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Remove ads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日語:浪速 なにわ/なには)是舊日本海軍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二等巡洋艦),為浪速級防護巡洋艦日語浪速型防護巡洋艦(日方稱為「浪速型防護巡洋艦」)的首艦[4]

快速預覽 浪速 なにわ/なには, 概況 ...

浪速號與其姊妹艦高千穂號甲午戰爭中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重要戰力與清朝北洋艦隊作戰。在10年後的日俄戰爭中,已經顯得老舊的浪速號只是參加了一些比較次要的戰鬥。

本艦的艦名來源於大阪市(原攝津國大阪)的古稱「浪速」。[5]

Remove ads

設計和概述

Thumb
浪速號左視圖及頂視圖

十九世紀80年代,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自行設計了革命性的埃爾斯維克級巡洋艦,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防護巡洋艦。根據這款設計而建造的智利埃絲梅拉達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陣風潮,日本海軍也不例外,同樣傾心於這款設計所具有的高航速、裝甲防護以及強大的火力,同時價格也相對較低。價格的因素尤為重要,因為此時的日本尚無力添購昂貴的前無畏艦[6]。1883年(明治16年)2月24日,海軍卿川村純義海軍中將提交的海軍擴張八年計劃提案,希望從1883年度開始陸續新造「大艦」5艘,預計花費750萬日元[7]。經過一番修改,最終敲定於明治16-18年度建造「大艦」3艘[8]。時為日本海軍造船負責人的佐雙左仲日語佐双左仲為此接洽英方,商議購買兩艘同類軍艦。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根據日方的要求進行了修改,1883年財年日方正式下達訂單。兩艦建成後,時人均認為這兩艦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最強大的巡洋艦[9][10]

浪速號為全鋼艦體,採用高幹舷平甲板設計,以提高適航性,雙桅單煙囪,兩舷有高大舷牆掩護[11]。艦身區分為多個隔艙,底部為雙層船底。動力系統為兩座雙汽缸兩段膨脹式蒸汽機,由6座圓形鍋爐提供動力,驅動兩根推進軸,設計航速18(33公里每小時)[12]

浪速號建造之初,裝備了兩門克虜伯35倍徑260毫米架退炮,射界240度;彈重275公斤,射程12200米,每門炮備彈100發[11]。兩門一前一後分別安裝在艏艉的旋轉炮台上,採用法式前部敞開式炮罩,裝甲厚度1.5英寸(38公釐),後部完全封閉,前部敞開,方便觀測、瞄準[11]。副武器則為6門35倍徑150毫米火炮,射界130度,每門炮備彈75發,全部安裝在主甲板的半圓形耳台上,採用英式後部敞開式炮盾,裝甲厚度同樣是1.5英寸(38公釐)[11]。輕武器包括6門哈奇開斯6磅速射炮,10門諾典飛爾德一吋砲和4門11毫米10管諾典飛爾德炮[12]。另外主甲板上還安裝有14英寸(356公釐)懷特黑德(又譯「白頭」)魚雷發射管。同時按照當時的海軍慣例,浪速號還安裝有艦艏沖角。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海軍為了統一武器彈藥型號,而將浪速號艦上武器改換為8門6英寸(152公釐)速射炮。

本艦裝甲防護比起和泉號要稍好一些,煤艙環繞著關鍵區域布置,以提升防護能力。司令塔在前桅之後,橫跨兩舷的平台上,裝甲厚1.5英寸(38公釐)[11]

Remove ads

艦歷

建成至早期

1884年(明治17年)3月22日,英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開始了浪速的建造[5]。同月27日,日本方面將正在英國建造的兩艘巡洋艦定名為「浪速」、「高千穗」[13]

1885年(明治18年)3月10日[1](一說3月18日[5])本艦下水,山階宮(即日後的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出席了儀式[1]。5月26日,日方將浪速、高千穗兩艦分類為二等艦[14]

1886年(明治19年)2月15日,本艦建成[3]。3月24日,浪速起航返回日本,然而在河口發生故障,只得再度返回修理,28日重新出發,沿途經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新加坡,6月26日抵達東京品川[3]。這也是日本外購軍艦中第一艘完全由日本本國的乘員駕駛返回日本的艦艇。同年11月29日,明治天皇昭憲皇后橫濱港搭乘浪速,前往橫須賀港[15][16]。回程時天皇夫婦則是搭乘高千穗回橫濱港[16]

