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裝甲巡洋艦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裝甲巡洋艦列表收錄自19世紀清朝籌建新式海軍後,所有中國曾服役或者計劃訂購的裝甲巡洋艦。這其中包括曾在新式海軍中服役的艦隻,以及中華民國海軍計劃訂購的艦隻。

這一批巡洋艦最早起於晚清政府在建立新軍北洋水師時,從國外訂購的一批艦隻,分別是向德國訂購的「濟遠」號和兩艘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經遠」號和「來遠」號,以及向英國訂購的兩艘致遠級:「致遠」號和「靖遠」號。作為德國自行建造的首批裝甲巡洋艦,「濟遠」號和兩艘經遠級在建造完工並回到中國後被編入北洋水師。這批裝甲巡洋艦均在甲午戰爭中被俘或戰沉。
中法戰爭後,福建船政在清廷支持下仿照法國近海防禦鐵甲艦黃泉級[a]自建了一艘「平遠」號巡洋艦,是為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該艦最終在甲午戰爭後被日軍俘獲並以原名繼續使用,直到在日俄戰爭中沉沒。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曾通過德國商行瑞記洋行向奧匈帝國諫地利船廠[b]訂購了一艘裝甲巡洋艦,但最終因一戰的爆發而告吹。
Remove ads
概述
裝甲巡洋艦起自1870年俄國海軍建造的「海軍上將」號大型巡洋艦[d][4]。該艦破天荒的在巡洋艦上裝設了此前鐵甲艦才會有的水線裝甲帶[4]。這使得一些實力和財力並不豐裕的國家可以用巡洋艦的價格採購到接近鐵甲艦防護能力的軍艦[4]。
這一能夠大大增強軍事實力的艦隻成為在中法海戰後力圖重建台海海防軍力的清政府首選[4]。在1880時李鴻章向英國訂購了第一艘裝甲巡洋艦「濟遠」號[5]。在1885年時分別向英德兩國訂購了經遠級和致遠級巡洋艦[4][5]。經遠級兩艦在黃海海戰中經受了日軍一個多小時集中攻擊才沉沒,顯示了其強大的戰場生存能力[4]。中法海戰後,福州船政參考「超勇」號、「濟遠」號以及法國黃泉級近海防禦鐵甲艦的設計自行建造了一艘鋼殼巡洋艦[6][1][7]。作為福建船政建造的中國第一艘裝甲巡洋艦,該艦代表了19世紀80年代中國造船工業的巔峰[8][9]。該艦竣工時命名為「龍威」號,在調撥北洋水師後最終更名為「平遠」號[7]。該艦在甲午戰爭後被日軍俘獲並收編為己用[10]。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上台後,開始了一系列收回海外在建軍艦。但因財政狀況不佳,部分艦隻並未能收回。在新造艦計劃方面,與德商瑞記洋行訂購建造驅逐艦的計劃破產後,北洋政府改為向奧匈帝國諫地利船廠訂購1艘裝甲巡洋艦[11]。
依照不同的文獻和書籍的記載,同一艦隻的分類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時期,同一艦隻以其用途分類也有所變化。其中「濟遠」號雖然有資料將其劃分為裝甲巡洋艦[5],但部分資料因其防護方案而劃分其為防護巡洋艦[12]。經遠級在被分類為裝甲巡洋艦[13]的同時,也有資料將其歸類為防護巡洋艦[14]。致遠級在被分類為裝甲巡洋艦[5][15]的同時,也有來源將其歸類為防護巡洋艦[12]。「平遠」號在被分類為裝甲巡洋艦[7]或者寫作鋼殼巡洋艦[6]、鋼甲巡洋艦[8]的同時,也有資料將其歸類為海防巡洋艦[13]或者近海防禦鐵甲艦[16]。
Remove ads
「濟遠」號

