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世界和平理事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世界和平理事會(英語:World Peace Council,縮寫WPC)是一個國際組織,主張普遍裁軍,主權,獨立,與和平共處,致力於反對帝國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各種形式的歧視。蘇聯共產黨「以促進世界各地的和平運動,來對抗美國『好戰』」政策,於1950年11月22日在華沙成立世界和平理事會,第一任主席是著名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其總部1968年至1999年期間設在芬蘭赫爾辛基,現在則在希臘。該組織長期得到蘇聯在資金、組織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成為蘇聯的工具。蘇聯解體後,其發展進入新階段。[1]
Remove ads
歷史
1948年在共產黨領導下於波蘭弗羅茨瓦夫舉行「世界和平知識分子大會」,決定在巴黎設立常設組織「知識分子和平國際聯絡委員會」。
1949年4月「知識分子和平國際聯絡委員會」與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共同舉辦的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於巴黎和布拉格舉行(會議原定在巴黎舉行,由於法國政府拒發簽證給部份代表,會議改為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時舉行),要求裁減軍備、禁止原子武器、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共同保衛世界和平,成立了由12人組成的常設機構「世界和平擁護者委員會」,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任主席。
1950年11月在華沙召開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有81個國家的代表參加,大會通過宣言,號召各國人民不要等待和平,必須去爭取和平,希望聯合國成為保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大會決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會取代「世界和平擁護者委員會」,主席是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2]畢卡索的《和平鴿》成為象徵。
「世界和平理事會」的理論根源在於1947年共產黨情報局提出的學說,將這個世界一分為二:一是蘇聯領導的愛好和平的進步力量,一是美國領導的好戰的資本主義國家。 1949年,共產黨情報局指示,和平「現在應該成為共產黨的整個活動的支點」,而多數西方共產黨遵循了這一原則。1950年,共產黨情報局通過一位資深蘇聯官員米哈伊爾·蘇斯洛夫的報告,「共產黨和勞工黨必須利用一切鬥爭的手段,以確保穩定和持久和平,所有活動以此為目標」,以及「應特別注意拉攏下列對象加入和平運動:工會,婦女,青年,合作,體育,文化,教育,宗教和其他組織,以及保衛和平,反對戰爭的科學家,作家,記者,文化工作者,議會和其他政治和公眾領袖。」[2]
研究戰後和平運動的歷史學家勞倫斯·維特納認為,蘇聯傾注了極大的努力,在二戰結束後不久推動世界和平理事會,是因為當時美國擁有原子彈,而蘇聯還沒有,蘇聯擔心美國以優勢武器攻擊蘇聯。[3][4]
Remove ads
1951年2月,世界和平理事會在德國的柏林召開會議,為了發動政治宣傳[5],會議通過了《要求五大國(美、蘇、中、英、法)締結和平公約的宣言》,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和平簽名運動[6],簽名人數達6億多人,其中中國有3億多人簽名[7]。
雖然「世界和平理事會」通常不說自己是執行蘇聯外交政策的一個組織,而是表達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願望[8],其實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9]通過蘇聯和平委員會指揮「世界和平理事會」[10]。
「世界和平理事會」大會後來分別在維也納、柏林、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舉行。
「世界和平理事會」在1950年代初領導國際和平運動,但因為它沒有站出來反對蘇軍鎮壓1956年匈牙利革命、蘇聯在1961年恢復核試驗,使它被邊緣化了,而在1960年代興起的不結盟和平組織,如核裁軍運動,使它黯然失色[3]。共產黨最初譴責核裁軍運動「分裂和平運動」[11];但當他們看到核裁軍運動廣受歡迎後,他們不得不加入。
成員

直屬國家機構
附屬機構
同時擁有直屬機構及IFPC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主席郭沫若。[12]1950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1950年10月26日兩會合併,主席郭沫若,副主席彭真、陳叔通。1951年3月14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
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簡稱「和裁會」,1985年6月成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