1887年(明治20年)1月25日[17],明治天皇及皇后一行以浪速為御召艦,從橫濱港啟程前往京都行幸[18][19]。27日中午過後,天皇夫婦在神戶港下船,前往京都[20]。2月23日,天皇夫婦從愛知縣武豐港登上浪速,2月24日0630返回橫濱港[21]。同年3月,浪速一度擔任英照皇太后的御召艦[22]

1888年(明治21年)10月15日,天皇夫婦原定於當天搭乘浪速赴橫須賀造船所出席日本國產無防護巡洋艦高雄日語高雄 (巡洋艦)的下水儀式[23],明治因故未能成行,只有皇后出席了儀式[24]。昭憲皇后從橫濱港登上浪速前往橫須賀,儀式結束後又搭乘浪速返回[25]

1890年(明治31年)8月23日,日本海軍將浪速列入橫須賀鎮守府籍,歸類為「第一種」[26]

1893年1月,夏威夷的美國移民在美國領事館和當地海軍陸戰隊駐軍支持下發動政變,建立夏威夷共和國。日本方面聞知事變立即調動海軍艦艇前往夏威夷檀香山護僑。同年2月23日,浪速抵達檀香山與早一步抵達的金剛會合[27]。美國對日本的軍事行動大為不滿,甚至有內部報告指責浪速載運有武器入境[27]。同年12月,浪速第二次出航前往夏威夷時,美國出兵支持王國政府復辟英語Black Week (Hawaii)的傳聞甚囂塵上,浪速以及英國巡防艦冠軍號英語HMS Champion (1878)各自派出陸戰隊登陸保護各自在當地的僑民。在動亂之中,一名被判有謀殺罪的日本人從監獄逃脫,並逃到浪速艦上尋求庇護。時任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海軍大佐拒絕向夏威夷臨時政府交出嫌犯,宣稱本艦為日本領土,而且日本政府並不承認夏威夷臨時政府為合法政府。此事引發了日本和美國的外交危機[28]

甲午戰爭

1894年,中日之間因為朝鮮問題而關係日趨緊張。7月19日,日本向清朝發出最後通牒;清朝一方並未回應。7月25日,最後通牒期限已過,兩國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戰爭狀態,但日本政府仍未正式發出宣戰聲明,因此第三國仍未知曉此一事態。

1894年7月25日,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組成的第一游擊隊前往朝鮮西北海岸的豐島一帶尋找通報艦八重山英語Japanese cruiser Yaeyama風帆護衛艦武藏英語Japanese corvette Musashi,卻於此處遭遇清軍北洋艦隊巡洋艦濟遠廣乙。07:45吉野開始攻擊,07:52濟遠還擊;07:55秋津洲開火,07:56隊形最後的浪速加入戰團[29]。日軍無論火力、航速均優於清軍,因此輕易壓倒了清軍,濟遠很快受到命中,多名軍官陣亡[29]。07:58,廣乙衝向吉野,吉野緊急轉向迴避;廣乙轉為攻擊秋津洲,後者遂轉換目標至迫近的廣乙,尾隨其後的浪速也緊跟著炮擊廣乙[30]。廣乙冒著兩艘日艦的炮火,一度突擊到距離浪速艦艉3、400米處,浪速一面轉向,一面用左舷火力攻擊,幾分鐘內發射260毫米炮2發、150毫米炮4發、57毫米炮7發、小口徑機關炮彈232發;廣乙傷亡慘重,未能成功發射魚雷即被迫撤退[30]。約08:00,日艦不理會已經重傷的廣乙,調頭追擊濟遠[31]。途中日艦發現了載運著1000多名陸軍士兵往牙山行駛的運輸船高升號。09:15浪速發出信號要求高升號停止,並鳴炮示警。09:47第一游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決定由浪速俘獲高升號,吉野、秋津洲兩艦則繼續追擊濟遠。10:00左右,浪速抵達高升400米處,右舷對準高升;同時用舢板載運人見善五郎海軍大尉到高升號上,命令其尾隨浪速。高升號上的中國軍人拒絕投降,13:00浪速在距離高升150米處發射一枚右舷魚雷,沒有命中[32]。於是浪速改用火炮射擊,共對高升號發射260毫米炮彈2發、150毫米炮彈9發,高升號鍋爐爆炸並沉沒[33]。隨後浪速對高升及落水清軍官兵發射1125發小口徑炮彈,同時放下舢板搜救歐洲人,並射殺清軍士兵[33]。吉野、秋津洲追擊濟遠無果,遂調頭返回,與浪速一同押解著截獲的清朝運輸船操江號離去[34]。戰鬥中廣乙一顆炮彈擊穿浪速左舷,在艦體內部穿過,擊毀後部備用錨,擊傷錨機[30]。由於高升號當時懸掛著英國國旗,日軍的攻擊導致英日之間一度出現外交風波,然而英國政府事後認定清朝首先違反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擅自向朝鮮增兵,因此日本不宣而戰的行為是正當的。[35]