出於對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的不信任,李鴻章命駐德公使李鳳苞在德國再訂購一艘巡洋艦[18]。於是經過考察後,李鳳苞在正在建造「定遠」號和「鎮遠」號的伏爾鏗造船廠又訂造了一艘巡洋艦,工廠編號131,這就是後來由李鴻章命名的「濟遠」號[18]。作為德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艦,該艦同樣由定遠級的工程師魯道夫·哈克負責設計[18]。
該艦武裝包括艦首2門210公釐克虜伯砲,艦尾1門150公釐克虜伯砲,2門47公釐多管速射砲以及9門37公釐單管速射砲[19]。除此之外,還裝備有4具15寸魚雷發射管和2艘艦載魚雷艇[19]。
建成初期,「濟遠」號因中法戰爭而被迫留在德國,直到戰後才和「定遠」號以及「鎮遠」號一起編隊回國[20]。1885年11月中方接收後該艦被編入北洋水師[20]。1891年6月,本艦與「定遠」號、「鎮遠」號一同訪問日本[21]。1894年與「廣乙」號一同運送兵力抵達朝鮮牙山灣,在返程途中於豐島附近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號和「浪速」號突襲[21]。在這次戰鬥中,「濟遠」號被擊傷[21]。之後,本艦又在同年9月的黃海海戰中重傷並撤離戰場[21]。最終在1895年2月的威海衛戰役中,北洋水師戰敗向日本投降,本艦也被俘虜並收編[21]。
Remove ads
經遠級

為重建中法戰爭後幾乎全滅的閩台海防,李鴻章設想在濟遠級的設計基礎上由英德兩國的工廠分別建造兩艘新的巡洋艦[28]。之後在時任駐英公使曾紀澤的建議下對設計案重新選型,在駐德公使許景澄的溝通研究下,1887年改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設計建造為新式的裝甲巡洋艦[28][29]。
作為德國歷史上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款裝甲巡洋艦,經遠級由伏爾鏗造船廠的設計師魯道夫·哈克主持設計[28]。魯道夫同時也是中國海軍鐵甲艦定遠級的設計師[30]。在設計上,經遠級與鐵甲艦類似,但艦體尺寸略大於濟遠級[31][32]。動力部分為兩座臥式三段膨脹式蒸汽機,4座鍋爐安放在兩個鍋爐艙,預定裝煤320-350公噸[31]。外觀上本級艦僅有單桅,艦上設置雙煙囪,桅杆在煙囪後面,此為最明顯的識別特徵[33]。
本級在艦體中部的彈藥艙、蒸汽機以及輪機等部位的外圍用一層裝甲圍繞防護[32]。因水線之上易受到攻擊,而水線下有水的阻隔,經遠級採用上厚下薄的斜面水線裝甲帶[34]。但裝甲帶各裝甲板因為是拼接而成,接縫處中彈即可能造成破裂進水[35]。主砲露砲台採用後部敞開式砲罩,厚度為1.5英寸(38公釐),砲台胸牆裝甲厚8英寸(203公釐)[35]。司令塔側壁厚度6英寸(152公釐),其頂蓋與塔壁留有較高的空隙,中間僅通過幾根柱子相連[35]。這種設計雖然改善了觀察視野,但也為彈片和小口徑砲彈能從縫隙中飛入其中留下了隱患[35]。
本級以兩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210公釐鋼套箍砲為主砲,還安裝與定遠級相同口徑的兩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150公釐鋼套箍砲為副砲[35]。此外,兩艦還裝備有兩門克虜伯75公釐舢板砲、兩門哈乞開斯47公釐速射砲、兩門哈乞開斯37公釐5管速射砲等作自衛用[36]。可能因經費所限,兩艦都沒有設計艉樓,也未裝設尾砲[28][37]。在水線以下,本級艦隻還裝設有撞角並分別在艦艏和兩舷分別裝設了兩具魚雷發射管[37]。
兩艦建成後與在英國建造完工的「致遠」號匯合併於1887年回到中國並被編入北洋水師[28][38]。兩艦在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28]。在戰鬥中,「經遠」號戰沉,「來遠」號重創退出戰鬥[39]。在第二年的威海保衛戰中,「來遠」號被日軍擊沉[40]。
致遠級

