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震局下屬的一個國家級研究所。
歷史沿革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身為1950年至1951年期間組建的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該所在南京組建完成,首批確定編制的科研人員僅8人。1954年,該所由南京遷北京,全所職工已經達到近100人。由於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地質科學發展迅速,所內人數逐年增加。在1958年至1959年期間,該所吸納了大批科研輔助人員,該所職工人數曾最多達1100多人[1]。
1966年初,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在貴陽成立,地質研究所中約半數職工赴貴陽組建新所。1966年邢臺地震後,該所科研工作重點轉移到地震科研,職工總數又隨科研需求發展到700多人,到1977年已達799人,其中科技人員524人。1971年,改隸中國地震局。1978年,經中科院和國家地震局協商,國務院將當時從事非地震研究部分的約310名員工劃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而該所同時更名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職工人數變為489人。1998年,再次更名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1]。
該研究所研究領域包括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是多學科、綜合性的地球科學研究機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以研究新構造運動和現今地球動力作用為主的國家級研究所[3]。
該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構造物理實驗室,開展地球內部介質物理力學性質、斷層力學與地震機理的實驗研究,並與地表構造變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融合,發展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也是中國地震研究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該所首創活動構造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和定量研究技術,組織開展了對中國活動斷裂的研究和對城市活動斷層的探測,獲得活動斷層空間展布、幾何結構等定量參數,為地震區劃、工程建設和地震預測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在中國活動斷層與地震成災機理研究中發揮作用。該所發現和論證中國大陸存在具有噴發危險的活火山。此外,針對不同自然災害的內在關聯性和相互觸發性,該所組織相關領域專家,系統調查和分析中國歷史自然災害,提出了綜合減輕自然災害的理念、思路和技術[4]。
Remove ads
學術
該所以中國大陸地震構造環境與地震動力學為主攻方向,重點圍繞五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研究[3][2]:
- 揭示強震發生地點和強度為主要目標的地震構造環境研究;
- 探索強震孕育過程和機理為主要目標的地震動力學研究;
- 發展地震預測新方法為主要目標的對地觀測技術綜合研究;
- 認識火山噴發機理和火山災害預測為主要目標的活動火山研究;
- 地震災害綜合防禦和地震應急理論為主要目標的地震成災機理和地震災害學研究。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23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馬宗晉、馬瑾、鄧起東、張培震)、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李玶[5]),4位科學家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該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碩士與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獲權授予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的碩士與博士學位[1]。
該所設有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活動構造與火山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2]。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