同年8月9日,聯合艦隊向威海進發,意圖尋找北洋艦隊決戰。浪速也參加了是次行動。9日夜,日軍魚雷艇隊航至威海灣東口海中的日島附近時,被北洋艦隊的巡邏艇發現,日魚雷艇隊撤退。10日晨,聯合艦隊大隊抵達。第二、第三游擊隊的二線軍艦成單縱陣炮擊威海海岸炮台,主隊、第一游擊隊在外海待機。然而北洋艦隊主力並不在港內,見誘敵無果,聯合艦隊退去。[36]

同年9月17日,聯合艦隊主隊及第一游擊隊在巡邏時,與在大東溝掩護陸軍登陸的北洋艦隊主力不期而遇。北洋艦隊為引開日軍注意力,隨即離開登陸場與日艦戰鬥。12:55,第一游擊隊領艦吉野相距超勇揚威3000米,開始炮擊。後面的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艦由於射程不夠,一開始是向定遠鎮遠開火[37]。13:10以後,浪速中彈,艦艏主炮台下方水線帶附近被擊穿,造成少量進水[38]。15:10鐵甲艦扶桑一發240毫米炮彈擊穿定遠艦艏無防護區,引發定遠號艦上大火,火勢迅速蔓延到艏樓和主甲板處,全部艦艏武器均無法使用。第一游擊隊趁這一機會逼近定遠進行射擊[39]致遠號冒險前出掩護定遠號;在與第一游擊隊交火中,致遠號多處被擊穿,海水大量湧入,右傾30度[40]。致遠號向第一游擊隊發起衝鋒,然而在中途爆炸沉沒[40]。16:16前後,第一游擊隊開始追擊落單的經遠號[41]。16:48-17:03之間,經遠號遭受了猛烈的攻擊,其中17:03的一發命中使經遠左舷水線裝甲帶拼合處被擊中,裝甲帶破裂,部分脫落,甚至從吉野上就可以看到經遠號的鋼梁。這一擊導致經遠大量進水左傾[42]。17:05左右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艦趕到,開始加入炮擊。17:25經遠號左側大幅度傾斜,右螺旋槳露出水面;17:29向左傾覆沉沒[42]。隨後第一游擊隊準備追擊已經重創的來遠靖遠兩艦,不過17:45收到旗艦松島的信號,遂放棄攻擊返回[43]。戰鬥結束時,浪速剩餘260毫米炮彈167發、150毫米炮彈299發、機關炮彈65884發,彈藥依然非常充足[43]

同年10月24-27日,聯合艦隊大舉出動支援第二軍登陸花園口進逼金州。浪速、秋津洲兩艦則在威海方向偵察。26日駐紮在威海的北洋艦隊得到消息稱日本軍艦在成山頭附近出沒,丁汝昌遂率領北洋艦隊出海搜尋。這一行動為兩艦所偵知,伊東於是率領艦隊主力前出至長山群島至海洋島一帶巡弋,以防北洋艦隊襲擊運輸船。[44]

1895年1月18日,日軍第一游擊隊(吉野、秋津洲、浪速)為了配合山東作戰軍登陸龍鬚島,而於15:00前後炮擊登州城,作為佯攻。登州城守軍用僅有的數門火炮還擊,但沒有命中記錄。16:06日艦離去。次日三艦中午再次前往登州炮擊,1500結束。[45]

