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軍費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軍費又名國防預算(英語:Military budget)是一個國家為了維持武裝力量而支出的費用。中國自古戰亂頻頻,軍費支出一直是個很大的項目。
軍事費用,往往是很大的負擔[1],一旦有戰爭發生,軍費開支往往直線上升,所謂「軍旅一興,費靡巨萬」[2]。古代以田賦出兵,[3]故稱兵車為「賦輿」。[4]
上古
在中國歷史上,早期的軍費來源主要按土地徵收農產品作為軍事開支的費用,即「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夏朝的士兵來源即是農民,農忙則耕,農閑則戰。孟子提到「夏后氏五十而貢」,[5]夏代農民在耕種自己的五十畝農地之外,還要耕種五畝公地,即如趙岐《孟子注》所說「民耕五十畝,貢上五畝」。後桀四處討伐,他提升田賦數額以充軍費,從而加重人民負擔,「萬民甚苦」,使之最終離棄夏後投奔商湯。《孟子·滕文公上》記載: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這是說夏代授田一夫五十畝,殷商為一夫七十畝,周代則是一夫百畝。
商代軍隊中士兵的口糧和武器皆需自備,政府沒有養兵的預算。[6]但如果是千里之外的遠征軍,加上曠日持久的戌期,軍費如無政府支持,其戰事也是難以想像的。商紂王連年遠征,讓周國有機可乘,周武王親率兵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進軍伐商,取得勝利,建立周朝。
東周時期的周天子地位低落,各地諸侯戰事頻仍,春秋時期戰需極大,管仲曾表示:「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7]《左傳》記載: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秋七月,魯國實行「初稅畝」,就是為了應付連年征戰。稅畝是指按土地畝數對土地進行徵稅,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餘畝,複十取一。」初稅畝實行之後,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國紛紛仿效。
戰國時期,周赧王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由於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借錢,後來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一座高台上,這是【債台高築】的典故。[8]
秦始皇大規模用兵,軍費消耗極巨,所徵的賦稅已達百姓收入一半以上,[9],當時已有「口賦」的人頭稅,到了「百姓賀死而吊生」的地步。[10],以致於秦末「關東群盜並起」,馮去疾、李斯等大臣向秦二世胡亥進諫:「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
Remove ads
漢朝
屯田和馬政是漢朝軍事重點。屯田始於西漢,兵卒皆務農,以保證軍糧自給,軍隊有警則戰,無事則耕。
漢武帝時,桑弘羊推行均輸法[11],因此用兵三十多年,「百姓猶不加賦,而軍用給」。
從元光二年(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先後八次派軍進擊攻匈奴,每次都使用數以萬計的馬匹。特別是元狩四年對匈奴戰爭,「發十萬騎,私負從馬凡十四萬騎。」使得軍馬急劇消耗殆盡。乃至於元狩五年,天下馬少,「平牡馬匹二十萬」。[12]
《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武帝時,「又興十餘萬人築衛朔方,轉漕甚遠,自山東咸被其勞,費數十百鉅萬,府庫並虛。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終身復,為郎增秩,及入羊為郎,始於此」。
漢武帝晚年,天下疲憊,戍卒的數量開始減少。綏和元年(前8年),張掖郡三都尉僅有士卒數百人。[13]
與羌人作戰的軍費支出,是東漢主要的經濟負擔之一,「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億。」[14]
Remove ads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之戰爭頻繁,為保證軍需無匱乏之虞,各國的賦稅皆重點放在軍費支出,軍屯是軍糧籌措的重要輔助渠道。北魏太武帝「平統萬,定秦隴,以河西水草善,乃以為牧地。畜產滋息,馬至二百餘萬匹」,孝文帝即位後,「復以河陽為牧場,恆置戎馬十萬匹,以擬京師軍警之備。」
六鎮之亂後北魏內亂,分為東魏與西魏。大統年間,宇文泰建立府兵制,[16]平時農耕訓練,有事出征,政府可減輕軍費負擔,北周、隋、唐初繼續沿用。
