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國紀年

從公元1912年(即民國元年)開始、在中華民國施行的紀年曆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國紀年
Remove ads

民國紀年,又稱中華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曆,是中華民國的國家紀年方式,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頒布,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等,有時亦不冠「中華民國」或「民國」等字於年份之前,如×××年。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置閏則同格里曆。西曆2025年民國114年。依照民國紀年制定之曆法,又稱國曆。曾在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中國全境廣泛使用,但目前僅使用於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的臺澎金馬

現在時間
民國114年8月1日 13:30:19(UTC+8)
Thumb
一幅在民國元年(1912年)發行的「中華民國元年月份牌」月曆

概要

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而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爲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

民國紀年的起始年份,與北朝鮮主體紀年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1926年)的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年」,同時是北朝鮮「主體××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大正年號於1912年1926年使用)。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元年、北朝鮮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1912年的緣故。

西元1911年可記為民國前1年,簡稱民前1年,1910年為民前2年,依此類推。[1][2]

中華民國內政部每年年底委託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製作次年國民曆[3]:723;中華民國《公文程式條例》的第六條規定公文必須註記國曆日期。

2006年,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曾提議廢除民國紀年、全面改採公元紀年;2021年10月,立委羅致政以「因應與國際接軌和基於國際性以及實務記載之便利通用,國際皆採用公元曆」等理由曾提出《公文程式條例》第6條條文修正草案[4]

Remove ads

各地使用

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5年期間,臺灣澎湖處於日治時期而尚為日本殖民地,由此當時臺灣總督府採用與日本本土一樣的天皇年號。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統治之後才開始採用民國紀年。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民間轉為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並行,但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官方文書、以及中國國民黨均統一採用民國紀元。近年來臺灣有部分人士及團體棄用民國紀年,只使用公元紀年,例如民主進步黨的公文、網頁、文宣以及黨證[5]

更多資訊 西元年份, … ...

臺灣傳媒報章自中華民國治臺以來曾一律採用民國紀年,《自由時報》及《臺灣時報》於2005年9月6日起均開始轉用公元紀年[6],《臺灣時報》及已停刊的《蘋果日報》則在紙本刊頭同時標示公元、民國與農曆3種紀年;而《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軍系報紙《青年日報[7]繼續維持使用民國紀年。常見於臺灣媒體的「○年級」或「○年級生」,則是對民國紀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統稱,例如民國50年代(約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為「五年級」、民國60年代(約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為「六年級」等。

二戰後日本投降撤離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提升臺灣人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對過去凡是用到日本年號的物品或文獻一律修改成民國紀年(如臺中一中建校紀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為民國三年、碧潭吊橋橋頭的完工日期標記由昭和十二年修改為民國二十五年),2011年宜蘭縣政府教育處長陳登欽批評此舉對歷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擾,認為日治期間臺灣與民國並無關聯[8]。目前新出版的歷史書籍或古蹟解說,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號,或在日本年號後附上民國及公元紀年,又或僅採公元紀年以迴避意識形態爭議。

Remove ads

香港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時,香港英國屬地,官方一直採用西元紀年,民間亦與農曆並行採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部分設香港分支版本的多地版本中國大陸民營報紙也有使用民國紀年。例如《大公報》的香港版本,該報在1949年9月30日以前使用民國紀年,報紙各版上方橫線上「大公報」隸書右側會刊載」中華民國XX年X月X日」。而從1949年10月1日起,則改為「公元XXXX年X月X日」(幾十年後又撤掉公元二字,但公元紀年使用至今)。然而《大公報》的報社領導人員當時早已傾向於親共而非反共。

1997年7月香港主權交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部分立場反共、親中華民國[9]中文報章會印有西元、民國紀年(例如:《星島日報》、《東方日報》、《快報》,已停刊的《工商日報》、《華僑日報[9]香港主權移交前的《明報》),以及農曆並列。而曾由《星島》、《華僑》、《工商》三大報社所主導,已倒閉的佳藝電視,新聞報導時也一度採用民國紀年,但香港主權移交後,除個別親國民黨社團以外,媒體的使用均取消[10]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屬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被指在2017年隱去原發表於公元1977年《工商日報》《華僑日報》報章眉頭上「中華民國紀年」。事發後,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進行批評,立法會議員尹兆堅周浩鼎提出質疑[9]。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承認裁走「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做法,未充分尊重歷史文獻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事件表示歉意[11]

中國大陸

Thumb
使用民國紀年的人民幣

1912年1月1日起使用民國紀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的決定。[12][13]次日起,《人民日報》報眉停用民國紀年,改用公元紀年。[14][12]

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主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其有效統治之領土改用公元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於1912年1949年的中華民國時期歷史敘述時,也只提公元紀年。但學術著作仍可使用民國紀年至民國38年(1949年)9月,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中華民國自1949年10月1日[註 2]已經停止存在。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南方省份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使用民國紀年。195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中國大陸全境。1955年2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放棄大陳列島,實行大陳島撤退。雙方實際管轄陸地區域未有變化。至此,現今中國共產黨統治區(大陸地區)已經基本停用民國紀年。

於1948年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中,票面正面採用了中華民國紀年方式。由於第二套人民幣直到1955年3月才開始發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帶有民國紀年的鈔票。[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書繼續沿用民國紀年的。[17][18]

進入21世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為涉臺用語制定的指導性文件《關於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第一項第1條規定:「對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臺灣地區政權[……]不使用『中華民國』,也一律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及。」例如,福建電視臺在涉及報道臺灣地區相關新聞的時候,若素材中包括臺灣的影片、圖片、文字出現「民國」紀年,則會將原素材中的年份打上馬賽克,並通常會將其修改為公元紀年[19]。從臺灣進口的書籍因含有中華民國字樣或民國紀年,涉嫌「損害國家主權,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也被海關查扣[20]

Remove ads

海外華人社區

Thumb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的叻報,上頭印有民國紀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新加坡的華文報紙上頭的日期為民國紀年。現今只有公元紀年。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社區也逐漸在媒體上取消了民國紀年的使用。[21]

標準寫法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的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 8601類似),紀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簡寫)後用民國紀元。例如,西元2025年(中華民國114年)1月2日可寫作「2025-01-02」或「R.O.C.114-01-02」。

轉換方法

公元紀年減去1911即為民國紀年,而民國紀年加上1911即為公元紀年。

例如:
去年 (2024) 即為民國 113 年;
今年 (2025) 即為民國 114 年;
明年 (2026) 即為民國 115 年。

更多資訊 民國紀年 ...
Remove ads

同期存在政權之紀年

Remove ads

問題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