1895年1月上旬,日本陸海軍制定了山東登錄計劃,決定以第三、第四游擊隊近程掩護運輸船隊在成山角登陸;陸軍開始登陸的同時,本隊、第一、第二游擊隊以及各魚雷艇隊將前往威海衛準備截擊北洋艦隊[46]。1月19日,各隊陸續從大連灣陸續出港,20日護送著第一批運輸部隊抵達預訂的登陸場[47]。1月底至2月初,日軍逐步攻陷了威海衛的外圍炮台,北洋艦隊殘存艦艇只能困守於威海衛泊地內。2月7日,伊東祐亨判斷兩次魚雷艇襲擊後,定遠、來遠、威遠等主要艦艇坐沉,北洋艦隊已經軍心渙散,於是下令聯合艦隊總攻。第一游擊隊4艦跟隨在本隊後,同編為右軍,單縱陣10節航速向威海灣東口前進,主要攻擊劉公島炮台;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共15艘為左軍,目標為日島炮台[48]。0812,劉公島炮台一發炮彈命中浪速,從右舷第六號煤艙射入,但因為是實心彈,沒有爆炸,而是從左舷穿出,沒有造成人員傷亡[48]。2月8日21:00,第一游擊隊到威海灣東口警戒;23:00,4艦派出的舢板到達日島至南幫間海域,開始破壞港口防材,以為日軍艦隊開路[49]。一直苦苦支撐的威海衛清軍在人員傷亡慘重、彈藥告罄、援軍又遲遲不至的情況下,被迫向日軍投降。

隨著威海衛的陷落,清朝北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日本開始著手進攻臺灣,為停戰談判贏得更多籌碼。同年3月10日,日本為攻打台灣而組建的南方派遣艦隊開始在佐世保集合,浪速也參加了是次行動[50]。15日艦隊開撥[51]。3月23日06:00,第一游擊隊到達大山嶼東南的裏正角,09:30浪速首先對約6000米的大城北炮台展開炮擊,其後日軍各艦也加入炮擊,清軍炮台則還擊[51]。12:30,日軍艦隊本隊與秋津洲轉到炮台東面,浪速、高千穗兩艦轉移到炮台南方,掩護混成旅團登陸。3月24日06:00,一支日軍陸戰隊從大城北炮台東南3000米處登陸,06:10遭到北炮台攻擊,浪速、高千穗、嚴島三艦為了掩護日軍登陸部隊,遂向北炮台炮擊;07:10得知日軍已經攻占北炮台後,日艦停止了炮擊。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割讓台灣等予日本。台灣當地士紳組織義軍反對日本占領。為此日本調動軍隊決心武力占領台灣。同年5月22日,近衛師團7000名士兵分乘14艘運輸船從日占旅順出發,由常備艦隊松島、浪速、高千穗、千代田等艦護衛下前往台灣;27日在沖繩島中城灣與駐台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搭乘的橫濱丸會合[52]。28日日落後日軍抵達淡水灣,此時收到此前進行偵察的高千穗、浪速等艦的報告稱「此處登陸不利」[52]。樺山當即決定改變方向,從原定位置東南方的三貂角處登陸[53]。29日14:00首批日軍開始登陸,至31日登陸完畢[54]。同年6月2日15:00,松島、千代田、浪速、高千穗4艦於基隆外海集合,而當地守軍未能確定來者身份,故而炮台沒有射擊[55]。當天晚些時候,大島加入艦隊。3日08:51-09:13,因看到登陸日軍從基隆東方高嶺前進,日艦發空炮聲援。大約同一時間,高千穗派出的偵察汽艇在八斗莊西北方海面受到銳字軍二營的襲擊,高千穗於是炮擊該處守軍。稍後社寮炮台開炮,1015仙洞炮台也開始攻擊日艦。日艦還擊,10:50日艦停止炮擊,駛向深澳外海[55]。4日12:30常備艦隊與攻占了基隆的陸地部隊取得聯絡,開始著手基隆港的掃雷作業[56]。常備艦隊引爆基隆港外的14顆水雷[54],6月17:00掃雷作業結束,日軍從此可以直接從基隆港進行運輸與補給[56]

