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牆(英語:paywall)是一種透過購買或付費訂閱來限制對內容(尤其是新聞)的訪問的方法[1][2]。自2010年代中期,開始有報紙在其網站上實施付費牆,以此作為增加收入的一種方式,因為付費印刷讀者和廣告收入多年來一直在下降(部分原因是使用了廣告封鎖器[3]。在學術界,閱讀研究論文通常要收費,並且要透過訂閱的學術圖書館獲得[4][5]。其他報紙,主要如《紐約時報》,則在各種付費牆的實施和撤消之間搖擺不定。

歷史

1996年,《華爾街日報》成立並繼續維持「硬」式付費牆[6]。其他報紙(主要是《紐約時報》)在各種付費牆的實施和撤消之間搖擺不定[7]

懷疑付費牆模型的專家包括阿里安娜·赫芬頓,他在2009年的《衛報》上宣稱「付費牆已成為歷史」。據報道,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士在2010年將《泰晤士報》的付費牆稱為「愚蠢的實驗」[8]

類型

付費牆模型有三種:「硬式付費牆」沒有免費內容,而是提示使用者付費以閱讀,收聽或觀看內容;「軟式付費牆」允許讀者使用某些免費內容,例如摘要;「計量式付費牆」允許讀者在特定時間段內訪問一定數量的免費文章,從而使使用者無需訂閱即可檢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9]

組合

「更軟」的付費牆策略包括允許免費訪問選定內容,同時將付費內容保留在付費牆之後。

反應

行業

專業人士對收費牆的反應參差不齊。關於付費牆的大多數討論都圍繞其作為企業的成敗。

讀者

關於讀者對付費牆的反應已有研究。由加拿大媒體研究協會完成的一項名為「加拿大消費者不願為線上新聞付費」的研究直接確定了加拿大對付費牆的反應。該研究對1,700名加拿大人進行了調查,發現92%的線上閱讀新聞的參與者寧願找到免費的替代方案,也不願為自己喜歡的網站付費(相比於82%的美國人[10])。另有81%的人表示,他們絕對不會為他們首選的線上新聞網站付費[11]

應對策略

使頁面在禁用Javascript的情況下顯示,例如使用archive.is存檔頁面不含JavaScript的版本或安裝NoScript擴充以封鎖JavaScript可以繞過一些線上付費牆。

也可以使用網路瀏覽器中的「私密瀏覽模式」(private browsing mode)繞過某些線上付費牆[12]

關連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