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英語: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縮寫:CAFTA),或稱東協10+1 ,是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協會的10個成員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組成的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1月1日起全面啟動。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概況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內擁有19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近6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4.5萬億美元,該自由貿易區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1],也是繼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全球第三大的自由貿易區。
過程
![]() | 此章節論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中國於2000 年11月首次提出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東協領導人和中國領導人隨即決定探討實現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措施和可行性。[2][3]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協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4]
2002年11月4日,在第六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和東協10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5][6]。第一階段是6個首批簽署國承諾到2010年取消其90%產品的關稅。[7]2003年至2008年期間,中國與東協的貿易額從596億美元增長到1925億美元。[8]中國在21世初紀轉型成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其對竹網的投資大幅增加。[9][10]6個首批簽署國在2010年實現了目標後,柬埔寨、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和越南也會採取了相同的關稅政策,並在2015年實現相同的目標。[7]2010年1月1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中國對東協的平均關稅從9.8%降至0.1%[11]。到2015年,東協與中國商品貿易總額達到3465億美元(佔東協貿易的15.2%),東協自由貿易區加速了中國與東協直接投資和商業合作的增長。[12]
2022年11月,中國與東協共同宣布正式啟動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談判將涵蓋貨物貿易、投資、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領域。2023年2月7日,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啟動首輪磋商[13]。2023年6月25日,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第3輪談判在雲南昆明開幕。[14]2024年10月10日,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在寮國萬象宣布實質性結束。[15]2025年5月20日全面完成談判。[16]
Remove ads
簽約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