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十志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十志士
Remove ads

三十志士緬甸語ရဲဘော်သုံးကျိပ်,日語:志士三十人[1]),是對一群緬甸獨立活動家的稱呼,該群體是緬甸現代軍隊「緬甸獨立軍英語Burma Independence Army」的雛形。

Thumb
緬甸獨立軍成員舉拳英語Raised fist合影,1942年

歷史

1940年8月8日,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化名Tan Lwan Chaung)與德欽拉棉(化名Tan Hsu Taung)喬裝中國水手,搭乘挪威貨輪M/S Hai Lee前往中國廈門,意圖聯絡中國共產黨謀求獨立支持。與此同時,緬甸本土以吳耶、登茂博士為核心的「仕紳運動」集團和正與日本方面秘密擬定《緬甸獨立計劃》,計劃輸送30名緬甸青年赴日本台灣海南島接受軍事訓練,成為獨立運動的骨幹。昂山一行因未能在廈門接觸中共組織、身患痢疾且耗盡旅費而陷入困境,轉而尋求日本方面的幫助。11月12日,由鈴木敬司(「南機關」特別情報部隊的負責人,緬語化名「波莫焦」(意為「霹靂」同志),後成為「三十志士」的導師和主要培訓師[2][3])將二人秘密轉移。這次意外轉折使支持緬甸獨立運動的外國援助力量逐漸轉向日本。

1941年2月15日,昂山在日本協助下重返緬甸,3月3日與吳耶在仰光會晤,確認日本將提供軍事支持。3月10日,昂山率首批5名青年(拉佩、艾貌、巴姜、哥盛)赴日,最終形成30人規模的「三十志士」。[4]

1941年9月,三十志士在海南三亞[2]的「三亞農業訓練所」(由「南機關」建立的軍事訓練營)展開分級特訓[4]

  • 第一組(昂山、昂丹、吞奧、拉佩)接受軍政指揮訓練;
  • 第二組(奈溫、吞盛、拉貌、瑞)專攻游擊戰術;
  • 第三組(其餘人員)側重常規作戰。

1941年10月5日集訓結束後,全體陸續轉移至台灣,在台期間丹丁因病亡故,實際形成29人核心力量。[4]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5][3]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南機關於1941年12月11日遷至曼谷。1941年12月26日,在曼谷一所屋主為緬甸醫生的房屋內,約25名「三十志士」成員用注射器從手臂抽血,然後倒入一個銀碗中,每人飲下,以此傳統的「飲血」儀式宣誓彼此「永遠忠誠」,效忠緬甸獨立事業。[6]隨後,受訓志士與泰國招募的200名緬甸僑民整合,正式組建緬甸獨立軍(BIA)。[4]這支武裝力量成為後來緬甸國防軍的前身,其雙面性質(既依賴日軍支持又保持民族獨立訴求)深刻影響了緬甸獨立進程。

據戰前在仰光大學任教的緬甸歷史學家戈登·H·盧斯英語Gordon H Luce教授稱,昂山將軍領導的「三十志士」幫助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的第四個國家(第一至第三個國家分別由阿奴律陀(1044—1078年)、德彬瑞梯(1530—1550年)、雍笈牙(1752—1760年)建立)。[7]

在日據時期,巴莫博士曾於1943年8月至1945年3月左右擔任緬甸國家元首和「最高領袖」(အဓိပတိကြီး)。他對「三十志士」的作用持有不同看法。[8]

三十志士中的最後一位領導人波耶圖於2013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92歲。[9]此前,波覺梭於2012年10月10日在昆明市去世。[10]過去十年中,三十志士中相繼去世的領導人包括波奈溫(第6號),他於2002年12月5日去世,[11][12]還有波木昂(第9號),於2004年去世。[13]

Remove ads

人員名單

三十志士分別取有戰時化名[7],分別為:

更多資訊 編號, 戰時化名(將校名) ...
Remove ads

參見

  • 緬甸主題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