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棠瑞

生物學家、植物學家、森林學研究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刘棠瑞(1910年11月30日—1997年),生物学家植物学家、森林学研究者,1910年在中国江西安福县出生,1997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1]。刘棠瑞著作丰富,亦为台湾植物志第一版之编辑成员之一[2]

生平

刘棠瑞,江西安福县人,出生于1910年(一说1911年[3][4])11月30日,1997年于加州洛杉矶过世,享年87岁;其家族世居严田乡,其父刘玉峰,兄刘锡梁均为开业中医师[1]。刘棠瑞6岁进入私塾,15岁插班吉安县阳明中学,16岁随同乡李达才至东京,补习日语与英数理化,1929年考取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获江西省政府公费支助,1933年毕业后随即考取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现在的京都大学)理学部植物学科,并于1936年取得理学士学位[1][4]。学成后回到中国,曾在广东广西的大学院校担任生物系教授、兼主任[1]

1948年应陈兼善的邀请到台湾,出任当时的台湾省立博物馆(现在的国立台湾博物馆)担任研究员兼植物学组主任,也兼台大植物系、省立师范学院(现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3]。1955年,受到当时台大校长钱思亮之聘,担任专任森林学系教授,兼任同校植物学系教授,也曾兼森林系主任行政职,并在1972年担任农学院院长,至1977年才卸任;除在台大任教之外,刘棠瑞也在此期间曾兼国立中兴大学植物学系和森林学系教授[3];并在任教期间,以研究成果在1970年取得到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3][4]。1982年刘棠瑞从台大届龄退休后移民美国,1997年于洛杉矶去世[4]

Remove ads

研究

1947年担任台湾省立博物馆研究员期间,积极参与学界(包含了地质、气象、动物、植物、地理等科学领域)组成之科学考察团,进行植物调查及采集的工作,地点有澎湖玉山兰屿等地,为其所致力进行的分类学研究[4] [5]

致力于教育与学术研究时间长达50年之久,尤其对于台湾及华南的植物分类学有深刻的研究,总共发表了83篇学术论文[5]

1963年应美国农业部之邀请,前往欧、美、日等地区,针对冷杉属(Abies)树木之分类与分布,进行为时一年的研究[5]。回国后,历经八年的整理与研究,于1971年出版了《冷杉属志》[5](英文版专论英语monograph)。该书非但研究了世界的冷杉属植物的分类及分布,也对其培育方法及森林工业方面之利用有所阐述,并以此书获得美国农业部颁奖[5]。刘棠瑞亦以此书及其他研究著作,向日本东京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而获颁理学博士学位[5]

刘棠瑞的学术发表之英文名字为Tang Shui Liu,但亦有作Tung Shui LIU[2]

Remove ads

著作

1973年至1979年间,担任英文版《台湾植物志》(Flora of Taiwan)的编辑委员[2],并为主要作者[6][7][8][9]

  • 《台湾木本植物图志》[注 1]
  • 《正中植物学辞典》(与李亮恭合著)
  • 《森林植物生态学》(与苏鸿杰合著)
  • 《树木学》(与廖日京合著)
  • 《植物分类学》[注 2]
  • 《冷杉属志》
  • 《云杉属志》
  • 《台湾经济植物名录》
  • 《树木学》
  • 《木本植物分类学》
  • 《南投县植物志》(与刘枝万合撰)

1套上下2册的《树木学》得到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

培养新血

曾于台大师大兴大等校教授树木学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培养后进,台湾的许多学者如耿煊、赵传缨、黄增泉许建昌、庄灿旸、廖日京苏鸿杰吕福原廖秋成欧辰雄等都是他的学生[4][注 3]

评价

刘棠瑞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担任森林系主任期间,对该系之系务及学生对森林方面之研习与发展,多所鼓励与规划,当时毕业离校的学生,在后来均对台湾林业方面多有贡献。[5]

获奖

除了有丰富的著作,其研究亦受到海内外学界多项大奖的肯定:

其他

在郑淑芬(2007)[5]记录李学勇谈植物分类学者时,提出了刘棠瑞关于植物名词的主张:首先是他发现多年所传授的“藓苔植物”,必须依照历史传统而改称“苔藓植物;第二是因为裸子植物具有“球花”(或称“花球”),因此他认为应该属于“显花植物”;最后在传播了四十多年的“槭树科”之后,在其所著的《植物分类学》卷四中将中文科名改称为“树科”。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