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區污水處理廠舊址

文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区污水处理厂旧址
Remove ads

東區污水處理廠舊址,又稱東區污水處置所東區污水廠東區水質淨化廠,簡稱「東廠」,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之一,位於上海市河間路1283號。東廠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於1926年,採用活性污泥法為污水處理工序,為上海史上首批污水處理設施之一,並且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完全沿用活性污泥法而運作至今的污水處理廠。舊址現已改為上海排水科技館,並維持一定運作。現隸屬於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1]

快速預覽 東區污水處理廠舊址,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快速預覽 上海市東區污水處理廠, 位置 ...
Remove ads

歷史

20世紀之初,上海公共租界西式房屋的廁所開始設有沖水設備,不再是以往的旱廁;其後,公共租界工部局逐步在租界內各地開始污水處理試驗,興建排水管道和污水處理設施[2]。作為沖水廁所排污系統建設的一部分,東區污水處理廠(簡稱東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的,投資、設計、建造均由英國人負責;東廠1923年動工、1926年落成,為上海史上首批污水處理設施之一[3][4][5]。東廠負責處理今延安東路以北、河南路以東至南潯路泵站一帶的污水,當中以今虹口區楊浦區和河南中路以東的黃浦區(不含南市區)為主。雖然當時東廠的運作規模很小,但是它的建成舒緩了水污染問題[6][7][8]。1932年,東廠每天平均處理153萬加侖的污水[9]。1930年代中後期,東廠兩度擴建,增加設備[6]抗日戰爭期間,東廠的部分設備停用或受損[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代,東廠繼續沿用。1954年,東廠擴建[10],污水處理能力得到提升;應上海的工人新村建設,控江、鳳城、鞍山、長白等多個新村的污水納入東廠負責範圍。東廠在1964年再度擴建和更新設備。到了1979年,東起軍工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臨黃浦江、北迄走馬塘一帶內的污水都歸東廠負責處理,這個範圍共有13平方公里。不過,由於要處理的污水量增加,東廠出現超負荷運轉的問題,污水處理效能下降,於是在1989年再次進行改建和增建。到1995年,東廠每天實際處理3萬立方米的污水。[6]2002年,東廠日均處理污水2.9萬立方米,服務人口80萬人。[11]

東區污水處理廠舊址在1999年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其後列入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3]。到了2006年前後,上海市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完工,來自控江路地區的污水改由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處理,不再流入東廠[10]。彼時,東廠在污水處理系統的角色已經被取代,並基本停止運作[5][12]。不過,由於污水廠的特殊性質,如果廠內設施在缺乏恰當保護措施下停止運作、處於閒置,就有機會出現破敗[5]。2008年,廠區中三個閒置的污泥池被改建為生態池塘[13]

2009年上海市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盧永毅(建築學者)與陳玲(環境科學學者)提交《關於將楊浦區東區污水廠留作永久性污水處理技術博物館的建議》,希望東廠停止運作後可以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展館,提供科研、教育、娛樂三方面的用途[5][14][15]。負責辦理此提案的上海市水務局在同年3月決定採納提案,並在12月18日接待陳玲、盧永毅等市政協委員來東廠實地考察,向他們介紹處理進度,委員則建議日後建成的博物館能夠顯示東廠作為工業遺產保護價值、保留東廠的深層次工業文化內涵、做到可持續發展[5][15]。但是,水務局過了兩年還沒有提出具體的保護方案,市政協委員盧永毅、陳玲、鳳懋倫於是再次聯名呼籲儘快開展保護工作。對此,水務局在2012年回應指,正在搜集東廠的歷史資料、確定東廠改成博物館後的設計方案,前一年已投放117萬人民幣作為東廠的保留改造專項經費[5][16]

