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誼集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海華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英語:Shanghai Huayi Holding Group Co., Ltd.),簡稱華誼集團上海華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家化學工業公司,也是由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管理的市管國有企業。華誼集團的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上海市化學工業局,1996年10月4日由上海化工控股(集團)公司的國有資產和上海市醫藥管理局及所屬企業的全部國有資產聯合重組後成立[3]。其控股子公司上海華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600623上交所900909,簡稱:華誼B股)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制企業,持有集團80%的核心資產[4]。集團旗下擁有多個知名品牌,如雙錢輪胎蜂花檀香皂回力鞋、飛虎牌油漆、眼睛牌塗料、一品牌顏料等。

快速預覽 上海華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曾用名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上海華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 ...
Remove ads

歷史

前史

1955年4月,上海市第二重工業管理局成立,為化工局的前身。195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成立。根據化工部關於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成立上海市化學工業局的要求,1957年4月,上海市第二重工業管理局撤銷,組建上海市化學工業局,管轄原重二局下屬的化學原料工業公司、染料工業公司、造漆顏料工業公司、木材工業公司和輕工業局劃入的醫藥工業公司、輪胎膠鞋工業公司、橡膠雜品工業公司以及華東農林部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工廠,管理企業994家,對全市化工企業實行統一領導。重二局其他9個專業公司中,7個公司劃給機電局;2個公司劃給輕工局。後又按專業化集中生產的原則,裁併改組工廠。1958年,木材公司劃歸輕工業局,醫藥工業公司劃歸化工局,上海煉油廠上海天原化工廠上海化工廠上海試劑廠上海溶劑廠上海第一製藥廠上海玻璃廠上海科發藥廠上海民用藥廠等部屬企業劃歸化工局。至1960年底共有194家企業。化工局成立初期,局機關共設12個處室[5][6]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7年4月,造反派衝擊化工局機關,取消所有的行政處室,成立「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又稱一線指揮部。行政部門只設生產組、軍工支內組,1968年曾設置教育組,後於當年12月撤銷。1969年1月,化工局設立革命委員會,下設生產辦公室,指揮全局生產。1974年12月,生產辦公室改稱生產口,按業務線條分設9個行政組。1978年增加財務組和設備組,同時撤銷石化組和軍工組。1979年4月起恢復全部處室名稱。1981年12月科研處和技術處合併為科技處,1984年4月科技處、生產計劃處合併改組成生產技術處,科研開發處和規劃處[5]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化工局開始簡政放權,先後有計劃地組建經濟實體性的企業性公司,撤銷行政性公司[5]。1990年時,化工局機關共設16個行政處室,至1994年共設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18家,其中全民企業79家、集體所有制企業17家、股份制企業4家、中外合資企業18家[6]。化工局機關組織機構基本延續到1996年6月[6]

1995年12月16日,上海市化學工業局建制被撤銷,化工局承擔企業職能的部分公司化,整體改制為上海化工控股(集團)公司,實行政企分開[7]

Remove ads

華誼集團時期

1996年10月4日,原上海化工控股(集團)公司的國有資產和原上海市醫藥管理局及所屬企業的全部國有資產聯合重組,組建上海華誼(集團)公司,由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授權經營。同年11月14日,華誼集團掛牌成立,成立初期共有4個大型企業集團公司和在建的上海化學工業區[3]。集團成立後,華誼集團對上海內環線以內所有反應性化工生產基地全部關閉停產,到2001年確立「南、北、中」「3+1」規劃布局[8]

1999年12月28日,華誼集團、上海石化、高橋石化、久事集團上海工投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上海化學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3]

2000年9月,上海醫藥通過資產重組,改制成由華誼集團與上海工投集團分別擁有50%股權的有限責任公司。後在2002年8月,華源集團收購華誼集團與上海工投集團各占上藥集團總股本20%的股權;2008年7月,上海市國資委決定,將華誼集團、上海工投集團各持有的上藥集團30%股權轉讓予上實集團。至此華誼集團不再涉足醫藥業務的運營[3]

