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包括金谿縣左坊鎮後龔村的左坊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和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登仙橋大捷舊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的重要歷史見證,2019年被聯合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1933年2月至3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指揮下,在金谿縣、樂安縣一帶進行了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其中,位於金谿縣左坊鎮後龔村的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是當時的指揮中心,而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則是著名的「登仙橋大捷」發生地,此次戰役中,紅軍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取得了重大勝利,為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發揮了重要作用。[1][2]
組成部分
位於金谿縣左坊鎮後龔村,包括司令部舊址建築群、政治部舊址建築群、衛生部舊址建築群、通訊連舊址建築群、教導團舊址建築群等五處舊址群,總建築面積2758.5 平方米,是第四次反「圍剿」期間紅一方面軍的指揮機關所在地。朱德、周恩來等紅軍領導人曾在此指揮作戰。[3]
位於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是第四次反「圍剿」中的關鍵戰役發生地。1933年2月27日至3月1日,周恩來、朱德指揮中央主力紅軍在黃陂、蛟湖和登仙橋一帶,採取聲東擊西與大兵團伏擊的戰略戰術,殲滅了敵軍52、59兩個師,取得「登仙橋大捷」。[4]登仙橋原名「洪門橋」,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922年重建。登仙橋橫跨谷崗水上,呈東西向,為亭式單孔拱橋,橋體、橋面也是用長條石砌成,橋基建在天然石上。橋通長28.5米、寬6.15米、通高13.5米,拱跨17.1米、矢高10.5米、橋面厚0.52米。[5]
保護與利用
近年來,相關部門對遺址進行了修繕和維護,並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公眾開放展示。[6]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