同年10月10日06:00,南進軍司令部及伏見旅團搭乘19艘運輸船從彭湖出發,在浪速等兩艦的護衛下,11:00在布袋嘴一帶投錨並開始登陸;至11日,全部兵力登陸完畢[57]。15日,常備艦隊吉野、浪速、秋津洲、八重山、大和等艦炮擊打狗的炮台,隨後400名海軍陸戰隊登陸占領了該處炮台[57]

Remove ads

間戰時期

Thumb
浪速號,攝於1898年

1897年(明治30年),夏威夷當地的反日情況逐漸加劇,2月起共和國當局多次禁止日本移民入境。4月15日,時任海軍大臣西鄉從道下令浪速再次前往夏威夷宣示武力[27]。因此同年4月20日-9月26日,浪速再度奉命前往檀香山。美國方面則針鋒相對地派出費城號英語USS Philadelphia (C-4)監視浪速的行動[27]

1898年(明治31年)3月21日,日本海軍制定了軍艦及魚雷艇類別表,將排水量3500噸以上、7000噸以下者列為二等巡洋艦[58]。根據這一規定,共有9艘軍艦劃入二等巡洋艦之列,浪速也在其中[59][60]。同年5月-8月美西戰爭期間,浪速奉命前往馬尼拉保護當地日僑。

1900年,中國義和團運動興起,浪速奉命駐紮於華北沿岸警戒,直到次年為止。

日俄戰爭

1903-1904年間,日本和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此時浪速因為已經比較老舊,而編列入第二艦隊第四戰隊,戰隊司令為瓜生外吉海軍少將。

1904年2月5日,已經停泊在仁川港一個多月、負責監視的日艦千代田收到了海軍部發來的國交斷絕的通告電報;7日11:55千代田起航出港[61]。8-9日間,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力對駐紮在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發動攻擊,日俄戰爭爆發。此時已經比較老舊的浪速沒有參加對旅順的進攻,而是在瓜生的第4戰隊旗下,護送裝載著陸軍士兵的運輸船。8日早上,瓜生部隊與千代田會合;瓜生決定由裝甲巡洋艦淺間引導,讓陸軍先行上岸;17:30第四戰隊進入仁川港內[62]。9日11:40,港內俄軍防護巡洋艦瓦良格號和炮艦高麗人號拔錨。12:20淺間開始射擊瓦良格號,隨後各日艦相繼開火;其中千代田、浪速、新高等艦炮擊高麗人號。大約20分鐘後,兩艘俄艦不支被迫撤回港內,後自爆棄艦[63]。浪速在戰鬥中沒有受損記錄。

同年8月9日,俄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海軍中將準備率領旅順分艦隊突圍。8月10日晚,駐紮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分艦隊出海前去接應[64]。14日,符拉迪沃斯托克分艦隊與日軍負責封鎖海峽的第2戰隊遭遇。得到消息通報的第4戰隊浪速、高千穗兩艦從釜山起航前來助戰,並接替第2戰隊攻擊已經身負重傷動力幾乎全失的裝甲巡洋艦留里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Rurik (1892),使得第2戰隊4艘裝甲巡洋艦得以放手追擊北逃的另兩艘俄艦俄羅斯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Rossia格羅莫鮑伊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Gromoboi[65]。浪速、高千穗兩艦擊沉了留里克號,並打撈了落水者[66]

1905年5月2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司令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艦隊北上時,遭遇聯合艦隊主力攔截。雙方的主力艦很快互相射擊,而與此同時,日軍輕型艦艇向俄軍輕型艦艇也發起了攻擊。此役浪速依然配屬於第4戰隊。15:38第四戰隊轉向以右舷對俄國巡洋艦射擊,這段時間前後日艦遭到俄艦若干命中[67]。日軍第3、第4戰隊利用航速優勢攻擊,在16:00前後使俄軍編隊陷入了混亂[68]。16:50,俄軍主力艦為躲避日艦炮火而轉向,正好為巡洋艦編隊解圍[67]。日軍的輕型艦艇頓時陷入苦戰,17:00第4戰隊旗艦浪速在水線附近受到一發10英寸(254公釐)炮彈命中,造成進水[69][67]。18:30第四戰隊圍攻俄國修理船勘察加號,隨後圍攻已經重創的蘇沃洛夫公爵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Knyaz Suvorov[67]。18:50由於夜色漸深第4戰隊脫離了戰鬥。當天浪速中彈數發,比較重要的中彈記錄除了水線附近的一發外,另有一發擊穿了上層甲板;乘員1人戰死,9人負傷[67]。次日(28日)09:30,第4戰隊參加了對俄軍殘存主力艦的最後圍攻[70]。17:50,第四戰隊及第二驅逐隊發現逃亡中的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Dmitrii Donskoi,多艘日艦對其展開圍攻。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雖受重創仍頑強抵抗,29日早上在鬱陵島東南岸一帶沉沒[71]

