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文言筆記志怪小說清代袁枚著,共24卷,又有《續新齊諧》10卷。書成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以前,內容引用極多,大多來自於他人口述,但也有一些來自於書面記錄,它和不少前人以及同時代作家的志怪小說存在雷同情節,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命名

「子不語」一語取自《論語·述而》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靈異」等事。《子不語》書成後,袁枚發現元朝小說部中已有此書名,又改為《新齊諧》[1],取自莊子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

從《子不語》的袁枚自刻本開始,直到其清末刊本標題均為《新齊諧》,民國才開始正式用《子不語》之名出版。袁枚序所說的元人同名書已無從考證。據袁枚,他也曾打算以《續夷堅志》命名此書,但刊行時發現元好問已有《續夷堅志》而改為《新齊諧》。[2]

版本

現存最早的《子不語》版本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隨園刻本(乾隆戊戌本[3]),此外還有嘉慶間《隨園三十種》本、嘉慶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緒十八年(1892)《隨園三十八種》本等。[4]:1

據乾隆戊戌本,本書共24卷,740則故事,但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乾隆戊戌本有二十餘章缺失。嘉慶間《隨園三十種》本收錄較全,只缺《鄉試彌封》一篇。[3]

查禁

自道光開始,它被清政府視為「淫詞小說」。道光十八年(1838)江蘇(裕謙主持),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同治七年(1868)江蘇(丁日昌)屢次將《子不語》列入查禁名單。前兩次標註為「抽禁」,即查禁部分章節,主要是《蔡京後身》《暹羅妻驢》《控鶴監秘記二則》《急淫自縊》這四章,而丁日昌則直接封禁全書。[3]

目前並未發現道光和同治年間刊本,可能就是受查禁影響。光緒之後,雖然政府仍在查禁小說,但《子不語》已不在查禁之列。[3]

內容

《子不語》內容來源很多,其中大多[4]:6為袁枚收錄的他人敘述,如《山西王二》中直接標註「熊翰林滌齋先生為余言」[4]:4,一些沒有明說的也可以從內文看出是源自他人敘述,如《妖道乞魚》「余姐夫王貢南,居杭州之橫河橋」[4]。《子不語》中,直接指出源自他人敘述的有134則,間接指出的有45則,合179則[4]:6。此外,也有袁枚自述,如《大胞人》[4]:5

《子不語》的書面來源情況比較複雜,一些是當時的邸抄、公文,如《常格訴冤》「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4]:7;一些是來自於碑石、牌坊,如《田烈婦》[4]:7;一些來自於史書,其中《明史》最多[4]:7;一些來自於文人文集和其它典籍,如《本草綱目拾遺·蜜虎》同名章節[4]:14

此外,《子不語》中袁枚雖然對一些來源進行了標註,但也存在錯誤情況,如《奉行初次盤古成案》說引自《北史》,但其實是《南史》。[4]:20

相似故事

《子不語》的一些故事在前人的筆記小說中就已出現,如其《雀報恩》來源於《搜神記·黃衣童子》[4]:8。時間最近的是《閱微草堂筆記》(特別是其《灤陽消夏錄》)和《夜譚隨錄》。其中,與《閱微草堂筆記》情節相似的有九篇,可能是袁枚直接錄自原書[4]:7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表示是《夜譚隨錄》抄《子不語》,但現在學界普遍認為是《子不語》抄《夜譚隨錄》,因為《夜譚隨錄》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就已有刊本,比最早的《子不語》乾隆戊戌本還早。[4]:12-13

評價

和清代大部分筆記小說不同,《子不語》對於所敘述的鬼故事和各種奇聞表現出懷疑的態度[5],體現了他對經學的批判[6]和反傳統思想[7]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