唐朝
唐初實行府兵制,中央設置軍府,凡兵皆農,府中的士官平時耕種,戰時召集。遇有戰事,府兵由中央命將率領出征,待戰事結束,士兵散於府,將帥則歸於朝。[17]為了節省國家的軍費開支,朝廷於農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府兵制度起於西魏,完善於北周、隋兩朝,盛於唐太宗,但對外作戰就不可能只是府兵,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出征高麗,主力是兵募。高宗以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逃散,嚴重缺員,府兵制遂於天寶八載正式廢止,中唐時期一度考慮恢復府兵制,但礙於當時社會現實,不了了之。[18]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政府實行《度支長行旨》,軍隊「每歲所費,皆申度支會計,以《長行旨》為準。支度使及軍州,每年終,各具破用、見在數,申金部、度支、倉部堪會。」
唐朝為了鎮壓安史之亂,多方聚斂軍費,[19]始立榷鹽法,亦即將鹽戶生產的鹽全部低價收購起來,再以高價轉賣。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以第五琦「為鹽鐵使,於是始立鹽鐵法,就山海井鹽,收榷其鹽。」[20]建中三年(782年),禁人酤酒,官司置店自酤收利,以助軍費[21]。
安史之亂後,河西隴右空虛,回紇、吐蕃國趁機入侵,朝廷必須調集重兵,戌守邊防。同時,藩鎮割據,藩鎮節度使屢次搶劫鹽鐵院之財賦。元和中,李師道盜焚河陰倉,「燒錢帛三十餘萬緡匹,谷三萬餘斛」。朝廷又要調集兵力討伐藩鎮。
德宗初年借長安櫃坊的儲款四分之一以助軍費。唐武宗時建立榷茶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國庫收入,晚唐「西川富強,只因北路商旅,托其茶利,贈彼軍儲。」
唐朝末期僅東南地區還願意向中央按時繳納稅務收入,朝廷軍費大部份靠鹽稅收入開支,時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僖宗朝以宦官田令孜為神策中尉,「怙權用事,督賦益急,王仙芝黃巢等起,天下遂亂,公私困竭」。田令孜與王重榮爭奪鹽利的結果,王重榮一怒之下進兵長安,引起僖宗再度出奔鳳翔。
Remove ads
五代十國
五代的士兵都是職業軍人,由財政供給衣糧。但國家卻只供給士兵本人衣糧,家口不入軍籍,其全家的生活在制度上沒有得到合法的保障。[22]士兵衣服一年分兩次供給,稱為夏衣、冬衣。因此軍費在五代的財政支出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後周世宗稱:「朕自即位以來,惡衣菲食,專以贍軍為念;府庫蓄積,四方貢獻,贍軍之外,鮮有贏餘。」[23]
宋朝
宋太祖建立「封椿庫」,打算「封椿庫」的錢把燕雲失地贖買回來。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訂立澶淵之盟,由宋室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仁宗慶曆二年(1042),增為銀20萬兩、絹30萬匹。王旦曾對真宗說:「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24]
宋朝的軍費開支長期佔去歲出一半以上,戰時高達十分之七八,「一人充軍,數口之家得以全活」,而且士兵還能額外得到賞賜、裝錢等。北宋大量養兵,「竭民賦租以養不戰之卒,糜國帑廩以伏坐食之校」。宋初禁軍20餘萬[25],太宗時30餘萬,真宗時40餘萬,仁宗時82.6萬[26], 再加廂軍則超過百萬,宋代募兵制不僅要養士兵本人,還要養家人。英宗治平初年,蔡襄任三司使,提到當時的財政狀況「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27]。王銍說北宋三司一年的收入,養兵之費「常什八」。[28]宋孝宗告訴光宗說︰「當今天下財賦以十分為率,八分以上養兵,不可不知。」
Remove ads
明朝
明朝行衛所制,養兵百萬,寓兵於農,希望自給自足。[29]朱元璋得意宣稱,「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30]永樂時,兵額達到二百七十餘萬人。[31]可是到了明朝中葉,土地兼併嚴重[32],軍屯制度遭到嚴重破壞,軍費負擔因衛所制度的衰落而比以往更加沉重。嘉靖年間各地募兵數量日增,陝西三邊「屯田滿望,十有九荒」[33],甘肅屯田,名存實亡。[34]嘉靖二十五年(1546)都御史楊博巡撫甘肅,「入境以來,見所至荒田不下萬頃」。[35]萬曆《明會典》卷二八載:「國初不過五萬兩,……嘉靖元年始增六萬,四十五年始定一十二萬。」。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發動的朝鮮之役,使得中國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與軍費。
