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可畏號鐵甲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可畏」號鐵甲艦(Terribile)[c]是義大利皇家海軍最早開始建造的鐵甲艦,也是強大級鐵甲艦的第二艘。「可畏」號及其姊妹艦「強大」號都是在法國建造的。本艦於1860年6月開工建造[d],1861年2月下水,同年9月竣工。作為一艘船旁列砲鐵甲艦[e],該艦是義大利第一批裝備4門203公釐(8英寸)艦砲和16門164公釐(6.5英寸)艦砲的鐵甲艦之一。
在1866年的第三次義大利獨立戰爭期間,該艦參加了在利薩島附近的攻擊行動。在作戰中,該艦負責的任務是削弱保護科米扎港口的奧地利岸防砲台。由於戰略位置十分靠南,該艦無法參加隨後爆發的利薩海戰。戰後,由於義大利海軍預算大幅削減以及更多現代化裝備的出現,本艦的服役生涯受到了限制。1885年,該艦退役並改作訓練船。1904年最終被拆解。
Remove ads
設計
「可畏」號全長65.8公尺(215英尺11英寸),舷寬14.44米(47英尺5英寸),平均吃水5.45米(17英尺11英寸),在常規載荷下排水量2,682長噸(2,725公噸),滿載情況下2,807長噸(2,852公噸)。該艦的推進系統由包括一台單脹船用蒸汽機,該蒸汽機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則由六座燃煤矩形火管鍋爐提供,鍋爐產生的廢氣通過單座煙囪排出。在1,100匹指示馬力(820千瓦特)的功率輸出下,本艦最高航速為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在最高航速下,本艦續航里程可達1,300海里(2,400公里;1,500英里)。作為蒸汽機動力的補充,本艦還裝備了縱帆裝具[f]。在常規配置下,本艦一般配備371名軍官和士兵。[8]
在計劃建造階段,本艦被設計成為裝甲水上砲台[g],但是在建造開始後被重新設計成一艘可遠海航行的船旁列砲鐵甲艦。其裝載的主砲組也由一開始的30門減少為20門,其中4門203公釐(8英寸)、16門164公釐(6.5英寸)來福線前膛砲[h]。這些艦砲都以傳統的舷側[i]方式布置。1878年,艦上的火砲被減少為8門203公釐(8英寸)砲。1885年,「可畏」號重新裝備了兩門6英寸(152公釐)砲,兩門5.9英寸(150公釐)砲,以及四門4.7英寸(119公釐)砲,並被改用作訓練艦。本艦的艦體為木製,外面包裹著109公釐(4.3英寸)厚的熟鐵裝甲。[8]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法國拉塞訥的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公司[j]建造,於1860年6月鋪設龍骨,是為該艦級中最早開工的艦隻。該艦於1861年2月16日下水,同年9月竣工。訂購方原本是撒丁王國海軍[k],但在建成時撒丁王國海軍已經被重組為剛成立的義大利王國的皇家海軍[13]。1866年6月義大利在第三次獨立戰爭中向奧地利宣戰,與此同時普奧戰爭也在進行中[14]。義大利艦隊指揮官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l]海軍上將在戰爭爆發初期採取謹慎策略,儘量避免與奧地利艦隊的交戰,而事實上奧地利艦隊比義大利要弱很多。儘管佩爾薩諾公開表示只是要等待從英國建成回來的撞角鐵甲艦「鉛錘」號入隊,但他的不作為極大的削弱了艦隊的士氣,也遭到很多下屬公開指責其懦弱[16]。
