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下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簡稱上下杭,又稱雙杭,是由福州市台江區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故又稱「雙杭」。北宋元祐年間之前,大廟山南麓沿岸有兩個大沙痕供來往船隻裝卸貨物,原名「上航」、「下航」。因「杭」與「航」通,故又稱「上杭」、「下杭」。宋朝後,兩個大沙痕逐漸形成陸地,分別稱「上杭街」、「下杭街」,合稱「上下杭」或「雙杭」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早期的「雙杭街道」因此得名。本是從小橋頭一直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橫街,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近代福建省內多地在上下杭都設有會館和商會[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5月7日) |

歷史
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閩太祖在此江邊的古新市堤飲餞,為後梁太祖朱溫派來的冊禮副使翁承贊送行。
北宋元祐年間前,轄內大廟山以南儘是閩江水域。《三山志》載:「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大廟山南麓,沿岸有兩個大沙痕,可供來往船隻裝卸貨物,成為天然的「碼頭」,原名「上航」、「下航」,古代「杭」與「航」相通,又稱「上杭」、「下杭」。
宋代以後,兩個大沙痕逐漸形成陸地,分別稱「上杭街」、「下杭街」,合稱「上下杭」或「雙杭」。當時有民謠:「龍船扒出後田口[2],船工運貨上下杭」。附近的潭尾街一帶民居鱗次。[3]
從清代開始,以大廟山為主的周圍,已衝積成綠洲,並開闢為諸多民居[4]。
自晚清開始,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以後,上下杭一帶就成為進出口的貿易中心。各種行業都匯集於此,有茶行、木材行、紙行、糖行、京果行、油行、海產乾貨行、糧行、醬𩸞行、綢布行、棉薴行、文教用品行、百貨行、藥行、顏料行、進出口行等等。其中以茶行的影響力最大,舊時著名的茶行就有:羅氏家族的「建春茶行」、張氏家族的「義序茶行」、歐陽氏家族的「生順茶棧」,還有位於隆平路油巷下的「張德生號茶行」,下杭路也有「協和號」與「生順」、「富春」、「明春」、「宏春」十多家茶行[4]。
Remove ads
建築
Remove ads
建於清至民國年間的咸康參號、黃恆盛布店、羅氏綢布莊、生順茶棧舊址,於2013年1月28日以「上下杭商號建築群」的名稱公布為第八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5]。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