Remove ads

結局

1912年(明治45年)6月26日1100左右,浪速前往北千島運送測量器材,途中在得撫島海灣觸礁,沖角部分脫落[72]。乘員於夜間上岸避難[72]。日方派出工作艦關東日語関東 (工作艦)、巡洋艦嚴島、風帆巡洋艦武藏日語武蔵 (スループ)、拯救船栗林丸前往救助,但依然無法成功脫離,並因為天氣惡劣而於7月18日沉沒[72]。同年8月5日,從海軍中除籍[73]。1913年6月26日,日本方面將浪速的殘骸出售。日後由橫須賀工廠廠長坂本一日語坂本一 (海軍軍人)海軍中將等組成軍法會議,判處當時的浪速艦長本田親民海軍大佐罰金700日元、當時的浪速航海長罰金400日元;本田本人則在晉升為海軍少將後轉入預備役。[72]

歷任艦長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整理。

返航委員長

艦長

  • 伊東祐亨 海軍大佐:1885年11月20日 - 1886年6月17日
  • 磯邊義 海軍大佐:1886年6月23日 - 1888年4月26日
  • 松村正命 海軍大佐:1888年4月26日 - 1889年5月15日
  • 角田秀松 海軍大佐:1889年5月15日 - 1891年6月17日
  • 新井有貫 海軍大佐:1891年6月17日 - 12月14日
  • 東鄉平八郎 海軍大佐:1891年12月14日 - 1894年4月23日
  • 東鄉平八郎 海軍大佐:1894年6月8日 - 1895年2月16日
  • 片岡七郎 海軍大佐:1895年2月16日 - 12月27日
  • 黒岡帶刀 海軍大佐:1895年12月27日 - 1897年12月27日
  • 鹿野勇之進 海軍大佐:1897年12月27日 - 1898年1月22日
  • 遠藤喜太郎 海軍大佐:1898年1月22日 - 3月1日
  • 橋元正明 海軍大佐:1898年3月1日 - 5月23日
  • 三須宗太郎 海軍大佐:1898年5月23日 - 12月3日
  • 永峰光孚 海軍大佐:1898年12月3日 -
  • 斎藤孝至 海軍大佐:1900年9月25日 - 12月6日
  • 安原金次 海軍大佐:1900年12月6日 - 1901年7月6日
  • 吉松茂太郎 海軍大佐:1901年7月6日 - 9月10日
  • 野元綱明 海軍大佐:1901年9月10日 - 1902年10月6日
  • 伊地知季珍 海軍大佐:1902年10月6日 - 1903年9月26日
  • 和田賢助 海軍大佐:1903年10月15日 - 1905年6月14日
  • 廣瀨勝比古 海軍大佐:1905年6月14日 - 8月31日
  • 仙頭武央 海軍大佐:1905年8月31日 - 12月12日
  • 牛田從三郎 海軍大佐:1905年12月12日 - 12月29日
  • 上泉德彌 海軍大佐:1905年12月29日 - 1906年12月24日
  • 久保田彥七 海軍大佐:1906年12月24日 - 1908年8月28日
  • 上村翁輔 海軍大佐:1908年8月28日 - 11月20日
  • 西垣富太 海軍大佐:1909年4月1日 - 1910年12月1日
  • 原靜吾 海軍大佐:1910年12月1日 - 1911年12月1日
  • 本田親民 海軍大佐:1911年12月1日 - 1912年7月31日
Remove ads

同級艦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