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哈薩克邊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哈薩克邊界(哈薩克語:Қазақстан-Қытай мемлекеттiк шекарасы, 俄語:Казахстанско-кита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граница),簡稱中哈邊界,是中國和哈薩克之間的國際邊界。兩國之間的邊界線在很大程度上繼承自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以及更早的俄羅斯帝國和清朝之間的邊界;然而,它僅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才被完全劃定。根據已進行邊界劃定的國際邊界委員會,邊界長1,782.75 km(1,107.75 mi)。[1][2]

歷史

邊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中葉,當時俄羅斯帝國擴展到中亞並能夠建立對齋桑泊地區的控制。 1860年的北京條約劃定了俄羅斯帝國與清朝的邊界,與今天的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邊界沒有太大區別。[3][4]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1864年)和《烏里雅蘇台條約》(1870年)劃定的實際邊界線,將齋桑泊留在俄羅斯一側。[5][6][4]清帝國在伊犁盆地的軍事行動瓦解了同治陝甘回亂。在平定回亂,和左宗棠收復新疆後, 伊犁條約(1881 年)和一系列後來的協議,俄羅斯和清朝在伊犁河流域的邊界進一步小幅調整有利於俄羅斯。[4]1915 年簽署了更精確地劃定伊犁河河谷和阿拉套山(準噶爾阿拉套)地區邊界的協議。[4]
邊境的最南端(即現代中國—塔吉克邊界的南半部)仍未劃定界限,部分原因是英國和俄羅斯在中亞爭奪主導地位的持續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最終,兩國同意阿富汗仍將是他們之間的獨立緩衝國,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於 1895 年建立。[4]中國不是這些協議的締約方,因此中俄邊界的最南端仍未確定。[4]
在辛亥革命和國共內戰以及十月革命和俄國內戰之後,中俄邊界成為中蘇邊界。在約瑟夫·史達林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集體化和定居化政策並導致哈薩克大饑荒,大批來自蘇聯中亞的游牧民族越過邊境逃往新疆。[7]然而,中國和蘇聯當局並不總是就邊界線在地面上的位置達成一致,這尤其導致了 1969 年 8 月在扎拉納什科利湖/鐵列克提附近發生的中蘇邊境衝突。
1993年10月,哈薩克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首次訪問中國。會談中,中國方面完全同意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開始劃定兩國邊界的提議,並加強兩國在邊境地區的信任。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在會談中表示,中國不對哈薩克提出任何領土要求,邊界問題將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處理,而這只有通過談判途徑才能解決,且必須遵循雙方平等、妥協和相互讓步的原則。[8]
哈薩克獨立後,與中國談判邊界條約,1994年4月26日在阿拉木圖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共和國關於中哈國界的協定》,1995年6月15日由哈薩克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批准。根據條約,1969年蘇聯和中國爭奪的扎拉納什科利湖以東的狹長丘陵地帶已被承認為中國的一部分。[9]
為了更準確地劃定邊界的某些小部分,1997年9月24日和1998年7月4日簽署了附加協議。[1][2]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聯合委員會在當地劃定了邊界。根據委員會的協議和地圖,兩國的邊界線是1782.75公里長,包括1215.86公里陸地邊界和566.89公里的邊界線沿著(或穿過)河流或湖泊延伸。委員會的工作記錄在幾個聯合協議中,最終於2002年5月10日在北京簽署了協議。[1][2]
2011年,在霍爾果斯市邊境開放了一個跨境自由貿易區,以促進中哈貿易。 [10]兩國邊防部門定期舉行會晤,有時甚至進行聯合邊境巡邏。[11]
Remove ads
跨境


邊界附近的定居點
- 多斯特克
- 霍爾果斯(哈薩克)
- 納林科爾
- Alekseyeva
- Taunchang
- Akshoky
- Bakhty
- Sumbe
- Almaly
- Sarybastau
- Kolzhat
歷史地圖
20世紀中後期中國—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邊界從北到南(西到東)的歷史地圖:
世界國際地圖:
操作導航圖:
-
俄羅斯
-
吉爾吉斯
戰術引航圖:
參見
- 中國—哈薩克關係
- 哈薩克共和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邊防局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