2014年3月31日,華誼集團宣布,集團改革方向已經基本確定,集團整體上市等已經提上改革議程[9]。2016年5月18日,資產重組後由原上市公司「雙錢股份」更名的「華誼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華誼集團核心資產完成整體上市。重組完成後,公司財務數據出現大幅上升[10][11]

2018年1月,華誼集團旗下原上市公司三愛富發布公告稱,三愛富將旗下公司股權轉讓予華誼集團[12]。同年9月,三愛富更名為國新文化[13],不再從事化工業務。截至2022年,華誼控股集團仍持有國新文化11.77%的股權[14]

歷任領導

第二重工業局、化工局時期

Remove ads

化工控股集團、華誼集團時期

Remove ads

機構設置

上海華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組織機構如下[19]

下屬單位

華誼集團下屬單位如下[2]:196-198[20]

業務

華誼集團業務涵蓋煤基多聯產化工、綠色輪胎新材料、精細化學品和化工物流、工程總承包等,產品涉及基礎化學品、清潔能源橡膠製品、塑料製品、塗料染料顏料化工、試劑助劑醫藥中間體、化工設備等十餘大類近萬種[21]。1990年代以來,集團生產經營逐步從「生產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打造「能源化工、綠色輪胎、先進材料、精細化工」四大產業平台,加快化工物流、服務貿易、工程裝備、地產租賃服務業發展[22]

產業布局

1990年代以前,原化工局的產業布局主要在上海市區域範圍內的吳涇地區吳淞地區桃浦地區,以及散布在徐匯區長寧區楊浦區等市區的輪胎橡膠製品生產製造和嘉定縣青浦縣等郊縣的化肥生產製造。1996年6月,上輪公司(雙錢集團前身)將主要生產基地遷移至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華誼集團成立後,華誼集團實施內環線以內所有反應性化工生產全部關閉停產[21]

2001年,華誼集團確立「南、北、中」「3+1」規劃布局:南部橫跨金山、奉賢地區建設上海化學工業區;北部吳淞地區建設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吳淞化工基地;中部吳涇地區建設以煤化工為主的清潔能源吳涇化工基地和閔行地區建設輪胎加工基地[21]

2005年,華誼集團實行「發展漕涇、改善吳涇、調整高橋,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發展戰略,精細化工向金山第二工業區進一步集中發展。2006至2010年,華誼集團調整退出一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企業和產品,初步形成吳涇基地高端升級、上海化工區集聚發展、吳淞基地戰略轉型和「走出去」戰略,上海總部定位為決策中心、投資中心、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和管理中心;在上海發展精細化工、高新材料產業和生產服務業,將煤基多聯產產業和輪胎產業等生產基地向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的地區轉移。集團在江蘇、安徽、重慶、寧夏、內蒙古等地建有生產基地,實現「一個華誼、全國業務」的發展格局[21]

境外布局方面,華誼集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美國、約旦、比利時、加納、香港等地組建生產企業、銷售公司、辦事處等營業據點[21]

Remove ads

知名品牌與產品

華誼集團擁有諸多知名品牌,截至2013年,集團擁有經認定的中國名牌產品6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上海名牌產品22個,上海著名商標12個[23]。部分品牌更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上海老字號[2]:10。主要品牌與產品如下[24]

企業文化

標誌

華誼集團第一代標誌於1997年2月14日啟用,該標誌主體構架為六邊形體,象徵化工和醫藥產品分子式中常用的苯環融為堅實穩固的統一圖案;紅色箭頭突破框格,象徵集團不斷開拓創新,寓意集團不斷蓬勃向上,紅色意為充滿激情,開拓前進[25]

1998年,滬港合資金馬有限公司為華誼集團設計第二代標誌(現行標誌),標誌圖形的創意靈感來自中國民間剪紙。標誌中的五個攜手並肩的人代表集團的五大支柱業務;橘紅色朝陽(或地球)圖形寓意「太陽與人、地球與人」,詮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集團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2004年,華誼集團在整個集團系統中全面推廣使用華誼商號、司標,同時對華誼集團視覺形象系統做適當的調整及增補[25]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