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船舶集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英語: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Limited ,縮寫作 CSSC),簡稱中國船舶集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主要從事造船、修船、船舶裝備、船舶技術開發、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的特大型中央企業[1]

快速預覽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 ...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1965年的江南造船廠
Thumb
遼寧號航空母艦與前景的大連船舶重工重工生產基地招牌。

1950年10月,設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負責船舶工業生產經營與行政管理。1953年1月,重工部的機器工業、船舶工業、航空工業管理職責分出,組建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機械工業部,該局相應調整為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工業管理局。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機械工業部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一機部仍設船舶工業管理局,1958年,改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九工業管理局[2]

1960年9月,原屬一機部的國防工業領域航空、兵器、坦克、電子、造船工業管理職責劃歸新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該局改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九工業管理局。1960年12月,升格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九工業管理總局。1963年9月,中央決定,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機械工業部,作為主管造船工業的國務院組成部門[2]

1982年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機械工業部所屬全部138個企事業單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所屬15個大中型修造船企事業單位合併組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3]。合併後,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是國務院領導下相當於正部級的全國性專業公司,下轄修造船廠26個、船用配套廠66個、事業單位61個,全公司職工30萬人[4]

1999年7月1日,中國船舶工業實施重大改組,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SSC,簡稱中船集團、南船)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簡稱中船重工、北船)兩大獨立經濟實體[5]。其中,武漢在內長江以北的造船工業(船舶總裝、科研院所及一些非船業務)歸屬中船重工,長江以南的船舶總裝資產劃歸中船集團[5]

2017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有關「南船和北船會否兼併」的提問時說,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1]。2019年7月1日晚,南船、北船下屬的8家上市公司均發布公告,於7月1日接到控股股東通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在籌劃戰略性重組,有關方案尚未確定,方案亦需獲得相關主管部門批准[5]。2019年10月25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發《關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重組的通知》(國資發改革〔2019〕100號),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組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5][6]。同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布了新成立的中國船舶集團主要領導任命[7]。2019年11月26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8]

2020年4月22日,中國船舶與卡達石油公司簽署「中國船舶—卡達石油液化天然氣(LNG)船建造項目」協議,所涉訂單總金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這是截至當時中國船企承接的金額最大的造船出口訂單[9]

2020年11月,美國總統第13959號行政命令禁止所有美國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購買或投資美國政府認定為「共產黨中國軍隊公司」的公司的證券,其中包含中國船舶集團。[10][11][12][13]

2021年12月24日,中國船舶宣布將總部遷往上海市[14]。同時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海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也落戶上海。[15]

Remove ads

組織架構

根據有關規定,中國船舶集團設置(控股)下列機構(企業):

內設機構

  • 辦公廳
  • 科技委員會辦公室
  • 董事會辦公室
  • 政策法規部
  • 戰略規劃部
  • 經營管理部
  • 人力資源部
  • 財務金融部
  • 科技部
  • 軍工部
  • 船舶海工部
  • 產業發展部
  • 質量安全部
  • 審計部
  • 紀檢監察部、巡視工作辦公室
  • 黨群工作部(企業文化部)
  • 離退休工作部

直屬(控股)企業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中船海洋與防務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洋防務與信息對抗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湖北久之洋紅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船舶信息研究中心
  • 大連測控技術研究所
  • 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 杭州應用聲學研究所
  • 邯鄲淨化設備研究所
  • 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
  • 哈爾濱船舶鍋爐渦輪機研究所
  • 江蘇自動化研究所
  • 九江精密測試技術研究所
  • 昆明船舶設備研究試驗中心
  • 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
  • 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
  • 西安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
  • 上海船用柴油機研究所
  • 上海船舶電子設備研究所
  •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 上海瑞舟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
  • 上海瑞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 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
  • 武漢船用電力推進裝置研究所
  • 武漢數字工程研究所
  • 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
  • 武漢船舶通信研究所
  • 宜昌測試技術研究所
  • 揚州船用電子儀器研究所
  • 中國艦船研究院
  •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 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
  •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
  •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 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
  • 安慶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
  • 北京長城電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
  • 重慶川東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 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 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
  • 重慶華渝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 重慶長征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重慶清平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 重慶前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 大連船用閥門有限公司
  • 大連船用推進器有限公司
  • 風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廣船國際有限公司
  • 廣州造船廠有限公司
  • 河北漢光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湖北華舟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
  • 滬東重機有限公司
  • 華聯船舶有限公司
  • 河南柴油機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海鷹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九江海天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 九江中船消防設備有限公司
  • 江西中船航海儀器有限公司
  • 江西朝陽機械有限公司
  • 昆明船舶設備集團有限公司
  • 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
  •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
  • 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
  • 上海江南造船廠
  • 瀋陽遼海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 陝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
  • 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山西平陽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 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 天津修船技術研究所
  • 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 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 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
  • 宜昌江峽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大連船舶工業有限公司(集團)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西安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西安東儀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熱加工工藝研究所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武漢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中南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 中船重工海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重慶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重慶液壓機電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衡遠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長江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重慶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天津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遠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
  • 中船重工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物資貿易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衡遠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技術檔案館
  • 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 中船重工(北京)科研管理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資本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傳媒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 中船上海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 中船工業成套物流有限公司
  • 中船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
  • 中船澄西船舶(廣州)有限公司
  • 中船廣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
  • 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
  • 中船九江海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 中船動力有限公司
  • 中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中船華南船舶機械有限公司
  • 中船重型裝備有限公司
  • 中船海洋裝備創新園區投資有限公司
  • 中船海洋動力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工業貿易公司
  • 中船財務有限責任公司
  • 上海盧浦大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 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
  • 中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Remove ads

直屬事業單位

  • 中國船舶報社
  • 中國船舶工業機關服務中心
  • 中國船舶工業離退休幹部局

業務

合併前,中船集團註冊資金320億元,擁有上市公司3家、境外機構8家、二級單位40餘家(其中科研院所28家)[1]。中船重工總資產5002億元人民幣,擁有上市公司5家、境外機構18家、二級成員單位95家(其中二級企業66家、科研院所29家),員工17萬人[1]

聯合重組後,中國船舶集團擁有中國重工上交所601989)、中國海防上交所600764)、久之洋深交所300516)、中國動力上交所600482)、中國應急深交所300527)、中船防務上交所600685)、中船科技上交所600072)、中國船舶上交所600150)等8家上市公司[5]澎湃新聞報道指,北船偏軍工生產,南船民品居多[5]。南北船當年分拆的大背景是國務院機構改革,目的是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同時建立適度競爭機制,以利於企業搞活等目標的實現,但近年來兩家公司布局的交叉地帶增多、全球船舶行業進入產能過剩階段,合併清理南北船重合業務、減內耗、去產能,提升整體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等考量開始占據上風[5]中國經營網認為,長期以來,「南船」側重船舶製造,「北船」側重船舶設計和配套,「兩船」合併有利於船舶行業的結構調整,淘汰低端落後與過剩產能,同時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減少無效競爭和重複建設問題,提升船舶業的國際競爭力[4]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