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全武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全武功是指《十全武功記》所提及的中國清朝乾隆帝在位期間的軍事功績,包括:兩平準噶爾、一平回部(今新疆南部),兩定金川(今四川西北部),兩征廓爾喀(今尼泊爾),一靖臺灣,一征緬甸,一征安南(今越南)。乾隆帝更自稱「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

乾隆十九年(1755年)準噶爾汗國爆發內亂。阿睦爾撒納率部兩萬餘歸降清廷,乾隆帝封阿睦爾撒納親王爵,雙親王俸,又命其為定邊左副將軍,從定邊將軍班第進攻準噶爾。清軍最終生擒達瓦齊汗,準噶爾汗國滅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爾撒納叛亂,清廷派兵征討。阿睦爾撒納逃亡,病卒於俄羅斯。兩次平定準噶爾前後花費二千三百萬兩。[1]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和卓後裔霍集占、波羅尼都在新疆回部舉兵叛亂,史稱大小和卓之亂。清廷派兵出剿,佔領葉爾羌、喀什噶爾。將軍兆惠曾上奏:「我兵殺賊雖多,陣亡亦百餘,總兵高天喜、原任前鋒統領侍衛鄂實、原任副都統三格、侍衛特通額,俱歿於陣。」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爆發清緬戰爭;乾隆帝派雲貴總督明瑞進攻緬甸首都阿瓦。清緬戰爭從1765年到1769年歷時四年,前後四次出兵,耗費一千三百多萬兩[2],清兵多死於疫病,統帥明瑞亦陣亡。最後一次戰爭中,清政府任命傅恆再度進攻緬甸。當時有鄭昭在暹邏起義,緬甸苦於兩面作戰。最後緬甸向清軍求和而結束戰爭。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土司莎羅奔劫持小金川(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土司澤旺,起兵反清,清廷任命張廣泗爲川陝總督,前往征討大金川,戰爭持續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今四川金川)索諾木與小金川(今四川小金)僧格桑聯合起兵。乾隆帝命四川總督阿勒泰、桂林前往平定,十二月,清軍抵美諾,僧格桑見勢窮,入大金川與索諾木合兵。阿桂與溫福、豐昇額檄令索諾木交出僧格桑,索諾木不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清軍前敵木果木大營被藏族武士襲破,大小金川聯軍大敗清軍,溫福戰死。當時乾隆帝在熱河,以阿桂爲定西將軍,加派健銳營、火器營、黑龍江及吉林兵增援。乾隆三十八年阿桂前往鎮壓,十月,再度攻佔美諾。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七月,清軍逼近大金川勒烏圍,索諾木鴆殺僧格桑,獻屍請降,阿桂不允。是年中秋夜,索諾木逃至刮耳崖(又稱噶爾崖、噶拉依,今安寧地),清軍以大炮日夜猛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索諾木出降,索諾木被凌遲死,大小金川終於平定,歷時五年,耗費白銀超過七千萬兩。[3]
Remove ads

乾隆五十一年年底(1787年1月),台灣林爽文、莊大田等人以天地會名號起事,建立大盟主政權,即林爽文事件。乾隆五十二年,陝甘總督福康安入台進行鎮壓,林爽文、莊大田相繼被俘。前後耗費八百萬兩。[4]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西山阮氏三兄弟推翻廣南國及後黎朝;清廷大軍護送黎維祁到首都昇龍復位,途中遭到阮氏在河內的伏擊。西山阮氏國王阮文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阮文惠為新安南國王。安南戰爭約費資一百萬兩。[5]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平尼泊爾;監軍巴忠允諾每年予尼泊爾一萬五千兩贈款,尼泊爾退兵。巴忠向乾隆帝報告廓爾喀已降服。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催迫達賴支付歲幣,廓爾喀再次侵略西藏,清廷派軍鎮壓,尼泊爾歸附清廷,第二次廓爾喀之役較之第一次戰爭表現出持續時間長、戰事激烈。[6]《清史稿》中記述「廓爾喀之役,一千有五十二萬兩」。
紀功
1792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敗廓爾喀兵。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8]」。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這十場戰爭,前後達26年之久,雖以勝利居多,但有些戰爭其實勝中有敗,其過程皆艱苦卓絕;特別是第二次金川之役戰況尤為慘烈,兩金川僻處川西一隅,人不足三萬戶,清軍用兵五年,曠日持久,陣前雙方士卒均死傷慘重,清廷不斷陣前易帥,三十八年,索諾木又叛,猛攻清軍木果木大營,此役溫福戰死,全師大潰。乾隆再命阿桂為定西將軍,分道再舉。為了攻破勒烏圍的碉樓[9],乾隆甚至派遣西山健銳營前往戰地助陣,又選派西洋人傅作霖赴金川助阿桂設計先進火炮進剿,「攻破一碉,賊即乘其殘壘,退而復築」,清軍以九個月的時間,進行了十分艱難的戰鬥,才向前推進了二十里的路程;清廷前後戰死的官員更是高達千人,「自蚩尤以來,未有鑿凶裂罅、駭目讋魄如茲役者」[10]。十全武功的戰爭大量損兵折將,總軍費更高達一億三千萬兩[11],單是大小金川兩次戰爭就耗銀七千萬兩。[12]
孟森評價:「高宗(乾隆帝)於新疆定後,志得意滿,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後,或起內亂,或有外釁,幸而戡定,皆救敗而非取勝矣。」[13]以當時國庫收入,年僅三千餘萬兩,為了應付繁浩的軍費開銷,當時鹽商總計捐輸不下一千三百一十萬兩白銀之巨[14]。乾隆一朝窮兵黷武,中國疆域終於達1453萬平方公里,清政府對川南廢除土司制度,採取改土歸流,設官管理,八年抗戰時國民政府才得以倚賴四川為大後方長期支撐。然又因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至乾隆晚年,盛世早成強弩之末,民變迭起,其中規模最大者為白蓮教,歷時九年,至嘉慶九年始平,耗用軍費更在兩億兩之巨。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