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宫殿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或金鑾寶殿[1],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宮殿,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面積最大的一座[1][2] ,並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堪稱中華第一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征,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與眾不同。[2]
太和殿 | |
---|---|
圖為北京故宮內的太和殿 | |
概要 | |
類型 | 宮殿 |
所屬國家/地區 | ![]() |
行政區 | 北京 |
地點 | 故宮 |
39°54′57″N 116°23′26″E | |
地圖 | |
![]() |

太和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現所見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3]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層漢白玉台基上,合稱「三大殿」。「三大殿」和東面的文華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築合稱「外朝」。三大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