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升號飛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升号飞船
Remove ads

上升號飛船(俄語:Восход羅馬化Voskhod)是蘇聯上升計劃而設計製造的一型載人飛船。該飛船是東方號飛船的發展繼承和衍生產品。上升號飛船可搭載2~3名航天員,其中上升1號被設計用於三人飛行,而上升2號則載有兩人[1]

快速預覽 製造, 設計 ...

飛船由可容納太空人和儀器的球形返回艙(直徑2.3公尺(7.5英尺))和包含推進劑和發動機系統的圓錐形設備艙(質量2.27公噸或5,000磅,長2.25米(7.4英尺),高2.43米(8.0英尺))所組成。自1967年起,上升號飛船被下一代的聯盟號飛船所取代[2]

Remove ads

設計

上升號飛船本質上基於東方號飛船,並以此為基礎加以些許設計改進而成。其形狀和尺寸在大體上均近似於東方號[3]。與後者相比,上升號在返回艙頂部添加了一個備用固體燃料反推火箭。而座艙內的彈射座椅則被拆除以騰出更多空間[4],並在內部添加了兩到三個航天員座位,與東方號的座椅位差呈90°角。上升號故而不具備逃生保障能力,這意味著在發射或著陸過程中發生緊急情況時,航天員將無法直接通過飛船進行逃生[4]

由於空間不足,上升1號的三名航天員乘組在任務中均未穿著太空衣[5]。與之相反,上升2號的兩名太空人因需要進行出艙活動,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皆著太空衣行動,以便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能夠進出飛船[6]。由於飛船的電氣和生命保障系統是風冷式設計,而對返回艙全艙進行減壓將會導致過熱,故上升2號在上升1號的基礎上還增設了1個摺疊式氣閘艙。該氣閘艙重250公斤(550磅),直徑70 cm(28英寸),摺疊狀態下高77 cm(30英寸),在軌展開部署後長2.5米(8.2英尺),內徑1米(3英尺3英寸),外徑1.2米(3.9英尺)。當出艙航天員在氣閘艙外進行作業時,位於艙內的第二名航天員也同時穿著太空衣,以防止返回艙因意外導致減壓[6]。氣閘室在任務完成之後於飛船再入前被拋棄。

彈射座椅的取消意味著上升號飛船的乘組在返回過程中將直接乘坐返回艙著陸地球,這與東方號飛船將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艙和傘降著陸的彈射座椅進行分離的設計所不同[7]。上升號飛船的著陸系統也因此被重新設計,新設計在降落傘繩纜上增設了小型固體燃料火箭。其在返回艙接近地面時點火,以最大程度地減緩著陸時的衝擊。

上升號還在返回艙的頂部新設置了一個備用的固體燃料反推火箭,以防止主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飛船無法返回[8]。該設計在東方號上並不存在且缺乏必要性。由於後者的運行軌道足夠低,即便反推火箭有故,飛船的運行軌道也將在十天之內降低至足以再入返回,這期間船上有足夠的物資來保障太空人的生存需要。由於配備Blok E的R-7火箭的缺乏足夠運力將配有備用反推火箭的上升號飛船送入軌道,而上升號的重量又遠低於配備更大的Blok I的R-7火箭所能達到的最大運力,因此上升號的運行軌道相當之高[9],在沒有反推火箭的情況下,十天之內不會再入。

上升號飛船使用11A57運載火箭,其本質上屬於閃電8K78L火箭的改型,但為了達到近地軌道的中等運力而去除Blok L級,該型火箭在後來演變成了聯盟號計劃的運載火箭[10]

上升號在外觀上最為明顯的特點之一便是缺乏發射逃生系統[4]。這意味著火箭在發射過程的前2.5分鐘之內一旦發生任何較大故障,艙內的飛行乘組將無法倖存(返回艙可以在整流罩被拋離之後從火箭分離)。儘管逃逸塔的研製工作已於1962年開始,但此時尚未準備就緒,而R-7火箭的成功率到1964年有所提高(雖然仍不完美),因此工程師和太空人只能期望火箭在發射過程中正常工作。

Remove ads

型號參數

更多資訊 參數, 上升3KV(1964)[11][8] ...
Remove ads

大致參數

  • 總重量:5682 kg
  • 全長:5.0米
  • 在軌運行能力:可供在軌14天的能源補給
  • 運載火箭:上升11A57
  • 運行軌道:163 公里 x 591 公里,傾角64.8°。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