東廠最終成功改造為博物館,命名為「上海排水科技館」,用於向公眾介紹水處理知識,並免費招待參觀,獲列入楊浦區科普教育基地[17]。同時,為了保存廠內污水處理設備的功能,東廠運作至今,每日處理2,400噸污水[4];廠內兩個輻流式二次沉澱池也被改造為人工濕地[18]。改建後的東廠廠區分為入口展示、辦公、污水處理及室內外展示和生態角等若干區域。室外展區依處理工序布置遊覽路線,展示了污水處理的全過程;壓縮機房和鼓風機房則成為室內展館[10]。2014年,東區污水處理廠舊址列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20]。舊址亦在2018年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榜上有名[21]。2019年8月,東區污水處理廠停止運行,原先服務黃浦部分區域、虹口、楊浦的污水處理任務由竹園污水處理廠繼續承擔。[1]

Remove ads

結構與運作

東區污水處理廠位於楊浦區定海路街道河間路1283號,占地面積25827平方米[10]

污水處理設備

工序流程

東廠採用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對污水進行二級處理英語Secondary treatment,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完全沿用活性污泥法而運作至今的污水處理廠。首先,污水由各地的中途泵站輸送至東廠內。污水經泵房和格柵流進沉澱池英語Clarifier,再輸送到曝氣池英語Aerated lagoon,曝氣池的微生物把污水裡的有機廢物吸附掉,產生污泥。然後,水和污泥的混合物由曝氣廊道分配到二次沉澱池,污泥在池中沉降,這樣就可以把淨水和污泥分離開去。淨水從二次沉澱池的管道排出,流到復興島運河。最後,污泥再次沉澱,然後運出:在濕污泥池、污泥管道、污泥泵站落成之前,污泥會排入污泥乾化床英語Sewage_sludge_treatment#Drying_beds,再由承包單位派民工運出去;待這些設備在1958年建成後,污泥會經由管道輸送到位於軍工路的糞碼頭(用作運糞便上船的專用碼頭),然後由船隻運出,作為肥料使用,[4][6][8][22]直至20世紀90年代為止。之後,東廠的污泥改用脫水後外運的方法處置[10][23]

Remove ads

設備發展與變動

東廠在落成之初設有1座泵房、4組曝氣池(共16條曝氣廊道,每條廊道可容納500立方米污水[22])、6座豎流式二次沉澱池、1座空氣壓縮機房、33座污泥乾化床。其後,東廠於1935年7月增建4座初次沉澱池,並建造附設的機器和管道,1936年5月投入運作。1937年,東廠增建一座奧氏真空吸濾機房英語Rotary vacuum-drum filter,並採用英國製造的濾機。[6][8][24]

1950年代之初,東廠加建2座平流式二次沉澱池,此後廠內設備每天最多能夠處理2.2萬立方米污水。1958年,東廠增建濕污泥池、剩餘污泥泵站,附近也鋪設了污泥管道;此後,污泥可以從東廠經管道直接運到糞碼頭,不需再由民工運出。1964年,東廠增建2座輻流式二次沉澱池、1座污泥回流泵房,改建進水泵房,改進曝氣池的配水條件,並把曝氣池的傳統曝氣工序改為吸附再生曝氣英語Continuous adsorption-regeneration工序。該工序啟用後,曝氣池中一部分用作吸附池,一部分用作再生池,20世紀70年代時,兩者的比例約為5:3。1989年,東廠鼓風機房新設4台多級離心風機英語Centrifugal fan,而曝氣池的布氣管道也予以改造。[6][22]

到了2015年,東廠只使用其中8條曝氣廊道,並且是輪換使用[4]

Remove ads

輔助建築

東廠的輔助建築有辦公樓、機器維修車間、變電間配電間、除塵室等[6][3]

辦公樓占地227平方米,樓高二層,建築面積為455平方米;建築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風格為裝飾風藝術。辦公樓女兒牆壓頂英語Coping (architecture)有層層收進的線腳英語Molding (decorative),大門為拱券設計,戶下面有橫向裝飾帶。[3]

機器維修車間本來用作壓縮機房,占地276平方米,只有一層,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風格類近於辦公樓[3]。車間頂部配備起吊設備,內部設有若干支撐廊柱[10]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