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明朝出兵朝鮮共派兵十六萬六千七百餘人,約為全國二成的兵力,費餉銀一千七百餘萬兩,每年所耗軍費高達二百四十萬兩,史稱萬曆朝鮮之役。[36]萬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費餉200.3萬餘兩[37]。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反明。為應付遼東的軍事需要,戶部尚書李汝華議請畝加三厘五毫之賦,明年復加三厘五毫,四十八年(1620年)又議請再加二厘,前後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是為遼餉。[38]
崇禎四年(1631年),提高到一分二厘,共銀六百六十萬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得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39]崇禎年間,財政困難,罪臣被殺後,往往籍沒其家產,限時把贓銀解進京城。[40]崇禎十年(1637年),兵部尚書楊嗣昌為鎮壓農民起義的費用,奏請增兵十二萬,加徵「剿餉」,總數兩百八十萬兩,直到十三年(1640年)被迫停止。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至十二年三月,清兵數次繞境蒙古長驅直入內地,楊嗣昌提議徵派「練餉」七百三十萬兩。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至十二年三月,清兵數次繞境蒙古長驅直入內地,楊嗣昌提議徵派「練餉」七百三十萬兩。此即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三項賦稅的合稱,成為明末虐政。
Remove ads
清朝
清代乾隆年間有十全武功,這十場戰爭,有勝有負,都打得艱苦卓絕。乾隆一朝所用軍費,約在一億三千萬兩以上,為了應付繁浩的軍費開銷,當時鹽商總計捐輸不下一千三百一十萬兩白銀之巨[41]。嘉慶元年(1796年),爆發了白蓮教起義,規模浩大,前後歷經九年,清廷耗用軍費二億兩白銀。[42]
咸豐年間爆發金田起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所需龐大的軍費,使清政府面臨空前的財政危機。咸豐三年(1853年)開徵釐金,釐金屬於一種地方商業稅。由於湘軍初期主力在江西,為了籌餉,曾國藩不得不置關設卡,抽取漕折、厘金。但江西又是農業省,商業不發達,久經戰亂使得地方政府財源極其枯竭,隨著湘軍主力已轉到江蘇、浙江一帶,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十七日,沈葆楨被提拔為江西巡撫,沈決定保留江西釐金,自行組建地方兵勇。為了爭餉問題,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與沈葆楨爭奪江西釐金,雙方相峙不下。曾國藩的湘軍餉項須自籌,他在給諸弟的信中提到:「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43]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由於湘軍「欠餉多者十五個月,少者七八個月」,只能食粥度日,曾國藩請九江關道蔡錦青解送九江關洋稅三萬兩給湘軍。蔡錦青被沈葆楨制止,沈葆楨還命令蔡追回已解送之餘款,否則撤職查辦。曾國藩不得不將銀子退還。沈葆楨在給友人吳惟允的信中提及此事:「吾輩出而任事,國家是為,豈其為朋友私情耶?」
光緒二十五年,戶部奏稱:「近年大費有三:曰軍餉,曰洋務,曰息債。」閻敬銘掀開了戶部的許多黑幕,最著名的是雲南省軍費報銷案。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由於多場戰爭和「備戰」思想,軍費在財政中占比一直較高。直到1980年代,鄧小平實施和平主義戰略並削減軍費,中國軍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遂在1980年開始逐漸回落,於1985年占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新低9.56%,此後近20年一直在此區間波動。2003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騰飛,財政收入一路高漲,軍費占財政比例不斷縮小,從2003年的8.79%逐步下降到2010年代穩定在5.5%左右,直至2023年(占財政比例5.6%)一直穩定在此區間。[44]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