1866年6月27日,奧地利海軍艦隊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m]將艦隊帶到安科納以試圖引開義大利方面的注意力。這一時間義大利艦隊處於混亂狀態,「可畏」號此時只安裝了一半的火砲,而艦隊中其他艦隻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佩爾薩諾在「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鐵甲艦上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以決定是否出兵與特格特霍夫交戰。然而此時特格特霍夫已經從安科納撤退,這使得佩爾薩諾的決定變得毫無意義。時任義大利海軍部長阿戈斯蒂諾·德普雷蒂斯敦促佩爾薩諾採取有效行動並建議他主動出擊占領利薩島以幫助義大利軍隊內部在庫斯托扎戰役[n]中失利後恢復軍心。於是佩爾薩諾在7月7日離開安科納在亞得里亞海域進行了一次徒勞無獲的掃蕩行動並最終於13日返回。[19]
Remove ads

1866年7月16日,佩爾薩諾率領義大利艦隊離開安科納前往利薩島並於18日抵達,隨隊還有裝載3000名士兵的運載船。義大利方面以軍艦對奧地利在島上的要塞進行砲擊,意圖在要塞被壓制後讓士兵登陸。此時的「可畏」號與其姊妹艦「強大」號、鐵甲艦「葡萄牙國王」號[o]、「瑪利亞·皮亞皇后」號以及岸防艦「瓦雷澤」號[p]一起編在第三分艦隊內。作為回應,奧地利海軍派出特格特霍夫率領的艦隊攻擊義大利艦隻[21]。砲擊奧地利要塞的作戰失敗後,義大利軍隊於18日撤退,準備第二天早上再次發起進攻。佩爾薩諾命令「可畏」號和「瓦雷澤」號砲擊科米扎的防禦工事,其餘艦隻則進攻維斯港的奧地利砲台。然而這些作戰行動並未擊潰奧地利守軍。[22]
佩爾薩諾在7月20日再次命令「可畏」號和「瓦雷澤」號負責壓制科米扎的砲台。在義大利艦隊發起進攻之前,通信船[q]「探險」號[r]傳來了特格特霍夫艦隊逼近的消息,這引發了佩爾薩諾艦隊的一片混亂。「可畏」號和「瓦雷澤」號在主力艦隊以西9英里處準備攻擊科米扎,而另外三艘鐵甲艦則在東北部。為此,佩爾薩諾立即召回「可畏」號和「瓦雷澤」號,同時命令艦隊先排成並列隊形,然後排成戰列線前進。在行動開始前不久,佩爾薩諾離開了他的旗艦「義大利國王」號,轉移到「鉛錘」號,然而在其他艦上的指揮官都不知道這一變化。因此,這些艦隻開始各自為戰。[25]
「可畏」號在戰鬥中沒有記錄到特別的行動,僅有向奧地利風帆戰艦「皇帝」號[s]遠距離發射了一枚砲彈。該艦響應佩爾薩諾的命令較為遲緩,直到「義大利國王」號被撞沉,岸防艦「帕萊斯特羅」號[t]起火併很快就被彈藥庫殉爆沉沒後才到達戰場。此時雖然佩爾薩諾手中的艦隻數量依然超過奧地利,但他仍然拒絕反擊並率隊撤退。奧地利艦隊緊跟在義大利艦隊後面直到完全脫離戰場,兩隊分別向安科納和普拉進發。[30]
戰鬥結束後,佩爾薩諾被喬瓦尼·瓦卡海軍上將接替,後者接到命令攻擊奧地利在普拉的主要海軍基地,但是在正式行動開始之前戰爭就結束了[31]。戰爭結束後,義大利政府對海軍艦隊的作用失去了信心,並大幅削減了海軍預算。由於預算削減嚴重,導致在1870年9月義大利統一戰爭中,海軍在調動其鐵甲艦隊進攻奇維塔韋基亞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相反的是,很多艦隻被擱置起來,被徵召來當船員的水手也被遣送回家[32]。被擱置的「可畏」號先後被中央砲房艦[u]和砲塔艦[v]超越,和其作為第一代鐵甲艦的姊妹艦「強大」號一起被迅速淘汰[36]。
1872年12月3日,「可畏」號在拿坡里的一場風暴中被衝上岸[37]。在1872-1873年間,該艦裝備了新的鍋爐。1878年,艦載武裝減少為8門8英寸砲[8]。1885年,「可畏」號被改為訓練船,重新裝備了兩門6英寸(152公釐)砲,兩門5.9英寸(150公釐)砲,以及四門4.7英寸(119公釐)砲以及兩具魚雷發射管。該艦一直擔任該職務一直到1904年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並拆解。[8][38]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