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電影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電影公司,簡稱中影公司,1951年2月1日成立於北京中國電影集團的前身之一。

歷史

1949年3月,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成立,內設發行處負責全國電影發行業務,同時在東北西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區設立了影片經理公司,負責各區域的電影發行放映業務[1]。1951年1月15日[a],中央電影局在北京建立中國影片經理公司總公司[2],各行政區的影片經理公司改名為區公司,同時在各省、市、自治區設立分支機構,以此建立起全國電影發行網[1]。1953年8月1日[b],中國影片經理公司改名為中國電影發行公司[2]

1958年3月12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電影局放映網管理處合併,改組為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2]。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簡稱為中影公司,具有行政管理和企業經營雙重性質。1958年,中影公司各大區代辦處取消,各省、市、自治區的分支機構均改名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其行政上的隸屬關係全部劃歸地方政府負責[4]

1971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文化組批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c]中國電影資料館[d]正式合併,更名為中國電影公司[2]。1978年,中國電影資料館恢復建制[6]。1979年12月,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恢復建制[2]

1979年8月1日,國務院批轉文化部、財政部《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的請示報告》[國發(1979)198 號文件]。隨著該文件的貫徹實施,中國大陸地區因為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壞的電影發行放映網得以恢復和發展,中影公司在電影發行放映業務方面的領導地位被確定。根據該文件的規定,電影發行收入的70%需上繳中影公司,30%留給各省級發行公司。1980年,文化部發布1588號文件,規定中影公司根據發行需要所印製的拷貝量按一定單價與製片廠結算,並按拷貝基數浮動10%的結算辦法[1]

1980年代初,電影發行放映業主體的企業性質日益突出。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國電影總公司」的體制改革方案[1]。1984年,中共中央頒布《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電影業被規定為企業性質(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通過銀行借貸籌資生產、實現利潤,交納10餘種稅金[4]

1992年,更名為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7]。1994年11月,政府主管部門授權中影公司每年引進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並以分帳方式由中影公司在國內發行,以發行收入來保證中影公司完成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的任務[4]。1995年,更名為中國電影公司[7]

1998年,經廣電總局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等政府部門批覆,以中國電影公司為集團母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北京電影洗印錄影技術廠等公司作為子公司,電影頻道作為其他成員單位,共同組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1999年2月4日,中影集團成立[7]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