⇒其他
  • 59号码头⇒其他
  • 60~62号码头⇒大宗液货码头(公用)
  • 63~66号码头⇒货柜码头(第二货柜中心)

小港商港区

为一座大型的货柜中心,其所附的五座货柜码头,均可停泊当前最新型的大型货柜轮,并且采用较新式的器械,使其装运效率大幅提高。

  • 68~70号码头⇒货柜码头(第三货柜中心)
  • 71、72号码头⇒谷类码头
  • 73号码头⇒杂货码头

中兴商港区

位于旗津岛南部,最大的特点为其长度相当地长,足以容纳目前航行于全球的大部分货柜船。另外,本中心也在港边建立了全台最大的货柜仓储中心,配合过港隧道和高雄港第二港口的开辟主要由长荣海运所承包。

  • 115~121号码头⇒货柜码头(第四货柜中心)
  • 122号码头⇒杂货码头

大仁商港区

兴建码头八座,其中十四米水深码头四座,十五米水深码头三座,水深十三米重件码头一座,及货柜场地一百公顷,可储放货柜54,000TEU。

  • 74号码头⇒重件杂货码头
  • 75号码头⇒杂货码头
  • 76~81号码头⇒货柜码头(第五货柜中心)

大林商港区

兴建码头四座,其中十六米水深码头四座。

  • 108~111号码头⇒货柜码头(洲际一期货柜中心、第六货柜中心)

兴建五座深水货柜码头。于2012年5月25日动工[12],2023年5月正式启用[13][3]

  • S1~S5号码头⇒货柜码头(洲际二期货柜中心、第七货柜中心)
  • S6~S11号码头⇒台湾中油承租码头,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2、S13号码头⇒石化油品码头(公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4号码头⇒石化油品码头(专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5号码头⇒石化油品码头(台塑公司专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6号码头⇒大宗货码头(公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7号码头⇒大宗货码头(专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8号码头⇒大宗货码头(公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19号码头⇒大宗货码头(专用),后线场地开发中,尚未营运
  • S20号码头⇒大宗液货码头(公用),尚未营运
  • 港勤船渠码头⇒尚未营运

高港修造厂

其他

航线

国内航线

国际航线

  • 高雄↔福州(243海哩,境外航运中心)
  • 高雄↔厦门(102海哩,境外航运中心)
  • 高雄↔香港(342海哩)
  • 高雄↔釜山(917海哩)
  • 高雄↔神户(1,130海哩)
  • 高雄↔新加坡(1,621海哩)
  • 高雄↔马尼拉(547海哩)
  • 高雄↔悉尼(4,233海哩)
  • 高雄↔西雅图(5,478海哩)
  • 高雄↔纽约(10,965海哩)
  • 高雄↔马赛(经苏伊士运河,8,147海哩)
  • 高雄↔伦敦(经苏伊士运河,9,048海哩)
  • 高雄↔汉堡(经苏伊士运河,10,164海哩)
  • 高雄↔鹿特丹(经苏伊士运河,9,906海哩)

业务统计

进出港船舶数 ( 单位:艘次、吨 )

更多信息 年分, 进港船舶 ...

旅客人数 ( 单位:人次 )

更多信息 年分, 国际航线 ...
更多信息 年分, 国际邮轮 ...

货物吞吐量 ( 单位:公吨 )

更多信息 年分, 进口货 ...

交通

因应港区和市区联外道路发生大小型车未分流的现象,高雄港目前已兴建金福路高架、国道一号渔港路延伸段、新生高架道路,达到“大车不进入市区”的效果。[14]

发展计划

近年来由于台湾产业转型(出口货品价值高、体积小、甚至需要空运,而低价值、体积大使用海运的产品则外移中国大陆,加上中国大陆经济开放,拥有相对廉价劳工的优势,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以及中国政府广建深水港的影响,导致高雄港虽货柜吞吐量连年成长,但因成长速度不及中国的新兴港口,所以世界港口排名逐年下滑。为挽救高雄港竞争力、吸引外商前来布局[15]中华民国政府推行自由贸易港区政策,规划洲际货柜中心。历任高雄市市长及各党派候选人皆宣传“港市合一”以使港区与市区共荣发展。

依据前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提出的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以及前总统马英九提出的爱台十二项建设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政策,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第二期建设工程于2011年5月25日举办动土仪式,计划期程2011年至2019年,计划总经费为新台币906亿元,其中政府负担部分共新台币281.1亿元,民间投资营运设施新台币624.9亿元。第1工程标“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第二期工程计划海堤及防波堤工程”预定2017年底完工,完成后可提供后续洲际货柜中心二期约422.5余公顷填地所需安全水域的遮蔽,俾供兴建码头及后线营运设施。

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位于高雄港二港口南侧外海水域,第二期工程预定兴建外廓堤6,515米,填筑新生地约422.5公顷,计划兴建19座深水码头,其中包括5席新式深水货柜码头,可提供18,000TEU级大型货柜船靠泊作业,货柜装卸能量每年可达400万TEU以上;10席石化码头,可供现有旧港区石化业者迁移到该处码头作业,重新建立南部石化储运中心,供石化业者永续经营,延续中华民国石化产业之竞争力。另4席为散杂货码头,可提供中岛港区部分大宗散杂货码头迁移。

计划完成后可借由整体结构性调整旧港区使用机能,高雄港码头整并功能调整,发展亲水游憩,活化港区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发展,启动港市再造动能,发展都会港湾。

本计划后续尚有14席码头护岸工程,包括10席石化码头、4席散杂货码头,岸线总长度5,249米,水深16米至18米,浚挖回填工程约250余公顷石化中心填地作业、港勤船渠工程、区内及外环道路工程、公共设施及附属建筑工程等标案。其中码头标于2012年底招标、浚填标于2014年中招标,其余工程标案则陆续配合填地时程办理招标施工作业,全部建设工程预定于2019年完工。

友好港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