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市吳淞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市吴淞中学
Remove ads

吳淞中學創辦於1924年10月25日[1],坐落在上海市寶山區吳淞口畔,地處原「吳淞大學城」核心區域,是一所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學校以「堅苦卓絕」為校訓,傳承「為吾校之光、為學術之光、為民族之光」的校歌精神,歷經百年滄桑,形成了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蘊。作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縮影,吳淞中學以抗戰時期的「教育救亡」精神聞名,同時在現代教育中創新實踐「道爾頓制」教學模式,設立「道爾頓工坊」、「觀瀾書院」、「寬正體育館」等多種特色學生文體培育設施。

快速預覽 上海市吳淞中學, 地址 ...

歷史

創校背景(1905-1924)

20世紀初,吳淞口因「西學東漸」浪潮成為中國早期高等教育重鎮。1905年,教育家馬相伯在此創辦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隨後中國公學國立同濟大學等名校相繼落戶,形成「吳淞大學城」。1922年,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先生在中國公學中學部率先實驗「道爾頓制」,道爾頓制源於美國,是一種廢除教師授課制,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道爾頓制「自由、合作、計劃「的理念,其後被引入吳淞中學並貫徹至今。

1924年,教育家袁希濤(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代理總長)聯合胞弟袁希洛,推動寶山縣教育局創辦縣內第一所公辦初中——吳淞中學。袁希濤提出「決勝於疆場,必先決勝於學校」,將校址定於吳淞大學城內,與復旦公學、同濟附中毗鄰。吳淞中學初創時僅30餘名學生,且缺乏教師和校舍,只能借寶山淞陽小學上課。時任校長兼教導主任的黃鼎先生四處奔波,終於在吳淞鎮籌款4000餘元,購地10餘畝,於翌年7月在吳淞鎮泰興路(今泰和路)建成臨時校舍,讓師生遷入。

1928年,吳淞區建立後,易名上海市立吳淞中學

Remove ads

烽火歲月(1924-1949)

1928年程寬正任校長後,耗資3萬銀元興建主教學樓——凹字樓。該樓呈「凹」字形,磚木結構,中庭設鐘樓,頂懸銅鐘(現藏校史館)。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多次進攻吳淞,艦炮擊中凹字樓西翼,程寬正率師生用課桌搭掩體搶救圖書儀器,僅存東側教室。學校校產幾乎全部被毀,只得讓師生分別在和安小學、上海敬業中學、新陸師範學校三校繼續上課。同年5月,在市政府撥款、社會各界的資助下,遷回吳淞,重建校園。此後,學校規模漸大,教學成績日佳,聲譽日隆。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學校再遭兵燹,只得遷入市區,相繼在和安小學、新寰中學、大華小學及吳淞小學授課。1938年改名上海私立和衷中學校,寓意著全校師生和衷共濟度難關。

1941年,鄭逸欣等教職工決心冒險復校,虛設校長,改名上海市私立五倫中學。至1946年抗戰勝利,學校已分為五倫、吳淞兩部。

1946年,前校長程寬正辭去教育部督學再任吳淞中學校長,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於同年8月再次復校原址,並改用現稱"上海市吳淞中學",成為完全中學。[1][2][3]還將吳淞大學城內相鄰廢棄的同濟校舍與吳淞中學合為一體,校園面積被擴大。

新中國時期(1949年至今)

1949年,時任上海市長陳毅簽署任命書,由中共地下黨員王一知(李白烈士秘密電台聯絡人)出任首任校長,建立黨支部與團支部。

1950年代,數學家朱鳳豪任校長,培養出楊裕生(中國核試驗技術、分析化學專家)、王思敬(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岩體力學專家)、王威琪(生物醫學工程學家)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校歌

陳柱尊蕭友梅

江海之旁,城鎮之鄉,黌宇峨峨,多士蹌蹌;幾經變亂,終焉允臧,永矢勿懈,為吾校之光!

江海之旁,城鎮之鄉,東西文化,往來相將;精勤敦篤,捨短取長,鎔冶一爐,為學術之光!

江海之旁,城鎮之鄉,報國男兒,千古流芳;碧血猶存,仇恥敢忘?努力奮鬥,為民族之光!

歷任領導人

吳淞中學1924年以來歷任校領導[4]
姓名 職務 任期
黃鼎 校長 1924-1927
朱復 校長 1927-1928
程寬正 校長 1929-1939
金克浩 代理校長 1946-1949
程寬正 校長 1946-1949
王一知 校長兼書記 1949-1950
朱鳳豪 校長 1950-1969
楊葆生 書記 1950-1954
高志沖 校長 1978-1980
夏咸鼎 校長 1981-1985
吳慶之 書記 1980-1995
陸雷 校長 1985-1996
鄭龍喜 校長兼書記 1996-1998
徐惠民 校長兼書記 1998-2013
張哲人 校長兼書記 2013-2021
施忠明 校長兼書記 2021-2024
施忠明 校長 2024-至今
周璟 書記 2024-至今
Remove ads

學生組織

校學生會

上海市吳淞中學學生會,簡稱吳淞中學學生會,是在學校黨委的領導和團委的指導下茁壯成長的學生自治組織。以服務同學為宗旨。下設主席團及組織部、辦公室、學習部、宣傳部、媒體部、綜合服務部、文體活動部、外聯部風紀部、禮儀部等十個職能部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