Remove ads
「平遠」號

馬江海戰後,為了重建幾乎全滅的福建船政水師,新任船政大臣裴蔭森向清政府申請自行建造鐵甲艦[1]。原計劃建造3艘,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最終獲准建造1艘[1]。1886年該艦艦體由福州船政的魏瀚、鄭清濂等人設計監造,輪機部分則由陳兆翱等人在船政內部自行督造[7][58]。在設計船圖上,該艦參考法國的黃泉級近海防禦鐵甲艦[n][1]。
本艦以1門260公釐可以隨旋台調整方向的艦砲為前主砲[8]。在兩舷的耳台內還各裝備有1門150公釐鋼箍套砲[59]。此外,該艦沒有裝備大口徑的尾砲[60]。與原型相比,本艦的主尺寸相當但排水量更大[58]。在裝甲設計上,該艦採用雙層鋼底設計,並在全艦四周裝設水線裝甲帶,建造用材料大部分都購買自法國[1]。雖然防禦能力較強,但由於船型依然是參考自蚊子船,造成了整體機動性不佳、航速較慢的狀況[61]。該艦在船政開建時編號為第29號,建成後艦名為「龍威」號[1]。
甫建成後,本艦被調撥給北洋海軍,但所有權歸屬南洋水師[1]。經李鴻章意見更名為「馭遠」號,因與南洋水師巡洋艦重名,之後改名為「平遠」號[1]。1894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平遠」號參加了對鴨綠江護送運兵船的任務[1]。9月17日,該艦與「廣丙」號抵達戰場,與日軍旗艦「松島」號發動進攻[1]。之後因中彈而被迫退出戰鬥[10]。第二年在劉公島戰役後,「平遠」號被俘並編入日本海軍,成為一艘日軍一等砲艦[10]。1904年在日俄戰爭中觸雷沉沒於渤海鐵島以西1.5海里處[10]。
Remove ads
CNT裝甲巡洋艦
1913年4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瑞記洋行簽訂了共32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用於分別向德國和奧匈帝國訂購總計18艘驅逐艦[66]。然而4月26日,英國為首的六國銀行團與臨時政府簽訂下了《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66]。該合同以中國海關和鹽務等收稅權利為抵押,借給2500萬英鎊[66]。這一期間,英國發覺到此前臨時政府已與德國簽訂有6艘驅逐艦的借款建造合同,於是以同為六國銀行團之一為由,反對德國單方面獲取利益,最終使這6艘驅逐艦的建造計劃流產[67]。
此後,瑞記洋行不甘心失去交易機會,又與北洋政府商議將原本用於德國工廠建造驅逐艦的120萬英鎊款項改為向奧匈帝國船廠訂購艦隻[68]。藉此機會,雙方將訂購內容從原本的6艘驅逐艦升級為3艘最新式樣的穹甲巡洋艦[69]。與此同時,中華民國海軍方面也藉機與瑞記洋行談判表示不想要原先向奧匈帝國訂購的12艘驅逐艦[70]。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將合同升級為訂購1艘類似奧匈帝國海軍「斯邦上將」號巡洋艦[p]的新式裝甲巡洋艦[70]。建造工廠也變成了瑞記洋行推薦的奧匈帝國蒙法爾科內的諫地利船廠[q][71]。
在「斯邦上將」號改良型的「塞達」號巡洋艦[r]在諫地利船廠進行艦裝的同時,本艦也在同一工廠開始了建造[72]。本艦的設計方案基本沿用「塞達」號,但因防護裝甲的加強,本艦在艦體尺寸上較前者略有放大[73]。此外,本艦在動力、火力等方面都超越了作為母型的「塞達」號[66]。此外在設計中,無線電成為了該艦的標配裝備,支持晝夜長距離通訊[74]。
本艦於1914年在蒙法爾科內開工建造[75]。然而由於奧匈帝國海軍對這艘巡洋艦的覬覦,在建造初期就對設計做了符合自己習慣的修改[76]。隨著1915年義大利軍隊占領蒙法爾科內,這幾艘艦隻在同年6月都陷入了停工狀態[75]。1917年,隨著中國為抗議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艦戰而與德國和奧匈帝國斷交,在同年10月,奧匈帝國收復蒙法爾科內後就直接接管了這艘半成品艦隻[77]。
1918年,隨著奧匈帝國在一戰結束後被肢解,推測這艘還在建造中的巡洋艦就此被拆解[78]。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資料
另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